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五篇根结之四气血逆顺

 感通天下 2020-04-24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第一,黄帝问,人体的各个方面,都有逆有顺,比如说骨节系统有大有小,肌肉有坚强和脆弱之分,皮肤有厚与薄的不同,血液有清与浊的不同,气有滑利与涩滞的不同,脉象有长短的不同,血液有多少的不同,经络之数也有差别。这些我已经知道了。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劳作之人的身体状态。说到王公大人,常食用肉食的人,身体总的柔脆一些,肌肉软弱,身体中的气血流动也比老百姓滑利通畅,如果用针剌疗疾,用针的方法能够一样吗?

    歧伯讲,食用肉食的人与食用谷菜之食的人怎么能够相同呢?肉食血气滑利的人,应该少留针快出针,紧按针孔防止泄气。谷菜食血气涩滞的人,针剌留针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出针缓慢一些。气悍大而疾的人,针小而入浅即可。气涩而缓的人,必须针大而入深。深针伴随着留针,浅剌伴随着快速出针。

   按照这个原则,给穿粗布衣的普通老百姓针剌,应该深针而多留针。给王公大人肉食为主的人针剌,应该轻微徐缓,浅剌而疾出。这都是根据病人气血本身彪悍滑利与弱小涩滞的不同而确定的。

    古哲很早就注意到了社会中的脑体差别造成了人体气血体质的不同差别,同时在医疗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第二,黄帝问,人的形体外表与生病时内脏的气血多少有不一致情况,也有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在针剌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呢?

    歧伯讲,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气盛大的情况。应该采取急速泄气的方法。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应该采取补的针剌手法。如果形气与病气都不足,是阴气和阳气同时不足的情况,就不可以针剌了。再针剌就会加重身体形气的不足,加重疾病。

    如果针剌,就会造成阴阳气血同时严重不足以至于枯竭。血气同尽,五脏淘空,筋骨髓也空虚了,老年人就会死亡,少壮的人也不容易恢复了。

   对于形气有余同时病邪有余的病人,这是阴阳同时有余的情况,应该急泄其邪,采取泄法,来调整病人的虚实状态。所以针经上讲,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这一节将形气与病气从四种不同的组合情况加以区别。二者同时不足的不宜针剌治疗。同时有余的急泻之,形气不足病气有余的也可以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的急补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