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活寄生汤

 图书 馆员 2019-08-10

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分类:祛湿剂-祛风胜湿剂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组成: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义: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配伍特点:   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运用: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禁忌: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附注:  附方 三痹汤

组成: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30g,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15g,黄芪、川牛膝各30g。

用法:上为末,每服15g,水二盏,加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但腹稍空服之。

功用:益气活血,祛风除湿。

主治:痹证日久耗伤气血证。手足拘挛,或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细或脉涩。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8:“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5:“肾气虚弱,肝脾之气袭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无力者,此方主之。肾,水脏也,虚则肝脾之气凑之,故令腰膝实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灵枢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俱病也。’冷痹者,阴邪实也;无力者,气血虚也。是方也,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桂心,辛温之品也,可以升举肝脾之气,肝脾之气升,则腰膝弗痛矣;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养阴之品也,可以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参、茯苓、甘草者,益气之品也,可以长养诸脏之阳,诸脏之阳生,则冷痹去而有力矣。

独活寄生汤治腰痛
著名功夫大师李小龙说,他不怕会一万招武功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了一万遍的人。同样,把独活寄生汤领悟透,这个方就能治很多疾病,特别是腰腿痛疾病。
我们知道,独活寄生汤是一个治疗腰腿痛非常好的药方。这个药方我也用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好像并不像书上所说的那样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近日,我看了一下资料,有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药量不足
1、原方中的药量是这样组成的: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七,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二两。也就是说这个药方中,除了独活要用到45克之外,其余的药都是用30克。
2、百度上面的药方,除了桑寄生是9克之,外其他的药都是6克,这是药量明显偏小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我本人比较赞成这样的药量:独活30克,桑寄生30克,杜仲30克,牛七15克,细辛10克,秦艽12克,茯苓15克,肉桂6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地黄15克。
二、几味要药用量不足
1、关于独活、桑寄生、杜仲的用量。所谓独活寄生汤,主药当然是独活和桑寄生,当然要重用。而杜仲是治腰痛的要药,所以也要重用。独活有时要用到60克。
2、关于牛七。名老中医张志远的经验是,治腰腿痛,牛七要用到60克,病愈大半后再减至30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3、关于细辛的用量。我本人的经验是,细辛有很好的通经止痛效果,但是用量如少于10克,则效果不理想。虽然药典里规定不能超过9克,但《伤寒杂病论》里却常要用到45克。细辛虽有毒,但久煎则其毒性挥发。
三、关于附子

附子的用法很关键,对治疗腰腿痛很有作用,所以有医书说:“如加附子,则其效益佳”。

四、独活寄生汤治疗范围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间骨质增生。

独活寄生丸——腰背疼痛千金方

虽然忙着出诊,备课,但不忙的时候,医生也会亲自去菜市场买菜,下厨做饭。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和一些买菜的人熟悉了。

医生经常都会去一家外地人老张那里买菜,他的菜特别新鲜,而且从不缺斤少两,人也特憨厚,年纪和医生差不多。有的时候,没有带零钱出去买菜,也能把菜拎回来。

有段时间医生特别忙,就没怎么去买菜,等医生去的时候,老张已经不在菜市场了,只有他爱人一个人在做生意。医生一边挑选菜,一边问她老张去哪里了?她爱人说,老张这两天腰疼得特别厉害,出不了门了,只能躺在床上。一听到这,医生就连忙问怎么回事。原来,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老张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两三点就起来骑着三轮车去进货,时间一长,腰就僵硬板滞,弯不下腰,并疼痛不已。

听他爱人这么说,医生也感慨万分,然后毛遂自荐,告诉她,不介意的话,自己去看看他,也许可以试一试。听到医生这么说,她连忙招呼隔壁的人照看一下她的摊位,然后带医生去了他家。

一间背阴面的小平房,很潮湿,老张见医生来了,想坐起来,却无能为力,只见他面略苍暗。他说这两天腰疼得直不起来,啥活也干不成,贴了几张膏药,也不起作用,眼睛还上火,干痛。医生让他张开嘴,看看舌苔,只见舌淡苔白腻,再摸摸脉搏,脉寸浮滑关尺沉细。再问胃口呢?他说胃口一般。大小便呢?小便略热黄,大便正常。

医生继续追问有没有去医院拍过片子,这时老张爱人连忙从床底下的筐里拿出一张片子,大概是几个月前拍的,片子显示有腰椎增生。依据多年从医经验,医生诊断他为寒湿浸注,经络痹阻,郁久化热,灼伤肝肾,便用独活寄生汤,组方独活45克,桑寄生30克,杜仲30克,川断15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秦艽12克,细辛10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石斛15克,密蒙花12克,夏枯草15克,共5剂,用水煎服。

五天后,医生特意去菜市场,又一次碰到她爱人,一见面就欣喜地告诉医生,老张的腰已经不那么疼了,而且还可以直起来了。于是,医生又给他开了10剂,上面的组方中减密蒙花、夏枯草,加豨莶草、鹿含草各30g。

两年过去了,老张的腰再也没有痛过了。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治疗风湿腰背疼痛的著名方剂。原方组成: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地黄、人参、当归、甘草、白芍各二两。孙思邈在方后说:“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意思是说,引起腰背疼痛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肾气虚弱,二是风寒湿冷。孙思邈针对上述两个原因,拟定了独活寄生汤,一方面补养肝肾,如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气养血,如四物、四君(无白术)。另一方面,用羌活、独活、秦艽、细辛、防风、桂心,祛风散寒胜湿。这样,攻补并用,虚得补,邪得除,补不留邪,攻不伤正,避免了单纯应用祛风湿药容易耗散气血的弊端。后世评此方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典范。

独活寄生汤.jpg

因此,这个方子主治的常见病,就是风寒湿痹症,即风湿、类风湿。该方专治风寒湿时间,主要症状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现是腰腿疼痛、膝关节、肘关节、小关节、手脚会疼痛麻木,而且发冷,怕冷,越冷越疼,然后暖一点会好得多。此方还治疗一些肝肾不足,如出现一些腰膝酸软,夜尿多,还有就是气血不足,包括体倦乏力,身体非常的瘦弱,脉象细弱,舌淡苔白的,心悸气短,这都是气虚气血大亏的表现。这些症状多见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以及肩周炎、慢性关节病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也有的患者听说此方的疗效后,自行去药店买药回去煎服,可吃完之后,发现效果不佳,就拿着方子来问医生。医生一看,可不是,独活的用量太少了,当然起不到效果了。独活有助表之功,偏走足少阴肾经,治下焦风湿,在此方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此方对胃肠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最好在饭后一两个小时服用。关节红肿热痛者不宜服用,痛风患者也不宜服用。

独活寄生汤方剂服用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 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独活寄生汤酒浸剂不适宜热痹。所谓热痹,系痹证中一类型。它指素体阳气偏盛或阴虚而表现相对的阳气偏盛患者。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有热或阳气偏盛,被风寒湿浸入,久之其侵入之外邪从热化,热邪瘀阻经脉,气血不能流通,出现诸如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症状,治当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此外,就风寒湿痹证而言,由于三邪的多寡不等,临床用药应有侧重和加减。如对风盛而痛无定处的“行痹”,应重加祛风之药,如防风、秦艽之类;又如寒盛痛有定处的“痛痹”,应另加镇痛效果好的川乌、草乌等药。其次,痹证患者若有便溏或便秘等等兼证,处方用药应兼顾治之。总之,临床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成方。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地黄各6g。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1],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为风寒湿邪[2]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久痹正虚邪实。祛邪-秦艽、防风[3]、细辛(入三阴经,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桂心(温补下元肾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独活[4](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含有八珍汤之方义,人参、甘草、茯苓四君子去白术、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八珍汤。
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
《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问答题:
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意义如何?
[1]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
[2] 风寒湿邪:风为阳邪,性善走窜,所致者为行痹;寒邪所致为痛痹;湿邪粘腻,所致为着痹。
[3] 秦艽、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三痹必用秦艽”。
[4] 独活:“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急性损伤迁延日久或腰部长期单一姿势以及经常持续负重所致。中医理论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指出了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均可致慢性腰痛,尤以40岁以上的人更易患此病。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李良业教授将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腰痛分为瘀血型、肾虚型和寒湿型三种,并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病情辨证加减治疗。

  腰部长期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甚则腰痛如刺,俯仰活动不便,证属瘀血型者,加丹参、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去秦艽、防风、细辛。腰痛酸软,喜揉喜按,腿膝无力,卧则减轻,劳则加重,反复发作,证属肾虚型者,加附子、鹿角胶、菟丝子、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板,去防风、细辛、秦艽。腰部疼痛,酸软无力,遇劳加重,伴有畏寒喜暖,肢节活动不利,属寒湿型者,加制川乌、地龙、红花、白花蛇,重用寄生、牛膝、杜仲、当归、地黄、川芎。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独活三两(9g)       2~14、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用法]上研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独活寄生汤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

独活寄生汤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独活寄生汤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

君药独活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又性善下行,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重用。

臣药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佐药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桑寄生兼祛风湿,牛膝活血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补肝肾、益气血。又白芍与甘草相合,柔肝缓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   独活寄生汤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