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咨询青娥丸的朋友不少,大多都是阳虚体质,看来如今偏阳虚的人群还是占了70%以上,青娥学堂目前正在筹建淘宝与微店,店铺上线后会推出几款适合阳虚的产品,预计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请大家先阅读公众号里的文章,学习中医知识,认清自己的体质,有问题可咨询 根据客户的问题我发现如今好多人都是脾胃不好,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调理,熬中药嫌麻烦,连姜枣汤都不愿意煮,所以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市面上一些常见的补脾中成药是否适合你的体质,方便大家选用养生产品。 补中益气丸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补中益气丸。看这味药的名字,就感觉是补中气,补脾胃的,再看成分有黄芪,党参,白术,就更加信以为真是补脾的了。事实上,这味药确实有一定的补脾作用,但是它的主要对症是治疗宗气不足,如果把它当做补脾药去吃,会很容易上火,如果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则尤其要忌服这味药。 有人问,宗气是神马,跟脾胃的中气有什么不同?我们先来看一段内经的古文“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胃消化了食物之后,其中五谷消化后的气上升于胸中,推动人的呼吸。也就是说,宗气就是人的肺气,没有宗气,人的呼吸就停了,宗气衰弱就会下陷,人就会感到气短胸闷,有压抑感,挺胸呼吸才会舒服一些。 宗气下陷再严重一些,就会伴随一些内脏的下垂。人的内脏是由体内的气撑着的,一旦宗气衰弱就会支撑不住掉下来,比如有人胃下垂,肠道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等,大都属于宗气下陷的症状。 而补中益气丸,就是专门治疗这种宗气不足的,也就是肺气不足的症状,患者必须感觉到气短才对症。在脉象上,就是右手寸脉较弱。 我们来看看补中益气丸的成分,党参、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其中黄芪就是专门补肺气的,有从人体左边推动气上升的作用,当归和柴胡也是从人体左边上升,而升麻则是从人体右边推动气的上升,一左一右就把气给推回胸中去了,人的肺气充足,就会呼吸顺畅,而下垂的内脏也会随之被拉上去。 那么为什么普通的脾胃不好,不能吃这味药呢?因为这味药上升的力道很大,普通人吃了会造成气往上冲,尤其是有高血压的患者,吃了血压会变得更高,易上火,易脸红的体质,吃了补中益气丸也会更加严重。所以补脾胃不能随便吃补中益气丸,它适合的症状是短气,胸闷,内脏下垂。 附子理中丸 说完补中益气丸再说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其实就是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一般较适合脾肾阳虚的症状。也就是说脾也虚寒,肾也虚寒。以脾的虚寒为主,肾的症状较轻。脾的虚寒表现在胃里感觉很凉,尤其喝不得凉水,用热手去捂会觉得舒服。 如果肾的虚寒症状更重,就得用四逆汤了,肾的虚寒主要表现在腰部和小腹附近感觉凉,大便溏稀,稍微一受凉就很容易拉肚子,这部分治疗方案可参考史上最强补肾攻略之肾阳虚这篇文章,本文还是重点讲脾胃。 附子理中丸就是专门治疗中气不足的,这里的中气,就是指的脾胃之气,所以它才是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的,这里的食欲不振是指吃不下东西,吃了也不消化,感觉脾胃附近有气无力的样子,甚至说话声音都变得小了。 我们来看看附子理中丸的组成成分,制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其中党参的主要作用就是补中气的,你们看补宗气(肺气)主要用的是黄芪,而补中气主要用的是党参,很多人都知道这两味中药都是补气,可是却不知道补气的部位其实是不同的。所以中药不怕不懂,就怕是半瓢水。 大家还要记得买党参不要买药店那种黄黄的党参,那一般是熏硫的,如下图这种无硫党参一般带点土灰色,虽然不好看,但是毕竟健康。 党参没有推动气上升的作用,所以作用范围处于脾胃之中,黄芪有上升的作用。所以作用范围在脾胃以上,心肺附近。吃了党参不会上火,吃黄芪会上火,大家一定要记住。当然黄芪大剂量服用,也能下降,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左升到极致能从右降下来的原理,这属于进阶知识了,在此按下不提。 有了党参补中气后,白术再来帮助健脾祛湿,附子配合干姜则是散去脾胃的寒饮,最后甘草也来参与补脾之气,同时缓和各个药的药性,使补脾之力变得更加悠长。 附子理中丸看起来很完美,可惜也有缺点,就是比较适合古人的体质,而现代人往往饮食过于厚腻,大鱼大肉不断,导致脾胃经常处于堵塞阶段。这时用这种补脾胃的药,还没到脾胃就被顶上来了。这就像交通事故的现场,连应急车道都已经严重堵塞了,再派交警过去,也一样到不了现场。 所以我常常在给人开补脾之药的时候,会加入山楂,砂仁,鸡内金等化食降胃之药,目的在于先疏通出一条路来。这时再吃补脾的药,就会发现胃口突然大开,吃了饭一会就饿了。当然,中成药的成分没法更改,所以附子理中丸结合山楂泡水,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总结,附子理中丸适合的症状,胃寒,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差,中气不足。 归脾丸 中成药里还有一味药,听名字也是补脾胃的,那就是归脾丸,这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补血的。看它的成分,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甘草。党参,白术,黄芪还是在补气健脾,为什么补血要加这些药呢?因为血还是脾胃所化,所以一般贫血之人,尤其是面色苍白,天天操心,想事情想的特别多,感觉心力交瘁的人,且不易上火的体质比较适合归脾丸。 因为龙眼肉和当归,大枣主要用来补血,而酸枣仁则助于安眠,比较操心的人一般睡眠不好,不过要指望这味药治疗失眠,就很难了,毕竟黄芪当归提气作用太强,吃了反而容易睡不着,如何治疗失眠可以看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这篇文章。 健脾丸和人参健脾丸 再讲两味名字很相似的药,一味是健脾丸,一味是同仁堂的人参健脾丸。虽然都叫健脾丸,但是功效还是各有千秋。 先说健脾丸,由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炒)组成,大家已经都知道党参和白术是健脾补气祛湿的,属于补脾药的标配了,但是后面的几味药,比如枳实,山楂等,却都是化食的。尤其是枳实,最能破淤积,治肠胃堵塞,如果体内没有积食的话,对胃气会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而山楂则是化肉的,炒麦芽是消化淀粉食物的,这些组合一上去,立马就把堵塞的脾胃给化开了,所以说这味健脾丸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补脾,而是开胃。 再来看人参健脾丸,由人参、茯苓、山药、黄芪、白术、陈皮、木香、砂仁、当归、酸枣仁等中药组成,咋一看,啥都有了,再仔细一看,怎么跟归脾丸那么像啊,只是多了砂仁,山药,木香这三位养胃的药。现在很多中成药就是喜欢搞的很多味,感觉越复杂才越高端一样,动不动就上百种名贵中草药…… 正所谓,药多则力不专,成分太多,就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想健脾的会上火,想补血的力又不足,想养胃的还不如去吃香砂养胃丸。所谓大道至简,人家张仲景的理中丸就四味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仅此而已。所以,这味药,并不推荐,还不如归脾丸来的纯粹。 参苓白术丸 最后说一下参苓白术丸,这味药成分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组成,除了人参,白术这些补脾标配之外,还多了几味祛湿的药,茯苓,白扁豆,薏仁,所以这味药的主要功能是祛湿利水,一些体内湿气很重,舌头比较胖,大便很稀,容易浮肿的人,比较适合。 如果是便秘的体质,想祛湿,那可就万万不能吃了。很多人以为大便粘连是湿气重,其实那是肠胃的湿热重,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用莲子,芡实,白扁豆这些收涩的药,而要用薏仁,茯苓这些利水渗湿的药。 同样都是祛湿,莲子,芡实和薏仁,茯苓有什么区别?这就像河里的水多了,莲子,芡实是拿土去填水,薏仁,茯苓是挖条沟去放水。大便粘连就是肠道缺水,水都蓄积在体内了,所以用薏仁,茯苓会更加有效。 总结一下,参苓白术丸适合体内有湿气,易水肿,同时大便稀溏的人服用。 篇幅有限,还有好多药来不及细说,以后有机缘再多讲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如今的中成药成分含量比较低,而且多是人工种植,如果体质对症,服用的时候要多服一点,否则一时半会很难见效。 最后再次欢迎大家评价,一些专业的问题会安排在白天回复。 脾胃不好有:香砂六君丸 胃肠不好与心情不好确实很有关系。从五行关系来看,肝为木、脾为土。凡肝气不舒,脾胃就会受影响。人的心情、情绪往往与肝有关,人一发怒就会肝气上冲,平时我们都有体会,人一发火,首先是吃不下饭,这是肝旺克脾。另一种是人心情忧郁,也会影响人的脾胃,心情郁闷的人就没有胃口,这叫肝郁困脾,出现这种形况,就得舒肝理气,如果光吃胃药是没什么效果的。 锻练身体对脾胃也有关系。所谓动则生阳,人长期不注意运动、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减弱。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民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你是否“吃得下,困得着”。 人的脾胃是相互联系的,胃为六腑之一,为表,脾为五脏之一,为里。人身体的许多方面都与脾胃有关。脾主肉,人面黄肌瘦、疲乏无劲与脾有关。脾统血,人有出血方面的毛病,在止血的同时必须健脾。脾主思,人用脑太过,饭不思、卧不眠,也须补脾。 有人脾胃不好,一吃饭就会感受到肚子发胀,饭刚吃过就想上厕所,吃点东西肚里像有股气,嗳气、肠鸣,这股气能嗳出来还好过一点,嗳不出来,胀在那里才真叫难过。大便稀汤,有的前干后稀,或者秘便。有时一吃凉的东西,立马肚痛,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 保养脾胃平时就得注意,有人没有这个意识,早晨起来,一杯凉水,有人早晨就吃水果。每次外出吃自助餐,常见有人要吃很多的西瓜,这些都是伤脾阳的做法。早晨属阳气升发时刻,此时吃寒凉食品最伤人的脾阳,日久会引起人脾胃寒凉。 如果有这种形况,有一种中成药叫香砂六君丸,很是对症。 许多年来我对香砂六君丸有点偏爱,家中放着,出差带着,时不时地用着,效果当然就不用说了。 记得早几年我去四川宜宾,那里有个蜀南竹海,每天吃的都有是竹子食品,几天下来,有人就感受到脾胃虚寒,我带的香砂六君丸此时就派上了用场。 古代有一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叫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古方剂,主治脾胃气虚。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方以人参益气,扶中养胃;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茯苓渗湿利水,甘草调和药性,全方既可补气,又可健脾去湿。一般脾土虚弱之人皆可选用这四味药的用处真是大了去了,后世衍化出众多补脾益气方剂。许多的补药、补酒、医生开的方子都能见到此四味药的影子,著名的十全大补酒就是如此。 后人加上陈皮、半夏组成六君子汤,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增加了和胃化痰的功能。 香砂六君丸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组成。再增加了理气畅中等功能。 香砂六君丸完整组方是木香、砂仁、炒党参、炒白术、茯苓、 炙甘草、 炒陈皮、制半夏 再加上生姜、枣子。除补气兼有开滞健脾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而兼积滞,胸胁痞闷,腹脘胀痛,不思饮食,呕吐腹泻,肠呜腹痛等症。 脾胃位于人的中心,脾五行属土,故古人把补脾胃也叫着补中,或叫补脾土。 在古人的方中常见人参,人参为补气上品,古方中的人参是否与现今的人参相同,医药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汉代时,如今的上党地区就产人参。有的认为那时的人参就是如今的党参。在时今的药中一般都用党参代替人参,用党参代替人参,价格便宜,补脾气的效果也很好。 如今人喜欢吃补品,其实很多补品都有些滋腻,常吃了会感到胃不舒服,有一味中成药叫六味地黄丸,是清热补肾阴的名方,自宋代钱乙创立以来,可谓是使用最多的了,常吃的人很多,六味地黄丸确是补肾阴的好药,但它有一个缺点,因内有一味熟地黄,比较滋腻,时间吃久了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如果能配吃一点香砂六君丸,就能避免 关于延年益寿中药白术的传说白术又叫做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中医认为,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症。关于它的功效,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 《神仙传》载:“有一次,汉武帝东巡狩猎,见一老人头发乌锃发光,精神抖擞,十分惊奇,故问其老人日常生活情况。老人答日:85岁以前头发曾已发白,牙齿已脱落,后遇一位道人,教食白术,从此就坚持长期服用,后来居然精神就日益好起来了,白发转黑,齿落更生,现已180岁,能日行300里,身体好得很!” 《抱朴子》也载有类似一则故事:“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壶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食术,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 白术是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关于它的功效,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中医认为,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这些都是文学创作品,难免不会有夸张之嫌,不可信以为真。但由此可以说明,白术在人们的心目中,承认确是有医疗保健价值的。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产于我国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等省。产于浙江于潜的叫于术,产于湖南平江的叫平术,素以这两地白术比较著名。由于白术采集多在初冬季节,故又名冬术。白术分野生与栽培两种,但野生者不易得。白术以个大、体长、无空心、皮细、断面无硬筋者为上品。经过加工的白术,因制法不同,处方用名分别称为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和制白术。 白术为补脾要药。脾喜燥而恶湿,白术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能燥脾胃之寒湿。常与党参、枳壳同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的食后腹胀,消痞强胃,增进食欲;与人参、干姜、甘草组成,治疗脾胃虚寒泄泻,呕吐等症。《神农本草经》说,白术“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白术配合党参、当归、茯苓等组成“四君子汤”、“八珍汤”和“人参养荣汤”,系补养气血的传统名方。 精彩推荐: 白术又叫做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中医认为,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症。关于它的功效,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 《神仙传》载:“有一次,汉武帝东巡狩猎,见一老人头发乌锃发光,精神抖擞,十分惊奇,故问其老人日常生活情况。老人答日:85岁以前头发曾已发白,牙齿已脱落,后遇一位道人,教食白术,从此就坚持长期服用,后来居然精神就日益好起来了,白发转黑,齿落更生,现已180岁,能日行300里,身体好得很!” 《抱朴子》也载有类似一则故事:“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壶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食术,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 白术是多年生草本,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关于它的功效,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中医认为,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这些都是文学创作品,难免不会有夸张之嫌,不可信以为真。但由此可以说明,白术在人们的心目中,承认确是有医疗保健价值的。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产于我国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等省。产于浙江于潜的叫于术,产于湖南平江的叫平术,素以这两地白术比较著名。由于白术采集多在初冬季节,故又名冬术。白术分野生与栽培两种,但野生者不易得。白术以个大、体长、无空心、皮细、断面无硬筋者为上品。经过加工的白术,因制法不同,处方用名分别称为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和制白术。 白术为补脾要药。脾喜燥而恶湿,白术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能燥脾胃之寒湿。常与党参、枳壳同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的食后腹胀,消痞强胃,增进食欲;与人参、干姜、甘草组成,治疗脾胃虚寒泄泻,呕吐等症。《神农本草经》说,白术“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白术配合党参、当归、茯苓等组成“四君子汤”、“八珍汤”和“人参养荣汤”,系补养气血的传统名方。 气虚体质【表现】 怕动,脏腑功能的低下,(肺和脾的功能弱一点)说话语声低怯,气息清浅。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冬天容易冻寒、夏天容易中暑。吃东西很少,胃口不是很好,吃完后肚子容易涨,大便困难。气血还原不足,面色发黄。缺乏血色,萎黄。口唇色淡。肌肉松软无力。形体松弛,乳房下垂。皮肤松软,没有弹力和张力。臀部下垂,整个人松懈。不挺拔。经常头晕。血压偏低。 神:疲倦、怠惰、慵懒 脾虚(萎黄、舌象有齿痕,发胖,大便不成形) 【形成原因】 大病久病,元气大伤,长期过度用脑;长期重体力或者职业运动员;节食过度;缺乏一种固摄。 气,体内的一种动力;脾胃虚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久卧伤气;劳累过度; 【易感病】 易发胖(痰湿,又胖又无力)脏器下垂,子宫下垂、胃下垂、气虚感冒(卫气不足)、腹泻、不长肉,长期便秘,汗多(虚性体质),容易引起色斑,慢性盆腔炎(女,不能消炎,伤耗正气),苦夏(暑气重,湿邪,无病三分虚),气虚的人会表现的更明显。冬季进补、秋先垫底,冬至后开始进补,也要因人、因体质而异。 【养生原则】 以补脾、健脾为基本原则养生方法。 不要过度思虑,不要过度体力劳作,不开心伤脾(气动肝火,肝属木,木克土)。 【饮食】 宜:性平和的食物:如小米、扁豆、红薯、红枣、淮山、莲子、龙眼肉,要缓缓而补(原因:脾胃虚、要细水长流),最好的缓缓进补得方式就是喝粥。 忌:生冷寒凉、太热的也不行(狗肉加白芍)。最怕季节转换、怕气温变化大、环境适应能力差(二十四节气。冬至,气虚、阳虚难受;酷暑,气虚难受) 【方药】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香砂养胃丸:(吃东西少,吃了就难受,肚子胀,有点拉肚子,经常大便不成形) 归脾丸:(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动脑筋,有点压力就失眠,小脸蜡黄、心也慌、工作注意力涣散,记不住东西,工作效率下降) 参芪白术散: 组成:人参、白茯苓、炙甘草、白术、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生薏苡仁和砂仁、桔梗。 治: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弱,形体消瘦。 打成粉。 玉屏防风散(颗粒,小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复感儿): 黄芹(120克)、白术(80克)、防风(60克),烤箱烘干,榨果机成面,每天20克(加两个枣煨汤喝下去更好),适用于气虚体质,容易感冒者,对气温、季节变化特敏感。 补中益气汤(丸):(不提劲、脸色白、血压低、经常头晕。蹲下站起来就两眼发黑严重)此方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而设。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劳倦得之,寒热自除,气陷自举。 【经络穴位】 灸:脾俞、膈腧、足三里、中脘、气海 【食疗药膳】 药食两性兼具:大枣、淮山、党参、人参 补气的药物:黄芹、茯苓、白术、薏苡仁(可以煲汤、煲稀饭) 山药粥(不要加糖),桂圆(肉)汤(7个以内,每天都可以吃) 黄芹童子鸡:童子鸡一只,生黄芹(切成片)50克。做法。锅内加姜、葱及适量水煮熟,加入盐,黄酒调味。喝汤。(一周一次,入冬最好)可益气补虚。 【四季保养】 春天:生发(春天的皮肤最好),早起、不要睡懒觉,衣服宽松,不要吃凉的东西。吃一些香菜、较较辛辣,应季的蔬菜食物。 太极拳 最合适的运动。 健脾益肾方 党参30g( 或西洋参) 、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5g、鸡血藤30g、黄精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薏苡仁30g、连翘12g、防风12g、猪苓20g、鸡内金12g、砂仁12g、泽兰12g、丹参20g、炒莱菔子12g、生地20g、炒谷芽12g、炒麦芽12g、甘草6g 中医认为“ 久病从瘀” ,血瘀现象存在于骨髓抑制各阶段,以晚期最明显。血瘀形成机制复杂,气血阴阳亏虚均会导致瘀血,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又影响气血生成。脾肾虚损、气血乏源固然是本病主要病机,血瘀亦为致病主要环节,“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故应当既扶正固本,又祛瘀行滞,方能取得扶正祛邪、邪祛正安的效果。当归、鸡血藤、丹参、泽兰均入血分,活血、养血、补血,以达“ 祛瘀生新” ,促使新血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