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建蠡先生 2020-04-24
脑卒中后最佳恢复时间是6个月内,而上肢的最佳恢复时间是在11周内,之后上肢功能的恢复将进入平台期,而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有可能进一步改善卒中后的上肢功能。
什么是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之一,其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大脑功能重塑的基础上,通过限制健侧肢体的运动,同时对患侧集中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难度以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起源

CIMT最早起源于动物实验,早在1917年Ogden和Franz就在猴子上进行了研究,他们损伤了猴子的锥体束并限制了其健侧肢体,发现其可以逐渐恢复患侧肢体的功能。

而CIMT真正开始提出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Taub等对猴子去神经传入的研究,在Taub的研究中,猴子的一侧上肢去感觉神经传入:

一开始不限制猴子的健侧肢体的时候,猴子并不会使用患侧肢体;接着研究者限制了猴子的健侧肢体,结果发现健侧肢体限制2周后猴子竟然开始使用它的患侧肢体,克服了患侧肢体的“习得性废用”。

强制性运动的概念也便由此而来。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以克服“习得性废用”为理论基础,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习得性废用” (learned non-use):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通常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抑制,这种抑制远远大于损伤以后所出现的自然恢复。由于这种不使用患侧肢体的现象是损伤后学习而来的,因而被称之为习得性废用。


为了克服习得性废用这个现象, 研究者Taub 等想到了一个治疗方法:即强制使用运动疗法。

研究者将猴子的健侧限制性,强迫猴子使用患侧活动,一至二星期后,将限制除去,发现猴子可以使用患侧来做功能性活动,而且这个效果是永久的,经由猴子的实验,Taub认为可以将“习得性废用的理论“   推广到人类身上,特别是中枢神经受损的病人。

中风病人在初期其患侧的上肢功能受影响,所以病人通常不会使用患侧上肢,而用健侧来代偿一切的活动,因此他尝试将这种治疗方法应在中风病人身上,期望能改善中风病人上肢的功能。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机制
CIMT方法实施以后发生了患侧肢体的持续使用的现象,主要具有2个即关联又独立机制:

  • CIMT限制了健侧肢体的活动,从而逆转了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

  • 持续的反复地使用患侧上肢而使对侧大脑半球皮层支配上肢的区域扩大,同时同侧皮层出现新的募集


临床应用及国内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CIMT疗效也已趋于一致,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并且训练强度、介入时机以及疗效维持时间等问题都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同时在国内,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新型的康复疗法,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工作者也做过不少关于CIMT的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及CIMT 和mCIMT 的疗效对比研究,来评价和分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为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康复措施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展望
从具体治疗来说,尽管CIMT 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其训练强度很大,容易使人产生疲劳,而脑卒中后的患者往往年龄较大, CIMT过度强调了患侧上肢的单独运动,而忽视了双上肢的协同配合运动,因而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的概念,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在CIMT 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耐受能力进行调整。

CIMT 已经广泛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疗法是一个适合于多种疾病的新型治疗技术,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中较为成熟。

如何把CIMT有机地融入目前康复治疗体系中,以取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是今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所有患者都适用吗?它又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带着这些问题,小编将在下期为大家解读,敬请期待!


来源:上肢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