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止是点茶,热播剧《清平乐》里,究竟还藏了哪些茶知识?

 小陈茶事 2020-04-2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作者:村姑陈

《1》

宋代,是最具生活气息的一个朝代。

热播剧《清平乐》里,介绍了宋仁宗的故事。

仁宗当朝,名臣辈出,众正盈朝。

大宋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的年代。

同时代的历史牛人名单,可以拉得特别长。

范仲淹、包拯、韩琦、狄青、张方平、司马光、柳永、晏殊、梅尧臣、周敦颐、沈括……

历史书上留名的文学、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家,济济一堂。

在宋仁宗赵祯的治理下,宋国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

时至今日,活在宋朝,仍是件值得期盼的心愿。

汴京城有逛不完的商店。

街市上有吃不完的美食。

瓦舍里有看不完的杂剧。

朱雀门外,有泡不完的茶坊。

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而在宋代,茶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我国的茶文化,起于唐,盛于宋。

随着大宋王朝的社会商品经济全面繁荣,贡茶、茶具、茶艺、茶坊等,更是蓬勃发展。

本篇就不妨探讨一二,《清平乐》里的那些茶事!

《2》

在宋代,北苑贡茶盛极一时。

剧中的台词内,多次提到贡茶二字。

联系历史,宋仁宗时期。

宫内已经普遍使用福建产的贡茶——龙凤团茶。

北苑贡茶,亦称北苑御茶。

龙凤茶的兴起,为的是区别平民的茶饮。

《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976年)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真正让北苑以好茶,名震天下的则是“前丁后蔡”时期。

丁谓是当时的福建漕运使,曾在北苑督造凤团,后又制龙团。

最后制龙凤团茶上贡,品质颇高。

到后来,宋仁宗时期,蔡襄创制了品质更高的小龙团茶。

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前丁后蔡”过后,北苑贡茶的名声,美名远扬。

在当时,龙团归皇帝享用。

而凤饼则是后宫嫔妃、子女饮用。

除非是皇上的恩赐,大臣与士大夫阶层,难以接触到龙凤团茶。

以至于,当时的王公将相感慨。“黄金可得,龙团难求”。

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龙团茶,实在是很高的荣誉。

《3》

聊到喝茶。

宋代最流行的喝茶方式,是点茶法。

俗话说,老板的文化就是公司的文化。

宋朝天子爱喝茶,于是,点茶文化自上而下的传播开来。

点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领下。

变成了一场高雅的茶事。

点茶,喝我们今天常见的茶叶冲泡,大有不同。

从原料的选择上,点茶需要挑选合适的白茶与绿茶。

要求原料极嫩,没有老叶、茶梗。

事先备好茶后,简单的用火将茶叶烤一烤。

往茶叶外包上一层纸,将干茶锤碎。

最后再碾碎成粉末,加水调和成茶膏。

选一个玄色的建盏,徐徐注入沸水。

值此时,点茶的动作很关键。

讲究击拂茶汤,打出“雪沫乳花”。

这一步过程,很像现代的咖啡拉花。

国力昌盛的宋朝,全民热衷点茶、斗茶。

这对一款茶的色、香、味,原料品质要求高。

并且对点茶的操作技巧,茶汤的呈现的,同样需要调节。

斗茶时,茶沫和汤花不能分开。

汤沫要“咬盏”,要不然就成了“云脚散”落了下风。

为实现茶汤的表面,达到“雪沫乳花”,让白色茶沫充分展现。

宋人们想到了一个方法。

使用黑色厚胎的茶盏,保温并衬托茶色。

穿越回宋朝,捧着一杯打好的茶,像是端了一碗雪。

连茶带沫的吃下,味淡而绵长。

个中滋味,清韵隽永,满口华彩!

《4》

目前,《清平乐》已经播出了快三十集。

赵祯皇帝,意图改革“三冗”问题。

然而,抛开剧情不提。

宋仁宗与茶器的二三事,在剧中零星出现的茶器,很有意思。

现代社会,每个繁华地段都有小资情调的咖啡馆。

而在汴京城的朱雀门外,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

悠闲的宋人,喝一杯下午茶,看看店家表演的茶百戏。

不知不觉,又消遣了半日时光。

现代人喝茶,讲究的是“泡”。

投茶、注水、出汤、分茶。

连贯的泡茶动作,一气呵成。

不消一会,就能手捧一杯茶香袅袅的清茶,细啜慢品。

而风靡宋代的点茶,需要在茶汤表面“拉花”。

当时的茶肆内,有不少“分茶”高手。

分茶入茶盏时,能冲出不少栩栩如生的图案。

虫鱼花鸟、飞禽走兽,无一不含。

纤巧如画,但随着茶沫的消失,如烟花绽放那样,须臾幻灭。

这在茶汤上作画,变化百般。

当时的宋人,称此为“茶百戏”。

按今天的眼光看,很像现代玩的花式咖啡。

充满风雅趣味的喝一回点茶,用具很繁琐。

一场点茶的程序下来,步骤很多。

1、炙茶(用炭火烘焙茶饼);

2、茶碾子(将小巧的茶饼碾成粉末);

3、罗茶(用绢罗筛茶,让茶粉末更细腻);

4、候汤(选水和将水烧沸);

5、温盏(用沸水,温热茶盏);

6、调膏(用少许的水,拌匀茶粉);

7、击拂(用汤瓶添注沸水,细小的水柱击打下,茶沫浮起)。

……

在这点茶的过程中,要用到的茶具不少。

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

点茶,真的是一场风雅的茶事。

老苏当年,是个爱茶达人。

迷醉在茶香后,连当年到贡院去当主考官时,还叫仆人专门挑着笨重的担子。

将茶壶、茶炉子、水瓶、茶碾、罗筛这些喝茶的工具,全套带了过去。

然后,约几个老朋友一起喝茶。

《5》

对比宋人的喝茶。

现代社会的泡茶、喝茶,显然是简便不少。

认真探究起来,宋代人种茶、做茶、上贡的整个过程。

精益求精,程序繁琐。

闻名天下的龙凤团茶,哪怕家财万贯,未必能亲自一尝。

点茶的多步骤讲究,更是将近极端的程度。

这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很难推广,不可持续。

爱吃岭南荔枝的老苏,写过一首《荔枝叹》: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那首词里,前半部分写的是杨贵妃爱吃荔枝。

但最后讲的是“前丁后蔡”。

老苏的不满之处在于,怎么蔡襄你这样的大才子,竟也能干这样的事?

为了争宠,不惜大动干戈,耗费民力!

后来,宋朝覆亡,蒙古人下江南。

等到明朝建立,汉人夺回江山。

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散茶。

于是,当时全国各地的民间制茶单位,以及官方的制茶机构,放弃了研究几百年的饼茶制作。

专心的研究起散茶的工艺。

皇家的御茶园,搬去了邻县的武夷山。

北苑贡茶的历史辉煌,就此不再。

《6》

从明代以来,泡茶成为了喝茶主流。

时至今日,茶席上的工具,更是精简不少。

现在,为顺心的喝一杯好茶。

只需准备以下的基础茶具。

1、随手泡(电动加热烧水壶)。

2、盖碗(茶桌上的点睛之笔,100-110ml标准器型为佳)。

3、公道杯(装茶、分汤、观赏汤色必备)。

4、品茗杯若干。

……

宋代人喝茶,讲的是一盏茶。

现代人聊茶,往往说一杯茶。

从杯与盏的讲究,大可看出喝茶文化的变迁。

黑色厚胎的宋代茶盏,方便展示茶沫。

而现代喝茶,不论喝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

品茗杯的选择,一般不建议过大。

容量略小的茶杯,更能体现品茶的雅致。

另外,品茗杯的敞口,不需要过大。

杯口过敞,会影响聚香。

时至今日,如果用茶盏盛一杯茶香高扬的新茶。

那么,端起茶盏,凑近喝茶闻香时。

所能感受到的香气,肯定是弱于白瓷的小高杯、玉兰杯等茶杯器型。

时过境迁,时移事易。

喝茶品茶,不论是泡茶的方法,还是茶具的挑选,都大有讲究!

《7》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精致的生活。

吃喝在宋朝。

玩乐在宋朝。

读书诗画在宋朝。

大宋的历史,承载了一代文化的高度。

纷忙的现代生活里,学一学宋人的精神。

认真的消遣,专心的品茶。

修身养性,颐养闲情,再好不过!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