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王阳明心学,练“当代内功”。

 灵魂医学 2020-04-24

“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阳明心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阳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敛性,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与现代认知科学契合。王阳明心学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

01

研究阳明心学须突破唯物唯心之辩

 人们习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区别,甚至以之作为哲学是否科学的标准。其实,这种标准只是从世界的本源来说的,未必是唯一正确的标准。世界万物是分好多层次、范围的,也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认识,过于简单化不利于真正科学认识世界的丰富性。

 如果撇开唯物唯心的视野来对哲学区分,可以看到,有一种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像黑格尔、马克思等,但是也有人从个体微观的视角研究个人幸福,这种就是人生哲学,它似乎无关唯物唯心,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精神性是其标志,虽然它依赖物质。阳明思想就属于后者。

 阳明思想的核心是人格完善之道,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的基本理念“致良知”揭示出,每个人都可自主自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致良知的日常实践,而把人生的境界提升到高明光大的圣人之域。

 如果我们能学习王阳明的为人之道,致自己的良知,完善自己的人格情操,也一定能自觉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

02

阳明心学对心性修炼的积极意义

 古今中外的精神修炼方式非常多,包括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以及各种灵修、冥想。宗教通过提供一种安全感和永恒感,为那些既非诗人、艺术家,也非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通百姓减轻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重压。灵修、冥想若不得当则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甚至带来身心疾病。

 而阳明心学则把个人人格的提升诉诸于现实,这种世俗的修养途径避免了消极避世,具有积极意义。

 阳明心学基本上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线,而儒家所构建的伦理世界,一直都没有脱离过人生最重要的亲情。它以最为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为出发点,构建安顿人生的基本伦理。

 后来王阳明对佛教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如果不讲形下的伦常社会,仅就形上的超越世界来说,佛教的确为其学说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但从形下的世俗世界而言,他最终选择的仍是儒家的道路——也就是内不忘正心诚意的成圣修为,外不忘家国天下的情怀与事业。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一些可以让自己觉得安全的东西,包括金钱、地位、名誉等。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引下追求这些东西,而有些人只是把追求外在东西作为唯一目的。假若一个人总是一门心思盯着那些外在的东西,结果就会非常的累。

 而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明之处是:一个人完全能够在身心愉悦幸福的条件下追求外在的东西,凡事能用良知来引导,无论追寻什么东西都是合理的。所以,王阳明心学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

03

知行合一与现代认知科学的契合

 “致良知”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方法。“致良知”并不是一个人在书斋里独自沉思,也不是停留在学理的来回辩论。致良知要求我们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去倾听,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也没有先后之分。知与行如果脱节,就有私念隔在中间。对此,王阳明感叹地说:“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知与行,一旦被私意阻断,知就不再是良知,而是矫知;行也就不再是正行,而是妄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何以是“行”之始?凡是真理,一定是让人心向往的;心向往之,就是“行之始”,就是“行”的动力,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行”为什么是“知”之成?既然真理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就一定是我们要与之融合为一体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因此富有了意义,也更加精彩,然而只有“行”才能使我们与之融为一体。

 “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端,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规律。当然,这种观点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难免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

04

阳明思想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敛性

 王阳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中国文化是一种练内功的文化,辜鸿铭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真正的文明”,或者说是有“道德力”的精神文明。

 而西方文化以征服外部世界为主导。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有“征服自然之异彩”“科学方法的异彩”。辜鸿铭认为,欧洲文明是把制作更好的机器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东洋则把教育出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东西文明的差别。

 人的幸福成功不应该是体现在外部的东西,比如名利、地位,这些都不能让一个人真正宁静、圆融,一个人的修为需要向内心来求。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正如辜鸿铭所言,中国人的精神“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神圣心境便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梁漱溟先生也指出,中国人在精神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学逐渐盛行于中华大地,直到今日。西学如果真的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即中国人的人生观问题,那无话可说,就不需要再提阳明心学。然而问题在于,西学并不能解决中华民族安心立命的问题。

 中国从近代走到今天,大多数人都看清了一个事实:国人的心依然没有安顿好。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以及哲学,都不可能真正指到这个“心”。

来源: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阳明学府整理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想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期整理编辑 ✎阳明学府

◎邮箱✎1587915858@qq.com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本文由阳明学府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阳明学府微信平台整理发布,

不代表阳明学府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