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痴水寿的守望

 枫叶zg3orif9c1 2020-04-24

  娘子关前写着这样一句话:“山西的荒野山间,常常有牧羊人,拿着铁铲,守望一群绵羊和山羊。”而我想说宇宙的狭小之隅,有着一群一群“痴人”,张开身翼,守望着千年文化成果。而我,也愿做一个痴人,守望京剧精髓而活。戏,在我看来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文化,当今多数人不求甚解,我便来赘述一番罢。

  在今人眼里,京剧既古老又经典,如同价值连城的老古董。其实当初,京剧是一种通俗的市民艺术,传统剧本都是由粗通文墨的艺人自己编写的,往往充满了封建时代百姓的思想和他们的人情,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就像提到老北京,人们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端着茶碗的中老年男性,打着节拍、眼睛微闭,摇头晃脑、一板一眼、津津有味地哼吟着多半是马派或者杨派的某段唱腔。中国京剧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京剧也称“皮黄”,是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京剧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其中又有各种类型。演戏时,生、旦、净、丑凭借不同的脸谱分饰男女老少、正反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多反映忠奸节烈、悲欢离合的故事。“流派”产生于京剧最流行最繁盛的年代——明清。剧目多是梨园长期积累的共有资源,所以只有自觉追求强烈鲜明的艺术特色,才能久盛不衰。而“流派”由宗师、追随者和独有的艺术表演风格构成。所以说,流派源于风格,流派色彩愈浓郁,愈能给人们以美的震撼。京剧剧团过去叫作“戏班子”,戏班里谈起京剧故事的习惯说法,叫做:“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是形容京剧演过的戏很多且大多是历史故事,故它与其他戏曲故事一样,历来是中国人民了解历史、社会的重要途径。如果把京剧里的故事串联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若问起京剧是什么,曾有人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一半是梅兰芳(古典和谐美的代表),一半是李少春(现代崇高美的典型)。”梅兰芳想必是你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了,但了解他的成就的人又有几何呢?他是梅派代表人物,名澜,字浣华,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的街巷间有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在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中,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说到他就不得不提“贵妃醉酒”了,那讲述性本褊狭媚浪的杨贵妃约帝同往赏花饮酒。杨贵妃遂先赴候驾,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而忽报帝已幸江妃宫,贵妃闻讯,懊恼欲死,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该剧巧妙地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宫廷的生活细节,深刻地揭露了被禁锢与被玩弄的古代女性的苦闷与凄凉。梅兰芳高超的技艺再加上巧妙构思,可谓红极一时。

  作为京剧的守望者之一,我来谈谈我对京剧的看法。京剧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仙逝,新兴时代年轻人逐渐崛起,传统文化根基日渐飘摇。当今京剧颓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们丢弃了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便难悟得京剧之美。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京剧属于“前辈典范型文化”。舆论总是鼓励临摹,而对临摹中的各种变异不予宽谅。如徐慕云在《谈罗小宝》中说:“小余系伪谭,连良是骂谭,真谭只有小宝与俊卿耳。”传承出创新反而遭受批评,传承之人便少之又少。近况虽惨淡,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小的时候,看不懂戏只赶个热闹,最不爱看的就是青衣白裳咿呀乱舞,只偶尔消遣时间看看猴戏。那时候,看见爷爷看京剧时,我总认为老人赶不上潮流。慢慢的,日渐成熟,静下来,察内敛含藏,洞察明激,明了的京剧的深意,便一发不可收拾,闲暇时候,那就成了我的世界。戏痴水寿的守望--“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之称的京剧的生命不会随着一场曼妙歌舞随着那点点如花瓣的血戛然而止,幕布结束了一段情,而远古那段情却默默延续,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而守望的价值,正是京剧的价值,一切都很值得。即使它现在消沉,但我相信只要万物并作,吾等以观其复。夫物芸芸,终各复归其根,而我们,就沉寂的做群寒冬中依偎成圈,借京剧之火而存在的守望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