分享

第3100季【刘艳红专栏】“真实情境创设”点亮古诗词课堂 ——《石壕吏》课堂微镜头

 大奔h1wmjlcm1r 2022-08-29 发布于江西
——《石壕吏》课堂微镜头
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  刘艳红
图片
图片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40多处情境的表述中,分布着这样的与情境连缀的短语:学习情境、生活情境、语言运用情境、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交际情境、真实情境、真实生活情境、阅读情境、试题情境、命题情境、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等等。

情境的创设效果如何,激起了我强烈的实践意识。于是,我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石壕吏》时,我尝试设计了两个真实的任务情境,以期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微课本剧的创作。而这两个真实的任务情境又在“微课本剧”的关联下,形成了一个小的学习任务群。实践之后,感觉效果很好,特整理了下来。

真实情境之一:改编一部微课本剧

师:我们班准备以《石壕吏》这首诗为剧本,将它改编成一部微课本剧,参加全市举办的微课本剧线上大赛。现在请大家化身为这部微课本剧的参与者,选择布景导演、编剧、摄像等任一职务,思考你会怎样设计,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用意。

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 :我选择的是布景导演。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我了解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作为布景导演,我会突出石壕村环境的破败荒芜,营造一种千里无鸡鸣的氛围。

师:你会怎样布置?

生:我会用视频呈现石壕村的破败,当然,呈现破败之前,我会先呈现石壕村曾经欣欣向荣的景象,用对比手法,营造现在的悲剧氛围。

师:你很有想法哦!老师想问你,你为什么会这样呈现呢?

生:因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师:你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所经之处民不聊生,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此诗。这是一段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历史,我想通过布景来体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师:知人论世是学习文本很重要的方法,你做到了!你的布景设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且能通过对比手法呈现战争的残酷,为你点赞。

生:老师,我想补充。我选择的也是布景导演,我还想抓住“夜”这个字,在视频中加入一组空镜头,表现深夜里石壕村家家户户大门紧闭,路上不见一位行人,村中不见一点灯火的景象,以此营造一种天黑风高,凄凉萧瑟的氛围。但是,村子里突然吵闹起来,原来是有差吏趁夜捉人应征了。

师:你的这一组空镜头插入地太巧妙了,老师想问:为什么官差要趁夜捉人呢?

生:“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差役“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夜捉人”改为“夜征兵”呢?

生对比读并品析。

生:不能改,诗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让我想到了“瓮中捉鳖”之“捉”。差吏视百姓为“猎物”,百姓无力反抗,只能束手就擒。这里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朝廷兵役制度的讽刺。

师:差役和老百姓不仅是“捉”与“被捉”的关系,还是“强”与“弱”的关系。一个“捉”字反映了一个家庭的遭遇,折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生 :我选择的是为这部微课本剧担任摄像师。

师:你打算怎么拍摄呢?

生:“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我准备用一组长镜头来表现老翁的一系列动作。“逾”是越过的意思,体现了老翁动作的快速和焦急,表现了差吏乘夜捉丁,百姓惶恐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的景象。

师:还有一个字也很有表现力,谁能说一说?

生:“走”古意是“跑”,可以看出老翁一听到门外有了声响,就知道差吏又来捉人了,他立刻逾墙逃跑,可见其动作的娴熟,通过生动的描写刻画了石壕村村民白天黑夜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师: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竟然驾轻就熟地翻墙逃跑,这是何等的可叹、可怜、可悲啊。

生 :我选择的也是摄像师。我想主要拍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个矛盾冲突十足的镜头。

师:你想怎么拍?

生:吏和妇,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一个叫喊,态度凶狠蛮横: 一个啼哭,凄楚可怜,突出吏和妇之间尖锐的矛盾,从而揭露兵役制度的残酷无情。

师:你能给差役和老妇的脸部表情来个特写吗?

生:能。差役面目狰狞,推推搡搡地踹开了老妇人的家门。老妇人在支走老翁后,快步走到了差役的面前。她一边声音嘶哑地诉说着不幸,一边涕泗横流,当差役不耐烦之后,老妇人竟然拉扯着差役的衣服,试图阻挡差役进屋。

生 5:我选择的也是摄像师。我想在镜头中插入一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镜头。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三个儿子全部被征,已有两个儿子战死沙场了,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主要插入这样一组镜头:战场上硝烟弥漫、兵荒马乱、白骨露野,用妇人的两个儿子正英勇杀敌,最后因体力不支而战死沙场,体现战争之惨烈。

师:你插入的这组镜头让人潸然泪下。是啊,战争,受害最深的就是百姓,真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生:我选择的是布景导演。“室中更无人,为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我会重点表现妇人儿媳褴褛的衣服。用老妇人一家生活的困窘贫穷,表现战争的巨大危害。

生:我选择的是编剧。“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这个地方,我想重点突出老妇人的年老体弱,但她为了免于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的无奈,除此之外,老妇主动请求紧急奔赴前线,我还想体现妇人的深明大义、勇敢无畏。

师:是啊,此时的老妇人是妥妥的女一号啊,她正承受着老年丧子之痛,生活穷困之苦,力衰应役之难,但她把这些苦统统都咽到了自己的肚子里。同学们,这无尽的悲苦是老妇人主动说出来的吗?

生:不是。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应该是差役一句句逼问出来的。

师:从题目来看,这首诗的主角应该是差吏,他们如何审问、逼供、捉人,却都隐藏到了诗歌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即留白。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他们的威势,此后诗人就让他们转入了“幕后”。但仔细品读后,大家已经发现老妇声声泣血的悲啼,都是差役步步紧逼的怒呼所致。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生:藏问于答

师:很好,明妇暗吏,藏问于答,正是这首诗歌的巧妙之处。

图片
图片
真实情境之二:为微课本剧设计台词

师:大家能根据妇人的致词想象一下差役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吗?差役在逼问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呢?

师:那接下来请各位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化身为导演针对拍摄中遇到的这一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试着为暴吏和老妇人设置合理的台词(可文言,可白话),为微课本剧私人定制台词,注意思考差吏在逼问时的神态、语言、语调,老妇人遭逼供后的动作、神态、语言、语气、语调。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呢?

生:(吏)这家男丁呢?统统给我出来,战事吃紧,全都要上战场!(蛮横无礼,趾高气昂)

生:(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突然放声大哭,悲痛欲绝,无可奈何)

生:没有壮丁?家里怎么有动静?你家里还有别的什么人?快交出来!否则我对你们不客气!(不依不饶,表情凶狠)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哆哆嗦嗦地恳求)

生:既然还有妇孺,也可以充数!让你儿媳跟我们走!如果没有人,大家都交不了差,谁也别想好过!(威胁残暴)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着急哭喊)

生: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应征。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悲惨至此,民不聊生至极。

师:导演的最后点评很出彩啊!同学们,在大家集体的智慧下,我们的微课本剧也接近尾声了,如果你是导演,你愿意给这部微课本剧配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我要录制深夜时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断断续续的能听到低低的哭泣幽咽声。

师:“如闻泣幽咽”,你想象一下是谁在哭?

生:是幼孙在哭。

生:是儿媳在哭。

生:是老翁在哭。

师:一个家庭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除了妇人一家,还有谁在哭?

生:全石壕村的村民都在哭,全天下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都在哭。

师:微课本剧拍摄到这里,相信观众会有抽泣声了。

生:诗歌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给我们呈现了当时唐朝百姓正面临的深重苦难。

师:对啊,诗歌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凸显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生: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根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表明诗人天明登程,只有老翁一人相送,暗示老妇人已被迫承担那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兵役去了。

师:“独”字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独”字还暗示了这个家庭的支离破碎,雪上加霜,暗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和彷徨苦闷,表达了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师:诗歌以浓重的悲剧气氛结尾,令人沉痛不已。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时代下,一个无眠的夜晚只是缩影。无数个不眠夜,杜甫将他对百姓、对家国的忧思写进沉郁顿挫的诗歌中,请大家齐读下面诗句,体会杜甫人生境界的转化。

(齐读)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时年44岁的杜甫,遭逢安禄山叛变(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途经新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途经石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途经潼关--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目睹新婚离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目睹乱世无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目睹垂老不安--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50岁,居成都草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你们从这些诗句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儿孙战死无奈上战场的老兵。

生:看到了为保家人自请服役的妇人。

生:看到了送夫征战深明大义的妻子。

师:在杜甫笔下,那些溧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尘埃”才得以为人发现,才能够闪烁出动人的光芒。以《石壕吏》为代表的“三吏三别”可以说是杜甫“诗史”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明珠。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读“三吏三别”的感受?

生:有杜甫对时局的看法。

生:有对战争的认识。

生:有对官府的抨击。

生:有对百姓的体恤。

生:有对朝廷的体谅。

生:有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则是杜甫化“诗人”为“诗圣”的代表篇章。正是一个不公正的乱世,才玉成了一代诗圣杜甫。

师:余秋雨先生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先贤虽已远去,希望杜甫能就此走进大家的心灵,希望大家细品少陵风骨,诗圣胸襟。

图片

自评自悟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就愈集中,而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无疑会激起学生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这节课利用真实情境进行教学,使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得到革新,它不仅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课堂环境,更是找到了教学内容与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课堂上,我以设计微课本剧为线索,通过两个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文字中,反复品读诗中的关键“诗眼”。这两个情境,其一是班级准备以《石壕吏》这首诗为剧本,将它改编成一部微课本剧,参加全市举办的微课本剧线上大赛,请学生化身为微课本剧的参与者,选择布景导演、编剧、摄像等任一职务,进行创意设计;其二是试着为差役和老妇人设置合理的台词,为微课本剧私人定制台词。这两个任务情境合并起来就是一部精彩的微课本剧。

两个真实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孩子们为了完成有趣的任务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思考,慢慢浸润,不知不觉间,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便水到渠成。细究一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所以高涨,主要在于两个情境的创设都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有关联,属于阅读情境、真实生活情境。

总之,倡议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创设更多优质的真实学习情境,以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