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四地闲夫 2020-04-23

导读

曹魏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曹家江山的控制,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逐步篡位的过程。但是在这个逐步篡位的过程中,曹魏旧臣也不是坐视不理的,比如在外督军的总督们,在淮南这个地方陆陆续续的发动了三次倒司马的叛乱。而在三国前期的汉末群雄时代,也有袁术选择在淮南寿春割据称帝,那么,为什么总喜欢选择在淮南发动叛乱呢?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并且比较奇特的是,这三次规模极大的淮南叛乱无一例外,都被司马家轻易镇压,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发动淮南三叛的曹魏旧臣都是名臣宿将,他们的实力和手下的势力本身其实并不输给司马家多少,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淮南三叛:王凌、毌丘俭、诸葛诞

  • 一叛

正始十年,大将军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太傅司马懿于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的王淩为太尉。王淩与外甥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于是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嘉平三年,王淩派部将杨弘将废立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黄华却向司马懿揭发王淩的图谋,司马懿于是率军讨伐。

王淩自知不敌,司马懿又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司马懿在王凌死后不久也因为不安导致心悸而死亡,其子司马师继承了权力。

  • 二叛

正元元年,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划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缉等皆被杀。曹芳对李丰等人被杀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满,于是在数月后强行废黜曹芳而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害怕会牵连到自己,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

正元二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

  • 三叛

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凌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召他入朝为司空。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甘露二年杀扬州刺史,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当人质,请求援兵;此为诸葛诞之叛。

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军事反抗都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

为什么三次都发生在淮南?寿春这座城市在三次叛乱中都是关键点,而在汉末群雄割据的时代,袁术也敢于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在淮南割据,寿春称帝,这块地区为何总是能与反叛沾惹上因果呢,真的只是巧合嘛?

当然不仅仅是巧合。但如果说不是巧合的话又有些牵强,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一般而言一个地方老是容易发生这种大事,要么就是因为地理条件优厚,要么就是因为人文环境特殊。

首先看地理环境,淮南地区绝不是什么适合开疆拓土的好地方,反而是四面受敌的去处。不但完全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淮南一线一直是东吴与曹魏厮杀的第一前线,这块地方绝对算不上什么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那么,人文环境如何呢?事实上这块地方的人文环境同样糟糕,当年袁术称帝几乎把淮南民生搞得家破人亡,这种情况用史书的原话来说那就是:

袁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汉末本就是乱世,被袁术这么一弄之后,淮南的人口基数大为减少,更何况之后的曹操在对抗东吴的时候,也没对淮南地区有多客气:

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看到了吧,这块地界被袁术和曹操搞过两次人口基数减少措施,到了三国后期你要非说这块地方适合造反是因为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无疑是在开玩笑。那既然不是地理原因也不是人文环境,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叛都选择淮南呢?

这就要说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了,他就是灭蜀功臣——邓艾。

屯田将军:邓艾

邓艾的名声不算小,但大家更多的 是注意他偷渡阴平,完成灭蜀的功绩,却经常忽略邓艾的拿手好戏——屯田。淮南人口真的是多亏了邓艾,是他的策略在数年间开发了淮南地区,为淮南三叛打下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也就是说,邓艾在淮南地区注重屯田和经济开发的时间是从曹芳正始二年开始算,而淮南三叛的第一叛,是王凌在嘉平三年发动的,从正始二年到嘉平三年,那时淮南已经被建设了10年,淮南有起兵反叛的粮草基础,还有人口支持。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邓艾带的都是屯田士兵,按照曹操当年指定的制度,这种屯田军队不允许带着家眷,所以,有一个非常要命的关键点就在于,邓艾带出来的这些淮南地区的军力和人口,其实不是拖家带口的,再生性很差,而且对于曹魏北方家眷具有极大的依赖,因此后来参与叛乱的统帅都试图在当地重新招募军队:

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就是糟糕的地理环境因为曹魏和东吴交战自然是劣势,但如果勾结东吴是不是就变成优势了? 别忘了孙权当年心心念念的都是拿下合肥,结果屡次失败,如今淮南地区唾手可得,怎么可能不接纳淮南统帅的投靠呢。

淮南三叛失败的原因

既然有人力又有地理优势,那为什么三叛全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原汁原味的史料: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兗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王凌真有心对抗到底吗?其实没有,他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抵抗,仅仅在发现自己被赦免之后就对司马有了侥幸的心理,结果被司马直接弄死——话说司马懿干这种言而无信的事情,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和当年弄死曹爽的套路类似。

王凌主要是因为消息闭塞,不知道曹爽那些人的下场,居然还对司马懿言听计从,以为可以通过回到中枢机构继续无忧,简直是太过于天真。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第二叛,毌丘俭文钦两人也是害怕被株连——因为皇帝曹芳被废了并且司马师诛杀了夏侯玄,而夏侯玄是毌丘俭的好朋友,文钦是曹爽的老乡。

俭与夏侯玄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

既然这样,那就表示必须要拼一把了,于是毌丘俭和文钦造反了,毕竟死活要拼一下,总比坐守待毙要好。但是这次叛乱上文说过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军队不怎么听话——家属都在北方呢,你让我们去造反,家属怎么办呢!

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

于是这次叛乱就因为这个原因被迅速平定,他们临时招募的淮南当地人战斗素质明显还没完全养成,只堪堪保全了文钦逃亡吴国。第三叛,诸葛诞身份是最特殊的,因为他是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功臣,表面上就是个司马家的走狗而已,但是实际上他试图曲线救国:

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但没想到司马家都是人精,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计策,直接逼反了他。诸葛诞看到之前淮南军人的不可靠,于是做出来个有意思的选择——闭门自守,派人把儿子送给东吴做人质,请求东吴接管淮南。

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这个计策是三次叛乱中最有用的计策,也确实给司马家带来了大麻烦,但是问题在于援军不给力。孙吴援兵难以突破司马家的防线——寿春城由于主动放弃了外面淮南的战略要地,司马家当然接管,所以东吴的援军一直到不了。这个时候寿春的诸葛诞内部又出现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淮南当地新招募的军队和北方屯田部队的矛盾:

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很明显,文钦不愿意继续留着北方屯田兵一起在孤城等死,加上这些人确实在一个孤城里面每天消耗大量的粮食,一点都不划算,远远不如淮南当地的军卒以及东吴派来的军队(不心疼)。但是诸葛诞不愿意,非但不愿意,还把文钦杀了。

情况于是急转直下,文钦已死,那些北方人马上就不干了,于是就由文鸯带着一股脑的出城投了城外的司马军队:大家都是北方人,都是自己人。诸葛诞到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彻底完蛋了:

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淮南三叛失败除了内部原因,它的外力的干预因素大吗?其实除了上述的内部南北不和导致的失败原因,外力的因素干预其实倒是不大。东吴这边由于孙权后期让吴国陷入了两宫之争,军备废弛的厉害,三次都没有占到什么大便宜。当然了,说句题外话,孙吴在三国时期有过很多次好的机会,但就是不能夺得江淮之地,其本身将士战力不足是一个很大问题。

总结

历史上的淮南三叛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叛乱,但是每次都没有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且每次都被司马一族轻易平定。这本身不仅仅是巧合,而是因为自淮南从汉末残破状态恢复到可以起兵造反的人口的时候,由于恢复的方式并不太正常,更多的依赖的是北方的输血。因此就算人口满足起事条件,面对来自北方的中央的全力镇压,最终一定是会被轻易瓦解的。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淮南三叛的统帅本身虽然都是当世人杰,但是面对淮南人口来源的问题,所思考的对策很大程度上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一叛的时候直接投降;第二叛的时候,面对来自北方的中央讨伐军,淮南方面所带的同为北方人的军队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第三叛的时候倒是想到了个解决方法,但是就算是在守城过程中,南北不和最终还是使得此次叛乱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