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家诗(一百三十二)——南邻

 童蒙弘文馆 2021-01-25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分。今天,我们要来一起鉴赏的又是一首来自于诗圣杜甫的作品,应该说老杜的作品入选千家诗这个系列的频率真的是相当高啊,看来当初编写这套书的作者对他也是非常推崇的。

那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呢,名字叫做《南邻》,应该非常好理解,就是住在南边的邻居。那么这首诗中描写的这位南邻呢,名字叫做朱希珍,是老杜在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居住时的邻居,同时也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邻居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我们的老杜都特意为他写了这首诗。

先来看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里”是指成都锦江附近的地方,今天这里已经是一处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了。“锦里先生”这里指的就是朱希珍。“乌角巾”是一种四方都有角的黑色头巾,是古代的隐士经常佩戴的一种头饰。“芋栗”即芋头和板栗,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未全贫”就是指不是特别贫困。所以这两句诗所描述的内容就是,锦里先生朱希珍,头戴乌角巾,他的园子里每年都可以收获许多的芋头和板栗,家境并不是特别的贫困。

再来看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惯看”就是看习惯了的意思。“阶除”指台阶及门前的庭院。“驯”及驯服。所以,这两句诗所形容的就是,他的家中常有宾客来往,孩子们都已经看习惯了,所以一见到我就显得非常的欢喜,那些他养的鸟雀们,在阶前院中啄食,也显得非常的驯服。

接着看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秋水”指的就是锦江水,同时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野航”指的是在郊野水道里航行的小船。“恰”是刚好的意思。“受”即容纳的意思。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秋天的锦江,水深不过四五尺,那条在溪中航行的小船,也刚好只能容纳两三个人。

最后看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柴门”本意指用树枝或木条木板做成的十分简易的院门,一般常用来指代清贫的人家。所以,这两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是,天色已晚,江边明净的白沙,翠绿的竹林,以及那江边的村落,都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这时,锦里先生将我们送出柴门,天上那一轮明月让人感到分外的清新。

我们看,这首诗其实写的是诗人闲来无事,到南边的邻居家造访。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邻居,更是关系非常亲密,甚至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老杜的笔下,这位锦里先生头戴乌角巾的形象,不仅仅是对其外表的描写,更是无比简洁而又生动的刻画了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乌角巾在古代几乎就是隐士专属的头饰,所以,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位性情温和旷达,淡泊名利的世外高人。而他平日里基本上靠着自己种植的芋头和板栗来维持生活,虽然诗中说“未全贫”,但也仅仅是不为温饱而发愁,日子过得依然是十分清贫的。诗人走进他的家中,他的孩子们显得十分的欢喜,那是他们平日里看惯了众多宾客的来往,从侧面显示出这位锦里先生是一位非常好客的人。而他豢养的那些鸟雀,在台阶上,院子里,自由自在的品尝着属于它们的美食,显得非常的驯服,又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十分平和慈祥而又充满善心的人。在这里老杜仅仅用了四句话,就将这位锦里先生的形象,家境,性格特点,全都描述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真是让人不由得击节赞叹。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究还是会离开。后面四句描写的便是诗人离去,主人相送的情景。秋天的溪水清浅明净,与诗人乘坐的小船可谓是相得益彰,虽然没有大江大河那般的波澜壮阔,但这种潺潺流水的恬静与悠闲,才是人生中最为真实和可贵的。夜幕降临,此时的一切景色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之中。诗人乘船离去,主人自然是依依不舍,一直相送到柴门之外,仍久久不愿归去。这样的离别时刻,诗人不仅没有一般离别诗中那种常见的忧愁和悲伤,反而非常的喜悦欢欣。由此可以推断,诗人的这次造访一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说,能与好友知己共话桑麻,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或许,从登船的那一刻起,诗人就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造访了。此时此刻,就连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在他的眼里都变得清新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