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天承办公室 2020-04-25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鲁庄公十年时,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从实力上来看,齐国属于春秋时期强大的国家,其国富兵强,而鲁国尽管是礼仪之邦,但是谈到军事实力,却是没办法上台面的,一直处于大国附庸的位置,这从鲁隐公时代,鲁国跟从齐国和郑国讨伐许国就可以看出来端倪。

战前的准备:谋定而后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

齐国兴兵来犯,鲁国有亡国之危,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只看重实力。鲁庄公明知不敌,但也要硬着头皮迎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影响到了战争成败的关键人物曹刿。那么这个曹刿到底是何许人也呢?首先我知道他吃不起肉,算是个穷人,属于鲁国社会的下层人士。但是曹刿出身高贵,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他在出发去见鲁庄公之前,他的同乡人就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他们对曹刿说:“那些身居高位的国家栋梁之材,都在为国家谋划出力,他们每天都享受国家提供的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这是他们操心的事情,你何苦多此一举呢?”曹刿说:“这些居高位的人,太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能为国家谋划,看不到全局,思维受到了局限,头脑也变得僵化而不够灵活了,因此他们不能为国家做出长远谋划!”曹刿是个爱国者,他清醒的意识到鲁国所面临的危机,和朝堂上那些居高位者的无能,因此他要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挽救国家危亡。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才能够自强不息、生生不绝的发展到今天,这是民族之大幸,国家之大幸,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文化自信。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曹刿能够入宫见到鲁庄公,相信是有一番波折的,他尽管是周文王的后人,但是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尽管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但并不为大家所认可。一个默默无闻的毛头小子,就像见国君进献自己的谋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但曹刿做到了,他见到了鲁庄公,按一般人的想法,好不容易得到了机会见到君主,要马上说出自己的计划,以博得君主的信任,但是曹刿并没有这么做,他问了鲁庄公一个问题:鲁国凭什么来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鲁庄公回答说:“我有吃的穿的,不敢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给别人共享。”对于这个回答,曹刿并不满意,他说:“小恩小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影响的范围也极其有限,百姓们不会支持您的。”曹刿说的很直白,你的恩惠只有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但凭借这点你的嫡系和死党,是无法应对齐国强大的部队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鲁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不敢擅自增加,向上天祷告的时候一定反映最真实的情况。”这个回答也不能让曹刿满意,他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是不会降福的。”求神拜佛的事情,百姓们不会感受到,对于目前鲁国的危机也没有什么用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鲁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会合情合理的去办理,尽量做到让他俩都满意。”曹刿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情,他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和齐国打一下,打起来的话,请让我跟着上战场。”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到了这里,我才理解曹刿的目的,他问鲁庄公的目的,是看鲁国的百姓是否能支持鲁庄公打这一仗。鲁庄公给出前两个答案,并不能让曹刿满意,因为鲁庄公的私德不代表公心,敬畏神明也不能让百姓们了解。只有切实的为百姓做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够获得大家的支持。曹刿的观点是没有得到民心,这一仗一定是打不赢的,如果鲁庄公不能说出令曹刿满意的答案,曹刿就不会继续浪费自己的时间,做无谓之谋,做无用之功了。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没有开战前,就做好充分的谋划和部署,这是作为兵家的基础。战场上的胜败,往往不是完全由战场上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战前的准备就十分重要。曹刿正是充分的意识到了这个战前准备和动员的问题,因此才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战中的决策:计划的好后,还要结合临场的应变才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可见鲁庄公已经让曹刿参与战场的决策了。有了战前的准备,还需要战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曹刿才要和鲁庄公一起到战场上,临战决策、相机而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当郑庄公准备击鼓的时候,曹刿说:“还不行,现在还不是时候!”当齐国的部队打了三通鼓之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鲁军擂鼓进攻,齐军因此大败。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左传·庄公,》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鲁庄公想率军追击,曹刿这时又说:“还不行。”曹刿下车,仔细看了下齐军的车辙印迹,然后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对鲁庄公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率领鲁国部队追击齐军,鲁国获得了这场久违的胜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战场上的变化莫测,需要主帅临机判断、相机而动,鲁国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面对强大的齐国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曹刿的每一个指令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缩小的鲁国能够面对强大的齐国战而胜之的原因所在。

战后的分析:持续改进就要多做复盘,多做总结分析。

获胜之后,鲁庄公才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凭借的是勇气,战鼓的作用就是振奋勇气的,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就减少了一些,到了第三通鼓的时候勇气就没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接着曹刿又说了自己观察车辙的原因,他说:“大国的情况满意琢磨,恐怕有埋伏,我仔细看了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远望去他们的旗帜已经倒下了,所以才下令去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的三个阶段:战前的准备,战中的判断,战后的分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

多做复盘,多做总结,是我们获得进步的一个前提。只做事不思考,只思考不行动,前者是蛮干的匹夫,后者是空谈的懦夫,两者都是不可取的。通过曹刿论战的故事,我们依稀看到,那个千年前的智者,形象在我的视野里变得越发清晰而高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