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通圣丸用途多

 图书 馆员 2011-04-29

防风通圣丸用途多

【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芥穗、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湿利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用黄芩、石膏、连翘清泻肺胃积热;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因此,本品适用于由外感风邪、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近年来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不断扩展,还可用来治疗下列疾病中的外寒里热证者:

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方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次6克,每日6次,连服3~6个月,一般体重均有明显减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脑病后遗症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慢性阑尾炎  先以防风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以急取效,待症状缓解后用本品丸剂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具有较好疗效。

高血压  防风通圣丸(散)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疗效,若是病情较重,可用本品原方改为汤剂水煎服,一般连服15天以上即可见效,血压可下降2.67kPa。

斑秃  方法是将防风通圣散原方加少量白酒浸1夜,焙于研为细未,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另以白酒500克浸半夏60克,浸液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扁平疣  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疗程,一般1~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痛,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治疗此病,剂量可视患者体质而酌情增减;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每次可服3~6克。服用时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此属正常现象,一周内自止。

春季结膜炎  成人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不足16岁者每次服用6克,不足10岁者每次服用3~5克,同样是每日2次。一般7天后自觉症状消失,20天基本痊愈。

神奇无比的黄芪、防风汤!

黄芪、防风汤就是由黄芪、防风二味药组成有何神奇?治病一般都是口服,或者是外敷,今天介绍既不口服、也不外敷,也能治病,你说神奇不神奇?我下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4年初,徐特立陪同夫人来长沙,《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是长征的老红军、老革命,是中央的高级干部。他的夫人患有一种病,西医称为“癔病性昏厥症”,得该病已有40余年,每次发病即昏迷不知人,遍访全国名医,用任何药物治疗都无效,昏迷几天后会自动苏醒。》徐老夫人在长沙又发病了,请当时的名老中醫彭崇让诊治,彭用黄芪一两、防风五钱,浓煎鼻饲,半个小时徐夫人就苏醒了。

徐老大为惊讶!问彭老中醫是何仙方,有如此之神效?彭老中醫回答:“这个病中醫古籍中就有记载,名'尸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晋国大夫赵子简得的就是这种病,扁鹊凭脉断定三日后苏醒,末尝用药。《旧唐书·许胤宗传》中记载柳太后患得此病,御医许胤宗用黄芪、防风煎汤数斛,置于床下,熏蒸而醒。这是中醫古代最有名的医案,明代的《名医类案》,将该医案列为全书的第一个医案。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新瓶装旧酒而已。”

说说“有病没病,防风通圣”

中医有句俗话,叫“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里所说的“防风通圣”即指防风通圣丸。意思是说,常服用些防风通圣丸,有病可以祛病,无病也可以健身。这实在是对防风通圣丸的赞美!细究起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自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的名方,功能主要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感冒后出现的高热、怕冷、头痛、咽干、小便量少发黄、大便干等症状,以及风疹、湿疹等疾病。防风通圣丸组方中既有解表清热的药物,又有补气养血的药物,因此它外可祛入侵人体的邪气,内能激发人体生命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防风通圣丸在临床上除了可用来治疗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外,还可以用于牛皮癣、荨麻疹、风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此外,防风通圣丸还可以降血脂,对中风、偏头痛和一些过敏性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即使是没病的健康成年人,常服防风通圣丸也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功效。因此就有了“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说法。

不过,防风通圣丸虽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可以服用,身体虚弱的人要慎用本药。中医辨证应该属于表里两实证,若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服用。

防风通圣丸是预防中风的圣药

近年来,本人用防风通圣丸作为预防用药,用于百余名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凡常服用者,均未发生脑血管病变,且身体其他病也很稳定,故介绍出来,供大家分享。当然,一药对百人,效果有好的,有差一些的,也有极少数不适应的,但是基本上绝大多数是很好的,大家不防一试。

一般服法是中午吃2—8代,一日一次,长期服用都有全身舒适的明显感觉。遇有感冒大便秘结胸闷气短心烦心乱睡眠不好腹胀消化不好等等身体明显不适时,可以加量加次服用。

部分有关防风通圣丸的资料: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

“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宗师张子和即用此方治疗面肿风,还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成方切用》利用本方化裁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1977年版和198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此方。

由于有历代医家用本方防治疾病的经验,因此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药”(春天的药),每到立春时节起,不少家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

一、防风通圣治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肥胖症

本方集解表、泻下、清热于一身,可通过发汗、利尿、泻下等渠道,清除体内食毒、水毒的瘀滞,可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肥胖症患者。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瘀滞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肥胖症的防治尤为关注,防风通圣散为医家治疗肥胖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日本学者用该方治疗肥胖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多数学者认为实证肥胖症(中风体质者),同时可使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的血压及血脂下降。

()皮肤疾病

防风通圣散中含有防风、荆芥、麻黄等祛风解表剂,又含有川芎、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一切“风症”,可除瘙痒,缓解病情。临床上广泛地用于牛皮癣、荨麻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并且有良好的疗效。

()中风

由于本方的基础方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故也可用于中风的治疗。《宜明论》曰“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颜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生热风,舌强,口噤等症。”

()其他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适用于外有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三焦俱实之证。可用于头痛、肺炎、气管炎、过敏性紫癜、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肪肝、老年便秘等符合上述证型疾病的治疗。

二、防风通圣防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春天的良药,在民间流传甚广,应用也较普遍。人们多在冬去春来阳气初升之时服用该药,发表清里以散寒冬蓄积之毒物,预防百病的发生。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季风寒外袭,蓄积体内,日久化热。春回大地,由寒转暖,春阳上升,极易上火,表现为小便发黄、便秘、头晕、舌苔黄。春多风邪,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早春,气候变化更甚。常有寒潮来袭,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内火引发外感,春温最常见,患感冒、肺炎、流脑以及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增多。因此,春三月用此药,能清热泻火,清除体内毒素,防止病变的发生或复发。

三、防风通圣丸的新用途

防风通圣丸(散)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作用,主治外感表邪,表里俱实所致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咽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皮肤疮疡湿疹等症,近年来临床应用表明,本品还可用来治疗下列疾病。

1.肥胖症

早在20年代我国就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肥胖症,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具体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日6次,每次6克(散剂3克调连服3~6个月,一般体重均有明显减轻。

2.眼病

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暴风客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聚星障(点状结膜炎)、脸缘赤烂、角膜溃疡等多种眼疾,得心应手,屡用屡验,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服6克、每日2次,重症病人可用防风通圣丸散原方加水煎服,每日6剂,分2次煎服。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4.脑病后遗症——头痛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5.慢性阑尾炎

先以防风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眼.以急取效,待症状缓解后用本品丸剂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慢性阑尾炎有较好疗效、但急性阑尾炎不可本品治疗,而应采取西药对症及手术治疗

6.高血压

防风通圣丸(散)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疗效,若是病情较重,可用本品原:原方改为汤剂水煎服,一般连服15天以上即可见效,血压可下降2.67 kPa。  

7.斑秃

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斑秃50例,取得了痊愈49例,无效1列,治愈率达98%的好效果。具体用法是将防风通圣散原方加少量白酒浸1夜,焙于研为细未,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另以白酒500克浸半夏60克,浸液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8. 扁平疣  

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疗程,一般1~3疗程见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觉皮损部位有紧张感和微痒痛,丘疹增大,发红,继而脱落消失。治疗此病,剂量可视患者体质而酌情增减;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每次可服3~6克。服用时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此属正常现象,一周内自止。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一个5味药的配方,对各种郁证有奇效

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如果能够懂得克制欲念,那自然能够经得起起落,能够坦然面对人生,倘若不能,那边会郁闷不已,甚至会产生十分悲观的情绪。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种郁闷的心态会让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对于郁证的治疗,可渊薮于古老的《黄帝内经》,其中就有“火郁发之”的重要概念。

然而,在古代名医中,对郁证研究最为透彻的,朱丹溪绝对算得上一个,尤其是以“越鞠丸”的出现,更是把郁证的调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那么,这个越鞠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简单一点说,它具有解诸郁的作用,也就是管你是什么郁,它都能帮你搞定。当然,它也有它的适应证。一般来讲,凡是临床上出现胸膈痞闷、胸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苔腻、脉弦等症状的,只要辨证属于郁证的均可使用越鞠丸。现代临床实践证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的痛经、月经不调等,辨证属于气郁的,也可应用越鞠丸。

越鞠丸这么厉害,究竟有多少药味呢?也许有人会想,具有这么强大的功能的方子,一定会有很多味中药,也或者会大剂量使用药物。然而,并不是,越鞠丸的配方极其简单,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五味药组成,按照朱丹溪的制作方法是。将这些药研为细末,制作成水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二至三钱,用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可以做成汤剂,全方各取10克,或者酌情调整剂量,水煎服。

越鞠丸主要是用来治疗六郁也就是各种郁证,而这些郁证大多由肝脾郁滞导致的。肝郁气滞,就会导致血液流行不畅通,或者会郁久化火,所以气郁、血郁、火郁都与肝的关系密切;脾胃气滞,就会导致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或者食滞不化,所以湿郁、痰郁、食郁都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虽然说有六郁,其实所有的郁都是气郁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也要以行气解郁为主,正所谓“气行则血畅火清,气畅则湿化食消痰除”。

越鞠丸这么强大,重点还是在于全方的配伍,别小看这么简单的5味药,配伍得当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方以香附为君药,主要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尤其是用它来疏解气郁;川芎为“血中气药”,既可以活血祛瘀(治理血郁),又可以协助香附行气解郁,为臣药。栀子、苍术为佐药,其中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神曲为佐使药,一是消食导滞(以治食郁),二是制约苍术的温燥之性。

这里五味药好像只能搞定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但却没有调料痰郁的药,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这5味药没有专门调理痰郁的,但却将治疗痰郁的药物隐藏在这五味之中了,比如苍术,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可以“治湿痰留饮”,黄元御《玉楸药解》认为,“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还有神曲,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可以“除痰逆”,黄宫绣《本草求真》认为可以“温胃化痰”。

纵观越鞠丸,简简单单五味药,就能起到调节六郁的妙用,不得不说朱丹溪的用药心法极其强大,而且用药极其精炼,真正意义上体现配方的独自作战能力和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思想,还体现了一名真正的中医应该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

灵活辨证治脾胃的范本——越鞠丸越鞠丸是《丹溪心法》中的名方,由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组成。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

很多人觉得本方的名字不好理解。李时珍认为栀子别名越桃、芎藭别名鞠穷,方中有这二药,故以命名。不过,另一种解释也许更有道理些,就是认为“鞠”代表了“郁”。“鞠”有“弯腰”的意思,可以说是中焦病变导致的病人弯腰捧腹的一种被动体位;“鞠”还有“球”的意思,形象说明了中焦气胀痞满堵塞的感觉。“越”就是治好。

什么是六郁证呢?有人将六郁证的概念作过多种衍义,甚至和肝气郁结混为一谈,但朱丹溪的本意是指中焦的郁证。如果我们以脾胃病为样本来讨论本方的应用,就能充分理解六郁证的本义。脾胃是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味腥膻、炙煿寒凉之品杂存其间,天长日久,易致损害。朱丹溪把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总结伤害脾胃的病因以气、血、痰、火、湿、食为主。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可知中焦脾胃为病,痞闷胀满是最多的症候,郁积之“郁”便跃然纸上了,这便是六郁证的机理。

六郁证常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这是《方剂学》教材中的典型表述,但这些症状的描述还远不够完整。原著《丹溪心法》中还记载:“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者是也。”这些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脾胃病的胃肠外表现极其复杂(《脾胃论》中有过精彩介绍),而且病人的主诉常常是零散的只言片语,如果不全面了解这些,则难以把握病情。

方中香附行气开郁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治痰湿之郁;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方中香附、川芎、苍术、神曲均有行气之功,朱丹溪以此方治疗六郁之中气郁为主的病例。另外,方中所以没有选用治疗痰郁的化痰药,是因为中医认为热加于湿则生痰,有清热的和化湿的就可以起到消痰的作用了。

本方的精彩之处在于君药的确立。一般的方剂,君药是相对固定的,由于本方的六郁在不同的病人中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本方的君药是动态的,以何药为君,完全取决于病人以六郁中的何郁为主,也就选相应的药物作为君药,也就是说五药皆可为君。

研发与应用前景:

其实朱丹溪治疗六郁中的每一“郁”都有单独的方子,它们分别是,气郁:香附苍术、抚芎;湿郁:苍术白芷、川芎、茯苓;痰郁:海浮石、香附、南星、栝蒌;热郁:山栀、青黛香附苍术、抚芎;血郁:川芎、桃仁红花青黛香附;食郁:神曲、苍术香附山楂砂仁。上述六方虽未命名,但都是独立的方剂。朱丹溪把上述各方(除外痰郁方外)各取一药(加下划线者),就组成了越鞠丸。

以上这些小方为越鞠丸在临床中的加减运用提供了可贵的范式。临证过程中,可以依据六郁中各郁的主次,首先确定越鞠丸中相应的君药,并依据上述小方提供的用药思路,选择性地将相关药物配伍到主方中去,以增加解除相应“郁”的强度和功效。

朱丹溪把引起中焦痞闷胀满的最常见的原因和证候分析透了,进而针对这些病因编制出来极其精炼的越鞠丸,最后把根据不同情况强化用药的组合也和盘托出,普通医生似乎按图索骥就可以了。在医药条件落后、医生水平不高的地区,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功德无量的。这就是有的医家评论朱丹溪“圣人之心”的缘由。

遗憾的是,这样一张优秀的方剂,其现代研究非常贫乏,资料很少。目前虽有中成药销售,但销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很多中医师对本方并不了解,并未将其作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更有甚者,有人将本方片面地理解为疏肝解郁的方剂,由于疏肝系列中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应用广泛,本方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对脾胃病最重要的贡献者是李东垣,他的《脾胃论》中提到的第一个方子就是平胃散,并对其进行了丰富的加减。平胃散的组方对越鞠丸创制是有启发的,这两个方子构成了治疗脾胃病六郁证的核心,发掘古意,弘扬光大,这是学术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