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零壹贰012 2020-04-25

龙头新闻记者 王萌

春暖花开,候鸟回归。在三江平原腹地的洪河自然保护区,一座座巨型的人工招引鸟巢成为了一景,这些人工巢成为东方白鹳安家的首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稀少,繁殖筑巢是其种群延续的关键,而能被眼光挑剔的白鹳选中,说明筑巢者摸透了鸟类的习性。这些巢的筑造者就是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的科长朱宝光,保护鸟还为鸟筑巢,从1993年至今,他与同事们一起已累计建造275个招引巢,为396对东方白鹳提供产房,1344只雏鸟在他搭建的鸟巢里出生,占全世界种群数量的1/3。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岁尾年初是营巢期

赶在候鸟回归前巢就做好

现在对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是最忙的时候。

据朱科长介绍,一般情况下,营巢期从12月份就开始了,他与同事们频繁地往保护区湿地跑,用车辆运送建筑材料,修补旧巢建造新巢,一直持续到来年2月份。等到东方白鹳飞回来的时候,看到的是维修完好直接可以入住的巢穴。

除了老巢维修,今年他们又新建了20个新巢。老巢不断倒塌,新巢进行增补,算上今年新建的,保护区内现有101座人工招引巢,至少50对回迁的白鹳入住,入住率已接近50%,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成就。

朱宝光今年48岁,1993毕业分到保护区,就一直做科研工作,开展东方白鹳人工招引繁殖和种群研究工作,与东方白鹳打了半辈子交道。

“前些年没有先进的设备,湿地里又泥泞难行,进出湿地一次要一天时间,往往还没到达腹地,现在有了水陆两用车,运送建筑材料方便多了,还有无人机监测,只要我们选好了地点,基本上就可以达成。”朱宝光说。现在除了把鸟巢建好,他们正忙于在鸟巢附近安装球形监控仪,监测白鹳的交配、孵化和育雏的全过程,以及白鹳对周边环境自然现象的应激反应。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天然乔木不被认可

首创人工巢应运而生

洪河自然保护区1984年成立,据说当时只有两到三对繁殖的白鹳,而且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保护区内的高大乔木被砍伐利用,所剩不多,东方白鹳回迁后面临着没有营巢树木可用的困境。1993年,省科学院资源所专家建议建造人工招引巢。

“当时的人工巢是建在天然乔木上,可受周围环境影响,比如受到地点的限制,离觅食地比较远等原因,招引率10%都不到。”朱宝光说,“地段”不佳,树冠营巢“引凤”不成功,让他产生了建造纯人工巢的想法。

他的人工巢完全离开了天然的树木可灵活选择“地段”,用三角架搭在平地上,高度在3.5到5.5米,且可调,有人为干扰的地方就建得高一些避开干扰。经过不断摸索,人工巢模仿天然的巢台设计,固定巢筐,筐内按照粗枝、细枝和软草的顺序铺设,接近天然巢穴的布置。

“东方白鹳尤其是繁殖期的白鹳比较挑剔,对于巢穴的要求很高,必须用本地的小叶樟草垫巢,即使全都达到要求,部分白鹳选中后还要重新布置。”朱宝光说,当然相当一部分的白鹳,特别是较晚抵达保护区的白鹳,营巢时间不充裕,也有完全接受新巢的,这个时候他和同事们就特别有成就感。

第一个完全人工搭建的招引巢建在保护区自然林地的边上。“搭建完了我开车一边往回走,一边回头观察,这时候已经有五六只白鹳站上去了,说明它们在争抢新巢,人工巢终于得到了鸟类的认可,我心里特别高兴。”朱宝光说。

此后,这个由朱宝光首创的人工招引巢逐渐改进日趋完美,受到了其他保护区鸟类专家的认可,在省内各保护区推行,包括俄罗期也派来专家学习借鉴。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为啥建?咋建?

这里面学问挺多

“许多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给野生鸟建人工巢,不会造成鸟类生存能力的退化吗,还有鸟巢要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才有利于鸟类的保护。”朱宝光说,其实建人工招引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要远离人类的干扰,越是核心区域没有人为干扰越有利于鸟类的繁殖。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相当敏感,遇到干扰就会放弃孵化,弃巢而去。所以头几年的选址主要考虑在偏僻林地的边缘,尽量靠近林子。慢慢的边做边产生新想法,林地毕竟有限,选址又向浓江和沃绿兰河沿河的两侧发展。朱宝光说:“由于洪河保护区是封闭管理,没有居民,流域两侧符合东方白鹳人工巢选址要求。”

从1993年开始,朱宝光与同事们一起建造人工招引巢,至今达到275个,且招引成功率逐年上升。2019年,56对东方白鹳回归,有51对在人工巢繁殖,选择天然巢只有5对。

除了有利于鸟类的繁殖之外,人工巢对于保护当地的植被环境和树木也有一定的作用。据介绍,东方白鹳排出的粪便具有强腐蚀性,为了保护巢穴的干净,白鹳通常将粪便排到巢外,时间长了会造成其筑巢的乔木以及数平方米范围内的植被枯死,而人工巢避免了植被的损失,对树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344只东方白鹳雏鸟在他搭建的“产房”出生,占全世界种群的1/3

年头最长的人工巢

已有12年的寿命

据介绍,东方白鹳有恋旧巢的习惯,俄罗斯存在百年老巢,以35年的寿命计算,前后几对东方白鹳在此居住。在洪河保护区,最老的人工巢也达到了12年寿命,是2008年建造。

朱宝光说:“人工巢每年都有因腐蚀而变形和倒塌的,保护区现存101个招引巢,我们每年都会对老巢修补,搭建新巢,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基本不对老巢进行拆除。”

每年3月上旬,东方白鹳迁徙到洪河保护区,下旬产卵孵化,产三到五枚卵,三十天到三十一天之后就可以孵出小白鹳。到八月上中旬,雏鸟开始离巢锻炼飞翔,10月中旬随大批白鹳南迁。现在保护区对101处人工巢实行GPS定点管理,都建立档案卡。每年产卵、幼鸟的数量、巢穴的利用年限都有记录,在育雏期还进行无人机巡查,对幼鸟的成长过程监测。

据统计,从1993年到2019年,洪河保护区的人工招引巢成功招引396对东方白鹳繁殖,育成雏鸟1344只,数量占全球种群数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东方白鹳把洪河保护区作为夏季的栖息地和繁殖地,200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洪河自然保护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