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茶香飘万里 2020-04-23

中国的古戏台是指清末民初前修建的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硕盖建筑。

古戏台在中华古建筑群落中也许是最不起眼的,但它却是与民众关系最密切。它不仅是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更是一方中国戏曲文化的展台,见证着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兴衰的全过程。既是研究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更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 。

戏台作为连接演员与观众、戏情与人生的实物载体,台上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演员的功夫唱腔,诉说忠孝节义、世间百态曲折剧情,使多少观众在共鸣中如痴似醉。今天我们就说说古戏台。

一、古戏台遗存及时空分布

1、时代分布。古戏台作为戏曲表演的载体,随着戏曲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八个时期。即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终结时期—近代。伴随戏曲发展的古戏台,与戏曲兴衰与共。目前遗存最早的是宋金时期的古戏台,元代戏台不到十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遗存,数量十分可观。

2、地域分布。古戏台分布范围广泛,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蛮荒山村,都可见到它的踪影。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古戏台更是遍布城乡。据《中国戏曲文物志》粗略统计,全国现存古戏台两万余座,山西有3719座,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

二、古戏台的演变

(一)古戏台建筑形制演变。戏台建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露台、戏亭到形制成熟的庙台,管演关系也由四面观慢慢向三面观、一面观演变。

1、露台——四面观戏台。露台之名,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早时的露台,一般都是和殿基齐高相连的方形台子,后来,露台独立设立于庭院中央,便于四面观演。汉代时期,露台常是放置祭品祭祀神灵之所;唐代时期,露台大量用于歌舞演奏 ;宋金时期,露台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但露台的功能始终是以祭祀为主,以歌舞表演为辅。其时,戏曲还没有形成,在露台上的表演,也仅限于乐奏和歌舞。严格说,露台只是戏台的雏形。

2、亭台——三面观戏台。亭台为宋元时期戏台的主流建制。宋元时期,戏曲形式由形成走向成熟,与之相适应的戏台也应运而生。戏台采用乐亭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后面及两侧后半部三分之一筑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 它与露台不同之处在于有了顶盖,戏台之前多为广场 。

山西临汾市牛王庙戏台,是元代戏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牛王庙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前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为单檐十字歇山灰瓦顶。台基有四根角柱,前台石柱上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 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古代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临汾市牛王庙戏台

3、庙台——一面观戏台。和庙宇建在一起戏台叫庙台。元、明时代开始逐步完善这种形式,清代初期基本形成戏台的定制。现存的多数戏台都是庙台。这些庙宇祭祀的都是民间神,如城隍庙、关帝庙、土地庙等。会馆建筑因馆庙合一,也都建有戏台。多数庙台和庙宇建在一起,个别的建在庙宇的外面,如洛阳关林舞楼就建在关林的对面。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郑州城隍庙戏台

庙台多为砖木结构,比较牢固,有的相当雄伟。庙台与亭台有两个大的区别,一是戏台分前后场,二是观众一面观。这种戏台是我国戏台发展史上最成熟的建制。

(二)古戏台建筑规模的演变特点

1、横向变化——台口由窄变宽。由金元时期的一间,到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开间以及后来的五开间,个别还有戏台两侧再建耳房的“三幢并联式”。

2、纵向变化。明清时期普遍出现“双幢竖联式”戏台,即前台与后台为两座建筑且连为一体; “台口前突式”,即双幢并联式变体,前台变窄,山门与戏楼勾连式等。

3、立体变化——由平台到楼台。亭台为一层戏台,庙台多为两层戏台。清代皇家戏台多为三层,如位于紫禁城、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戏楼都是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交福台、禄台、寿台。正是有了立体的变化,戏台才有了戏楼的称呼。

(三)古戏台的俗称与雅称。戏台、戏楼是俗称,突出的是一个“戏”字;而戏台的雅称,则偏重戏台的功能。

1、戏台雅称乐楼、舞楼,突出戏台本身的实用功能。根据我国礼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戏以助祭,乐楼、舞楼都是是作为祭祀神灵奏乐、献戏的舞台。以奏乐为主的叫乐楼。如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澄城县乐楼,便是祭拜城隍鼓乐祭神的场所。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澄城县乐楼,两侧为钟楼、鼓楼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绛州乐楼

洛阳关林舞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专为祭祀关公演戏所用。过去祭祀关公,要在农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唱大戏。“千秋鉴”舞楼上出现过不少名角,不过《走麦城》是不能在这里唱的。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洛阳关林舞楼

2、古戏台雅称水镜台、悬鉴楼、千秋鉴等,突出的是戏台上演戏曲的教化功能。水能照人,鉴即镜子。把戏楼比做高悬之镜,借演绎再现前朝故事,如镜子一样照出忠奸善恶美丑,以此借古喻今,教化后人 教人向善。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匾额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社旗山陕会馆戏楼——悬鉴楼

3、古戏台雅称畅音阁、清音阁等,突出戏曲的娱乐功能。清代的三大戏楼,即紫禁城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都是皇家戏楼。戏楼建的地方都是皇家生活、游玩、避暑的地方。与庙台比,不再是唱戏娱神,而是为了皇家成员的娱乐。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三、古戏台的附属性、服务性建筑属性对戏台台口朝向的影响

戏曲的作用决定了戏楼的地位。戏曲的原始功能是为了娱神,是人为了让神高兴,从而保佑人,在特定的日子,都要为神唱戏。由于神庙是固定的,所以,建成固定的戏楼,为娱神提供固定的场地。由娱神转变为娱人,或者说主观上是为了娱神,客观上娱人,或者说借娱神而娱人。这就决定了戏台在建筑群中的附属地位。

虽然畅音阁是故宫寿宫的主体建筑,颐和园大戏楼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但这些建筑都属于服务性建筑,戏楼建得高大宏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演出。

戏台、戏楼的附属性、服务性建筑属性,决定了戏台建筑本身处于卑的地位。因而,戏台的台口朝向,一般都是坐南朝北。

民间戏业中称台口朝南、朝东的戏台为“阳台”,朝北的为“阴台”,朝西的“白虎台”。戏业中有句俗话:“要想发大财,最忌白虎台”。所以,凡是遇到台口朝西的“白虎台”,演出前必须“破台”,破台需要在舞台上驱鬼,在戏台四周洒公鸡血,然后放鞭炮、敲锣打鼓等。否则,戏班会出现吵嘴、打架的事,或者演文戏出错,演武戏伤人,或以后无人来邀班演戏等。

四、古戏台音响处理中体现的古人智慧

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古人为了戏台上下有良好的音响效果,采取的系列措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一)演员的唱功。通过提升自己的功力,将嗓音变得雄厚响亮,使得每个观众都能听见。演员们每天早起之后第一步就是吊嗓子,练习自己的发声。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胸腔共鸣,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浑厚响亮,即使是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二)戏台建筑设计助力。演员唱功的发挥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古人在戏台建设过程中,通过预设设施来弥补演员的不足,使演员发出的声音更加洪亮雄厚, 观众听到的效果也更好。

1、台底空腔以助声。讲究的古戏台有墙上设瓮、后台设洞、台下设翁等措施,可以使演员发出的声音更加洪亮雄厚。如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的台下,就预埋了八口大瓮,以扩音之用;故宫畅音阁最底层专设的四口旱井,山陕会馆戏楼下方的人流通道,也都是起到台底空腔以助声作用。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社旗山陕会馆戏台下方的空腔

2、戏台天花板上设置藻井。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圆润,然后再将声波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故宫皇帝宝座上方装饰的藻井,也有助于皇帝声音的亮化和美化。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天花板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藻井

3、环形建筑。很多戏台,尤其是庙台,戏台和对面的庙宇或看台、两侧的房屋或包厢,共同围成了一个院子。院子中间是普通观众所在的“池子”。 院子四周的环形建筑可以产生回音,增强声音的强度。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德和园戏楼院落

五、古戏台分类

(一)清代皇家戏楼。清代皇家戏楼众多,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戏楼为畅音阁、清音阁和德和园大戏楼。

1、承德避暑山庄同乐园清音阁大戏楼。清音阁戏楼,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早建设的戏楼。可惜,在1945年冬,一场大火把这座三层戏台化为灰烬。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绘画中乾隆年间皇上携后妃在清音阁听戏的盛况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原戏楼与戏楼遗址

2、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戏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嘉庆及光绪朝皆有重修记录,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增建扮戏楼三间。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着北面的观览席“阅是楼”。演出时,帝后坐在“阅是楼”观看,左右围以两层楼的包厢,可供嫔妃或其他宾客使用。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故宫畅音阁大戏楼

3、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庆贺慈禧60岁生日修建, 是专为超级戏迷慈禧演戏的地方,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戏楼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称福、禄、寿三台。大戏楼面的颐乐殿里面设有宝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寝室等,是慈禧看戏和休息的地方。据清宫史料记载,从光绪21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34年这13年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戏楼建三层不只是为了气派好看,各层及底层都是服务于演出。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底层有水井、可设置水法布景。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建得最晚的一座戏楼,集中了最新、最全的戏楼建筑技术精华,可以说是古戏台中最高级的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二)神庙附属戏楼。神庙戏楼出现最早,也分布最广。我国曾出现过处处有神庙、有神庙必有戏楼的现象。明清时期,戏楼作为娱神献戏的设施,成为神庙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梁思成、林徽因曾说过:“山西中部南部我们所见的庙宇多附属戏楼”。

1、城隍庙附属戏楼。城隍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与八月中秋逢会,会期三天,定期举行酬神赛戏分。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西安城隍庙戏台,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北城隍庙内,坐南向北,面对大殿,背靠山门。

2、关帝庙附属戏楼。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周口关帝庙戏楼

3、武侯祠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成都武侯祠大戏台

(三)会馆附属戏台。中国最早的会馆出现在京城,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候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

戏楼是会馆中的重要建筑,位于一进院的中轴线上,多与山门一体,坐南朝北,呈“凸”字形,与两侧厢房、正殿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观戏院落。一般规模的戏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大门通道,二层为戏台。多为歇山顶,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戏楼建重檐或多檐顶,内设藻井,雕刻华丽。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社旗山陕会馆戏楼——悬鉴楼

(四)镇、村民间古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绍兴鲁镇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江南同里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乌镇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周庄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广西贺州秀水村古戏台

(五)宗祠戏台。宗祠是同一祖先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群体与地域组织统一构成的宗族,在居室以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的建筑,它是供奉祖先、传递亲情、延续门风、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而戏楼(戏台)则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无(戏)台不祠”的说法。庙台戏楼面对的是社稷神,宗祠戏楼面对的是祖宗牌位,台口均是面北。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陈氏大宗祠内戏台

(六)私宅府邸戏楼。明中叶以后,戏曲演出越来越受到上流阶层的喜爱。一些豪商巨贾、士大夫等照神庙戏楼和茶园剧场的样式在自家宅邸中建筑堂会戏台或小戏场。或室内、或庭院、或船舫中, 形制自由,变化不拘。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乔家大院戏台

古戏台——戏曲的载体,文化的展台

山西渠家大院戏台

古戏台建筑有小有大、有朴素有豪华,有祭祀性有娱乐性。戏台随着戏曲的兴衰而兴衰,不管怎样,戏台履职尽能之后,都走过了千百年的岁月。繁华落去,古戏台在百年寂寞中,有的永远消失了,有的尚与庙宇会馆同在。不管是作为“固态的戏剧文化”也好,还是作为建筑艺术标本也罢,古戏台都极其有保护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