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南邻 【中唐·杜甫·七言律诗】 拼音版: jǐn lǐ xiān shēng wū jiǎo jīn , yuán shōu yù lì wèi quán pín 。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guàn kà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ùn 。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qiū shuǐ cái shēn sì wǔ chǐ , yě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bái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mù , xiāng duì chái mén yuè sè xīn 。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作品介绍] 《南邻》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此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全诗用两幅画面组,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文学赏析《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名家点评《杜工部草堂诗话》:《萤雪丛说》:老杜诗词,酷爱下“受”字,盖自得之妙,不一而足。如……“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也。然其大过人者无它,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唐诗镜》:五、六清彻,入摩诘意象。 《唐诗归》:钟云:野老看客,儿童看客,写出村僻人情如见(“惯看宾客”句下)。 《唐诗摘钞》:“受”字杜惯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载”字矣(“野航恰受”句下)。),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锦里”、“乌巾”亦以彩色字相映有情。三句尤深。盖富翁好客不难,贫士好客难,贫七家人不厌客为尤难。非平日喜客之诚,浃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 《义门读书记》:“对”,注作“送”。棹舟过访,月生而未厌相对。作“送”字反觉意味殊短。落句衬出竟日淹留,无迹(“相对柴门”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五、六天然好句。然无其根蒂而效之,则易俚、易率。“江西”变症,多亍此种暗受病根。许印芳:纪评指摘“江西”病根,可谓深切著明;然非谓此诗五、六不可学也。凡天地间事物,有一美在前,即有一病随之于后。……根蒂浅薄者,每学古人,未得其美,病已著身;非古人原有是病,乃不善学而自成其病耳。无名氏(乙):五、六化尽律家对属,化工妙。此景千古常新,杜公亦千古长在。 《杜诗详注》: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唐宋诗醇》:申涵光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语疏落而不酸,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唐诗别裁》:前半言造南邻之居,后半言同舟送别也。 《读杜心解》:前半山庄访隐图,后半江村送客图。 《杜诗镜铨》:蒋云:只就“儿童”、“鸟雀”,写先生好客忘机,情怀自妙。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刘须溪云:浅溪小艇,本是实景,然写此有至足之味。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 《近体秋阳》:写描邻比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然。 《网师园唐诗笺》:蝉联而下,一片天机。落笔似不经意,而拈来俱成眼前天趣,此诗之化境也。当从靖节脱胚。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全作致趣语,五、六取致,又复婉倩,更佳。评:后半字字作意,能使前半直置语亦复不嫌浅率。落句着“月色新”,则“白沙翠竹”,便更宛然目即矣。 《昭昧詹言》:此赠朱山人也,皆向山人一边写,而情景各极亲切清新,章法井然明白。韩公《赠崔立之》五言长篇,许多言语始写出,似不若此八句中面面俱到,为尤佳也。 佚名 贰/ 作为对仗,有工对,借对、扇面对和流水对等不同的形式。工对就是工整地对仗,出句与对句严格地按同一事类,如天文、地理、颜色、数目等构成对仗,像“绕廓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对是指利用谐音或借义形成对仗,如李商隐的《无题》:“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即借石榴的“石”与出句中金烬的“金”形成对仗。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与对句分别与下联的出句与对句相对。如郑谷的“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流水对是与上述几种都不同的对仗方法,工对也好,借对、扇面对也好,一般来说,出句与对句都各自独立,每一句都有一个完整或独立的意思,而流水对则是出句和对句衔接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出句和对句之间意思连贯而下,有如流水。从表面上,似乎不对偶,但实际上是种更高境界的对偶,因为以正对为标准形式的对偶美,在于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对称美和均衡美。但事物就是这样:老是对称就显得呆板机械,一味强调均衡也会造成凝重板滞,所以借对、宽对等形式的产生就是要在形式上松动一下,避免过于呆板,而流水对在形式上更为自然流走,既得对称均衡之美又无板重凝滞之弊,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对称美。如《南邻》中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从表面上看,“秋水”与 “野航”: “四五尺”与“两三人”并不相类,并未构成对比,但两句放在一起,却前后衔接、一脉贯注,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正因为涨“秋水”,才会有“野航”;正因为秋水初涨,才四五尺,故野航承载不多,“恰受两三人”。出句为因,对句为果。而秋水新涨,野航初渡,构成了一幅江村野渡清幽而又自然的美景,更好地衬托出锦里先生这位乡村隐士安贫乐道的高洁之趣。所以纪昀赞叹说五六两句是 “天然好句”。 叁/ 这首诗又题《与朱山人》。南邻指的是住在杜甫成都草堂南边的邻人,一位姓朱的隐士,号锦里先生。诗人写他在 一个闲暇的日子,到锦里先生那里去登门造访,在那里度过 了难忘的一天。 肆/ 这是一首描写近邻人家的情景诗。 伍/ 杜甫此诗作于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时,期间闲居无事,生活颇为惬意。恬淡平静的生活,写诗则是其一大乐趣。此诗则是专门记人,放之今天,如同写一篇题为我的邻居的文章。不同的是,杜甫写这首诗则是出于兴致,信手写就,是轻松而有趣味的。今人则往往是出于要完成任务,不得不写,费神费思,颇以为累。 诗不写他人,而写南邻,则可知南邻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与杜甫颇合得来。这个南邻不是俗人,而是山中隐士一类的人。首先他的穿着很有特色,头上总是带着一个乌角巾。家里虽然清贫,但是热情好客。正因为如此,知道他的人,也喜欢到他那里做客。出于其门的人,络绎不绝。而且他很有爱心,常常在家里的台阶上给鸟雀留食物,久而久之,鸟雀都变得温驯。 正因为南邻喜欢宾客,杜甫也成了他家的常客,与他交往,有了很深的情谊。杜甫有空就到他家去,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晚才回去。每次南邻都出门相送,乘着月色,一直把他送到船上。有这样一个人做邻居,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正因为有了他,给居于草堂时的杜甫增加很多乐趣,有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古人有“千金买邻”的说法,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好邻居,绝对千金不换。杜甫很侥幸有这样一个南邻,很喜欢他这个人。如果一定要为一个人写一首诗,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了。这首诗,大概是与南邻相得甚欢时,乘兴而写,或者是杜甫离开了草堂之后,偶然间想起了他,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也随之涌现出来,历历如昨,感慨万千,于是作此诗。 《南邻》 [中唐·杜甫·七律] 《南邻》,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大诗人杜甫的成都浣花草堂南面,有位邻居锦里先生,这是大诗人拜访“南邻”朱山人后写的一首诗。 前两联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这是诗人拜访后从隐士家出来看见的周围的景色。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