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研究|近红外可视化穿刺技术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紫燕玥玥 2020-04-24

研究背景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中75%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而老年人由于生理改变,其血管条件差,静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组织松弛,穿刺成功率较低,其中,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约占5%。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外周静脉困难的情况下,利用目视、触摸等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即使经验丰富的护士也无法精确定位血管和了解血管弯曲、分支情况,可能造成穿刺失败,反复多次穿刺,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士的穿刺压力,可视化穿刺技术是公认的解决此问题的最为可靠的方法。


为提高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5年1月开始在普外科及老年医学科应用近红外可视化技术——红外血管成像仪,用于老年患者外周疑难静脉穿刺,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减轻了老年患者痛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摘选分享如下:


试验对象


随机抽样选取2015年6月— 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和老年医学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60例(年龄大于60岁;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

两组穿刺工具均应用B-D24G安全型留置针。穿刺部位均首选前臂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关节部位静脉。穿刺者均为通过北京护理学会资质认证的主管护师以上的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均统一接受近红外可视化穿刺技术的操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对照组评估血管采用常规的目视法、 触摸法,凭借护士个人经验进行外周留置针穿刺。



试验方法


观察组:

采用中科微影VIVO500型号的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评估血管走形、深度,了解血管分支情况,先进行目标血管定位,在 红外血管成像仪定位下进行外周留置针穿刺。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穿刺,凭肉眼或触觉确定外周静脉位置、深浅度、流向、再按传统输液流程进行操作。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静脉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时 间、穿刺部位,其中穿刺成功包括首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 成功、三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穿刺部位包括手背、前臂、关节。



实验结果


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比较见下图: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比较见下图:



结 论


01


穿刺成功率

2016 INS指南提出患者静脉穿刺困难和 (或)实施穿刺失败后,采用血管可视化技术可提高外周静脉置管的成功率。考虑使用近红外技术来识别外周静脉位置, 有助于在静脉选择上做出合理的决定(即分支静脉、静脉迂 曲、可触但不可见的静脉)。

两个非随机试验表明,使用近红外技术可提高外周导管置入的首次尝试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应用红外血管成像仪定位,其首次穿刺成功率91.25%, 高于对照组的43.75%。

02


穿刺时间

穿刺时间方面,2016 INS指南提出使用近红外技术辅助确定进行穿刺的表浅外周静脉部位,并减少置入外周静脉短导管的操作时间。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红外血管成像仪定位目标血管后进行穿刺,其穿刺时间为(3.7±1.8) min,短于对照组的(5.6±3.2) min,因此,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均与2016版INS指南的研究结果一致。

03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方面,2016 INS指南提出首选 前臂静脉,可以增加留置时间,减少留置期间的疼痛,有助于自我护理,并防止意外脱出和栓塞。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近红外可视化技术定位后,有72.5%在前臂静脉进行穿刺,高于对照组45%,因此,可视化近红外技术能帮助实现在前臂静脉穿刺留置外周短导管,延长其留置时间,减少耗材成本。

综上表明,应用近红外可视化技术能清楚显示静脉位置、血管弯曲、分支情况,能够提高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老年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实现首选前臂静脉穿刺, 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耗材成本支出,减少穿 刺并发症,减轻护士的穿刺压力。因此,近红外可视化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摘取:寇京莉  杨洋  曹锋  韩斌如 .近红外可视化穿刺技术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年11月16日第23卷第32期 Chin J Mod Nurs,November 16,2017,Vol.23,No.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