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理中汤丸 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附子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汤 乌梅丸。。。小柴胡汤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阳背阴两岐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泥,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大柴胡汤治热结在内,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柴胡证仍在者,与大柴胡汤下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生姜(五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虚条亦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 病如桂枝证而实非,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证而实非,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已。此条为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然恶寒微,发热亦微,可知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 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集注】程应旄曰∶此之合病者,头痛,胸满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或脉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阳传递而即合。少阳里气失守,所以下利,阳热渐盛,所以上呕。故用黄芩汤清热益阴,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琴曰∶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火下攻于脾,故自下利,上逆于胃,故兼呕也。与黄芩汤,酸苦相济,调中以存阴也。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热已入半里,故黄芩主之。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须人参以补中。兼呕者,故仍加半夏、生姜,以降逆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应旄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较之大青龙之寒热,已向近里一层,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阳邪在胸、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热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热加以苦热,更以人参、半夏以补宣中气,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皆其法也。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 喻昌曰∶阴阳悖逆,皆当和解法。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此少阴病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芩、连以直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变而为滋阴和阳之剂也。是则少阴之火,各归其部,心中之烦不得卧可除矣。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谓欤! 理中汤丸治中气不运,腹中不实,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脏腑不调,与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等证。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枚,夜二枚;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多吐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衣被。 【集注】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则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致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加以附子,则命门益土母温矣。白术补脾,得人参则壅气,故脐下动气;吐多腹满者,去术也。加桂以伐肾邪,加生姜以止呕也。加附子以消阴也。下多者湿胜也,还用术燥湿也。渴欲饮水饮渴也,加术使饮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导水也。腹中痛倍人参,虚痛也。寒者加干姜,寒甚也。 干姜附子汤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茯苓四逆汤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挟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比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附子汤治少阴病,身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背恶寒,脉沉者。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少阴为寒水之脏,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君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壮少火之阳,一以散中外之寒,则恶寒自止,身痛自除,手足自温矣;所以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有本,十二经脉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更佐白术以培土,芍药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生化。此万全之术,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毙者,曷可胜计耶! 四逆汤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厥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营运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反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疾呼外阳耶?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白通汤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元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猪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 【注】是方也,即四逆汤减甘草加葱白也,而名之曰白通者,以葱白能通阳气也。减甘草者,因其缓也;加尿胆者,从其类也。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则二气之拒格可调,上下之阴阳可通矣。 真武汤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炮,一枚) 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注】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于此推之,则可知误服青龙致发汗亡阳者,所以于补阳药中之必需芍药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二两) 通草(二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于前汤内加吴茱萸半斤,生姜三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注】凡厥阴病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其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也,然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微不出,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所能兼治,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吴茱萸汤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人当深思而得之矣。 乌梅丸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九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捣碎,一斤) 禹余粮(捣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集注】柯琴曰∶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矣。然大肠之不固,无责在胃,关门之不闭,无责在脾,二石皆土之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若湿甚而虚不甚,复利不止者,故又当利小便也。 白头翁汤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注】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重,下利脓血。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生姜 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神农本草经》谓''去臭气,通神明”。《伤寒论》入39方次,《金匮要略》人51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橘皮汤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十七)。 小半夏汤治“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十一)。 橘皮汤主治“干呕哕”(十七)。 以上三方用于呕逆。 最大量方(半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 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十七)。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 以上四方均主治呕逆。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本方中厚朴量最大,达半斤,则腹胀满,当属厚朴证。但方中用生姜、半夏,则推测本方证当有干呕、呃逆等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其人内有久寒者”(352)。寒者,必不渴,据小半夏汤证“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的条文,则不渴者,呕吐者为多。 真武汤原方生姜用三两,但条下加减法中记载:“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提示生姜用于呕吐。 次大量方(六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吴茱萸汤治“呕而胸满者”(十七);“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均是剧烈的呕吐。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六) 再次大量方(五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栀子生姜豉汤、厚朴七物汤、半夏厚朴汤 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161)。 大柴胡汤治“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栀子生姜豉汤治“虚烦不得眠”而见“呕者”(76)。 以上三方主治均有呕吐。 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十)。 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二十二)。 以上两方均配厚朴,前者治腹满,后者治咽喉异物感。 加昧方: 理中丸、通脉四逆汤 理中丸条下有“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386)。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呕者,加生姜二两”(317)。 ●药证发挥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因其干燥后即为干姜,故干姜主治的多涎唾而不渴,同样适用于生姜。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就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条下所谓的“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恶心呕吐可出现在许多疾病过程中。能食者有之.不能食者也有之;腹痛者有之,心下痞者有之;发热者有之,往来寒热者有之;脉微下利者有之,脉弱悸动者有之;强壮者有之,柔弱者也有之。所以,生姜的使用,很少单独应用,仲景配伍很多。生姜配桂枝健胃止痛,心悸赢瘦而胸腹痛者多用之。配半夏止呕,吐水者多用之。配橘皮亦止呕,对嗳气腹胀者宜之。配厚朴除满,恶心腹胀满者用之。配吴茱萸止痛,腹痛、头痛而吐涎沫者多用之。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止苦药败胃,故仲景方中用之甚频,不仅使用黄连黄芩的三泻心汤使用以外,就是泻下剂的大柴胡汤及厚朴七物汤,姜枣依然不忌。 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5两至半斤;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3两;若用于治疗腹痛热利或黄疸,则仅用2两以下。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2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用1两半。 生姜与干姜虽同属一物,但使用上稍有不同。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两者有上下不同;生姜可发汗,如民间对冒雨受寒者,常饮用生姜汤,可一汗而解;干姜可化饮,如干姜配合五味子、细辛,对与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水者,也常取消甚速,两者又有散守之殊。 ●常用配方 ①生姜一大块切片红糖适量(民间经验方) 应用:此为民间流行的祛寒发汗方。凡感冒风寒,或涉冷水,或过食冰冷,导致腹部不适疼痛,腹呜,大便稀,恶寒,鼻塞流清涕者,可趁热服用生姜红糖汤,然后避风睡觉,待汗出身热,诸证可解。 ②生姜10片大枣20枚(民间经验方)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多用之。汤药中加入本方,可以矫昧,更不伤胃。 ③生姜5片 白蜜5匙人参 10g(《太平圣惠方》) 应用:久呕不止,食欲不振者。妊娠呕吐、化疗呕吐、胃肠功能失调可用之。 ④生姜24g橘皮48g枳实9g(《金匮要略》橘枳姜汤) 应用: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见胸腹胀痛、恶心嗳气者。本方较少单独使用,多配合温胆汤或半夏厚朴汤或栀子厚朴汤同用。 ⑤生姜12g黄连3g黄芩9g党参9g干姜3g半夏12g甘草9g大枣12枚(《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应用:可用于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神经症等消化道疾病见上腹部不适,恶心或呕吐,嗳气或有酸腐味,肠鸣、腹泻,舌苔白厚或白滑者。 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旧时将产于湖南均州者,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均姜,现时多将产于四川建版场者,视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川干姜。《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人32方次。●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 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其临床表现如何?“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七)。此外,本方又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栀子干姜汤治大下以后,“身热不去,微烦者”(80)。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以上三方主治,多为大下之后诸证。或吐涎沫、或烦而不渴,或虽烦而吐逆,或身虽热而有微烦,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甘草干姜汤证的“其人不渴”“多涎唾”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涎沫,即清稀的唾液及痰涎。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见附子条下。干姜与附子、甘草同用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冷、脉沉微者,其人亦必不渴而多清涎。 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306);“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07)。下利脓血而用干姜、赤石脂,原文主证不明,以药测证,当有腹冷痛,四肢厥冷,口内多清涎等证。 干姜半夏人参丸治“妊娠呕吐不止”(二十)。半夏干姜本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其呕吐必多清涎。因久吐不止,体液丢失,精神疲惫,故加人参。 最大量方(4两):甘草干姜苓术汤、大建中汤 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肾著病。其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以及“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带五千钱”(十一)。腰冷痛而不渴是其特征。 大建中汤为干姜配人参、蜀椒、胶饴,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其症状为“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十)。是腹中寒痛而呕者,既是腹中寒,必无烦渴,当有不渴而口内多清涎。 加味方: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散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96)。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82);以及“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316)。理中汤条下有“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386)。有寒,必有不渴多涎。四逆散条下有“咳者,加五昧子、干姜各五分”(318)。可见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入柴胡剂,则配五味子;人麻黄剂或附子剂,则配五味子、细辛,如真武汤、小青龙汤。另外,下利而不渴者也常用干姜。 ●仲景方根 干姜甘草附子: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参见附子条。 干姜甘草人参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396);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方如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满而不痛者”(149);生姜泻心汤主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咳喘气逆。方如厚朴麻黄汤主治咳而脉浮(七);小青龙汤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咳而微喘,,(41);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咳满”(十二)。 方 名 干姜用量 主要配伍 通脉四逆汤 3两 附子甘草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两 附子甘草猪胆汁 四逆汤 1两半 附子甘草 四逆加人参汤 1两半 附子甘草人参 茯苓四逆汤 1两半 附子甘草人参茯苓 白通汤 1两 附子葱白 白通加猪胆汁汤 1两 附子葱白猪胆汁 人参汤(理中丸) 3两 人参甘草白术 桂枝人参汤 3两 人参甘草白术桂枝 半夏泻心汤 3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泻心汤 1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 大枣 生姜 甘草泻心汤 3两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人参 大枣 厚朴麻黄汤 2两 细辛五味子麻黄厚朴 石膏杏仁 半夏 小麦 小青龙汤 3两 细辛五味子半夏麻黄芍药 桂枝 甘草 苓甘五味姜辛汤 2两 细辛五味子茯苓甘草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4两 甘草茯苓白术 大建中汤 4两 蜀椒人参 ●药证发挥 于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Ⅱ垂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①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于姜); ②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③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④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等; ⑤部分出血性疾病。 仲景使用干姜多配伍。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干姜配半夏治呕吐,配栀子治下利以后身热烦躁,配桂枝治腹痛,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腰冷痛,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而吐利。所用范围较广。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舌苔白腻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 ●常用配方 ①干姜 6g甘草12g(《伤寒论》甘草干姜汤)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腹泻、呕吐或吐清水清涎者,呼吸道疾病见痰液清稀如水者,均可使用。本方是温中的祖方,四逆汤、理中汤等均从本方而来。本方原书剂量为甘草倍于干姜。临床也有两者相等者。 ②干姜6g栀子15g(《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应用:本方可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越桃散一方,为栀子、高良姜,两药研末内服,治下利后,腹中虚痛不可忍。 ③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 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著者经验方) 应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④干姜12g 白术6g茯苓12g甘草6g(《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 应用:以腰腹冷痛、恶寒、小便少、下肢浮肿为应用特征,关节痛、腰椎病、妇人带下、胃肠炎等多用之。 ⑤干姜9g白术9g党参9g甘草9g(《伤寒论》理中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虚寒型腹泻的基本方。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消化不良、胃神经衰弱症、胃肠痉挛、妊娠呕吐、慢性结肠炎、化疗后毒副反应等,常与半夏、党参、桂枝、附子、甘草、大枣、黄连、黄芩等配伍。《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现代名医岳美中用人参、白术、生姜、炮干姜、吴茱萸、细辛,治疗五更泄泻,食谷不化,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以恶心呕吐、口流清涎为特征的疾病,如儿童遗尿症、小儿口腔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笔者曾用本方加黄连、附子治愈数例反复发作的小儿口腔溃疡。有人报道治疗一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量过多的病例。患者24小时5 000~6 000ml,经抗菌治疗不减。患者面色青黄,精神疲倦,用本方后效果明显。本方还用于以精神萎靡、口不干渴的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等,常配伍附子、党参、甘草、龙骨、阿胶、赤石脂等。方如附子理中汤、桃花汤等。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在肝癌中治疗一例黄某,男性,48岁,因“发现肝癌3月,腹胀加剧2天”入院,患者在3月前开始出现腹胀,胃纳略减,自以为胃病,服吗丁啉等药,腹胀渐剧,腹部膨大,小便量少,来我院门诊查B超:肝癌,大量腹水。门诊予利尿剂治疗2周,尿量仍不多,腹胀不减,且日渐加重,腹大如鼓状,神疲乏力,于入院前2天,因腹胀剧烈而滴水未进,昼夜解尿不足200ml,伴有胸闷气促,故入院。入院后查体温37.8度,血压120/60mmhg,呼吸26次/分,两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心率98次/分,律齐,腹膨,腹壁静脉曲张,腹围106cm,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入院后予腹穿,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APTT34.4秒;白细胞计数3.310^9/L↓;嗜中性粒细胞%38.90%↓;红细胞计数2.2210^12/L↓;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计数11210^9/L,PT12.6秒;FIB3.32g/L;INR1.01;甲胎蛋白2.87ng/ml;糖类抗原19-911.84U/ml;糖类抗原72-41.15U/ml;癌胚抗原1.43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1.19ng/ml;铁蛋白182.00ng/ml;入院后诊断:西医:肝癌腹腔转移;中医:鼓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入院后予口服利尿剂,腹腔放液,效果不甚理想,自觉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口中粘腻,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数,建议加服中药,治拟:疏肝理气通阳健脾,方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 柴胡10 半夏10 生姜6 桂枝10 陈皮10 郁金10 木香10 猪茯苓各10 泽泻10 半边莲15 半枝莲15 枳实10 生草5 日一剂,一周后尿量增至600ml,胸闷气促好转,舌质仍暗红,苔黄腻略化,脉弦细,淤血亦显,故前方加赤芍15 莪术15 丹皮10 ,加强化淤清热之功,1月后热清,腹胀好转,尿量增多,明显腹围缩小,复查B超腹水少量,后再配合化疗。 本病以腹胀臌大,尿少为主的一种病例,在祖国医学归属于鼓胀病范畴。《丹溪心法》:“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运转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可见鼓胀病因复杂,症候繁多,与气水湿热瘀等致病因子有关。本例素有湿浊热毒内蕴,日久损肝伤脾,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脾失运化,水液内停,与本机体内之湿热浊毒互相蕴积,闭阻阳气,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终而成疾,治疗本病,当须辨别虚实,察其因果,本例为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虚实实,治难棘手,故宜当扶正祛邪并进,选用小柴胡汤为君,配合通阳利水之五苓散,加用清热解毒化淤之药,综合现代化疗,终使顽固恶性腹水消退而获效。 中医肿瘤医院黄金昶【肝癌的中医治疗】验方 肝癌的治疗当以养阴血、补阳气为主,酌加理气活血、以毒攻毒、清热、通便。 【基本方】:生黄芪20-30g 大生地15-20g 山萸肉15-20g 当归10g龟板15-20g蜈蚣2条莪术10g 八月札15g 川椒目15g 桂枝10g 白术10g 鸡内金20g龙葵15-20g 蒲公英12g 壁虎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肝区痛者加郁金15g、白屈菜30g、鼠妇40g、元胡15g。黄疸者,加茵陈15g,配合芒硝1g、枯矾1g冲服。 低热者加青蒿15g、地骨皮15g、银柴胡15g或安脑丸1丸,每日2次。 腹水者予细辛10g、川椒目15g、龙葵15g、桂枝10g、二丑各10g、生黄芪30g,诸药研细末取少许醋调敷脐部,外置生姜灸,每日1次,每次2小时。 腹泻去生地、八月札加炙甘草30g、山药30g、赤石脂20g或五倍子研末醋调敷脐部。 便秘加生大黄10g、炒莱菔子20g。 便血或呕血加土大黄20g、蒲黄炭15g、血余炭15g、烧干蟾10g; 出血急量大者急予善得定、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洛塞克静脉推注,凝血酶和肾上腺素加入冰盐水频服等处理。 【典型病例】马某,男性,42岁,河北省唐县人,病例号1075378。主因“腹胀双下肢浮肿15天”于2001年2月25日收住院,患者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胃脘胀痛、腹胀、双下肢浮肿,未引起重视,继而尿黄、目睛黄染而就诊,入院时见腹胀、双下肢浮肿、黄疸、疲乏、纳少,口干,胁痛,舌暗红,苔黄,脉细滑,查全身肌肤及巩膜黄染,面部满布蜘蛛痣,肝大,于锁骨中线肋下5cm可及,中等硬度,无结节,触痛,蛙状腹,移动性浊音,腹围106cm(+)。腹部CT示1:肝左右叶大片轻度不均匀强化灶,门脉期消退,考虑为肝癌;2:门静脉癌栓形成,大小约3.0×2.0cm;3:脾大,腹水。腹部超声:下腹部探及大片液体,最大厚度8cm,有肠管漂浮。AFP257ng/ml。此证属肝阴不足、血瘀水停,治当养阴活血、温阳利水。 【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5g、山萸肉15g、莪术10g、凌霄花12g、川椒目12g、当归10g、生黄芪40g、桂枝10g、郁金10g、龟板15g、大腹皮10g、茯苓皮15g、茵陈15g、炒栀子10g、龙葵20g,配合应用爱迪注射液、金龙胶囊、华蟾素片,并予细辛10g、川椒目15g、龙葵15g、桂枝10g、二丑各10g研细末,取3g醋调敷脐部,外置生姜灸。 7日后腹水明显减少,黄疸渐退,胁痛、胃脘胀痛消失,纳可,但见午后低热,上方加银柴胡10g、青蒿10g、知母10g、丹皮10g后热退。 40天治疗黄疸,腹围89cm,移动性浊音(-),肝于锁骨中线肋下2cm可及。腹部增强CT示;1:肝脏在动静脉期不均匀强化,考虑弥漫性肝癌可能;2:脾大,少量腹水。6月6日腹部B超示:1:肝内回声不均匀,肝大,早期肝硬化表现;2:脾大,少量腹水。AFP29ng/ml。6月20日腹部增强CT示1:脾大;2:肝损伤。与老片比较,低密度病灶消失,考虑脂肪肝。 8月初已重新恢复正常工作。12月2日腹部CT未见异常。至今随访无病健在。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 黄金昶 治疗肝癌晚期的偏方听语音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有哪些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民福康

肝癌治疗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症状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症状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吃什么好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吃什么好 民福康

肝癌晚期可以活多久? 民福康

肝癌晚期能活多久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能活几年? 民福康

肝癌晚期能活几年? 民福康

肝癌晚期能活几年? 民福康

肝癌症状 百姓健康网

肝癌症状 百姓健康网

肝癌症状 百姓健康网

肝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民福康

肝癌怎么选择治疗方式? 民福康

肺癌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可以保守治疗吗? 民福康

肝癌介入治疗 百姓健康网

肺癌晚期怎么治疗? 民福康

肺癌晚期怎么治疗 百姓健康网

中医怎么治疗肝癌 民福康

肺癌晚期怎么治疗最好? 民福康

肝癌晚期吃什么食物好? 民福康

肝癌晚期死前症状 百姓健康网

预防肝癌 百姓健康网

肝癌如何预防 民福康

怎么确诊肝癌 民福康

肝癌晚期还能活多久?听听... 爱健康达人...

直肠癌晚期怎么治疗 民福康

胆管结石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肝癌早期症状 百姓健康网

癌症治疗方法 民福康

脐疝的治疗方法 百姓健康网

什么是肝癌介入治疗? 民福康

肝癌晚期会传染吗 百姓健康网
告诉大家:中医在治疗肝癌无副作用、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抑制肿瘤生长,而且不会对机体造成新的伤害,那么下面,我们来具体认识下肝癌中医治疗的优势。 方法/步骤一、肝癌中医如何治疗--气虚血瘀型: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消瘦,腹泻,右胁刺痛,脉弦细,或弦,舌有斑瘀,苔薄是此类型患者的表现,治疗方法要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软坚散结为辅,更好的抑制癌肿发展。 二、肝癌中医如何治疗--脾虚气滞型: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濡或弦细是此类型患者的表现。治疗方法应以健脾理气为主。 三、肝癌中医如何治疗--脾虚热毒痰瘀型:神疲乏力,面色恍白、口干苦,心烦身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细是此类型患者的表现。治疗方法以健脾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痰为主。注重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期。 四、肝癌中医如何治疗--气滞血瘀型:胁痛如锥刺,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恶心,脘腹胀闷,胁下痞硬,呃逆嗳气,舌苔淡白,质紫暗,舌边尤甚,呈紫斑状,脉弦涩是此类型患者的表现。治疗方法应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为主,能更好的控制转移,达到全面抑癌的目的。 中医治疗肝癌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还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对早期肿瘤作为辅助治疗,对中晚期肿瘤,作为姑息治疗和对症治疗。 “中医扶正清毒抗癌疗”通过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抑制肿瘤、治疗肿瘤。它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 生活中,人们往往能够认识一些含抗癌物质的蔬果,但是往往忽略了应该如何吃法,才能将它的功效发挥得最好。一篇文章很好地分析了八种果蔬的科学吃法,掌控全家健康的主妇们,不妨参考一下吧。 1、胡萝卜整个烤最抗癌 科学家指出,将胡萝卜整个水煮或烤着吃,会使人体获得的健康化学物质增加25%,其中包括某些已知抗癌物质。 2、豆类可吃速冻的 豆类在采摘去皮后两个小时就进行速冻,有效锁定了营养物质。新鲜豆类从采摘到餐桌至少要三四天时间,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丢失严重。 3、土豆带皮热水煮可溶性维生素散失 用动物脂肪油炸土豆是最糟糕的吃法。最健康的吃法是,整个土豆连皮烤或煮。土豆皮下层所含维生素高达80%。水煮的时候,最好用热水煮土豆,以防可溶性维生素散失。 4、西红柿用油浇最防癌 听装西红柿、西红柿汤、甚至番茄酱都是有益健康的食物。烧番茄加点油能增加人体对番茄红素的吸收。研究表明,番茄红素清除活性氧的作用最强,具有预防前列腺癌、肺癌等各种上皮癌的作用。在人体血液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与癌症发病率成反比。另外,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营养素,因此用油烹制西红柿或在西红柿制品上淋上油,容易使番茄红素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