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乾隆年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反映清朝有什么制度蔽端?[乾隆]

 白衣钱子 2020-04-25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乾隆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可以说每个朝代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史实了。

清朝可以说在初期是比较繁荣的,但是越到了后面,国家就出现了很多弊端和矛盾,经济也开始出现日渐不支的情况。

我们知道乾隆年间,很多官员以和珅为首,多有贪污腐败的现象,但是和珅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只贪财好色,对于朝廷还是十分的忠心耿耿的,也为清朝乾隆国库聚敛了巨大的财富。他的作用在嘉庆时期显得比较突出,不得不说和珅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贪污都会对朝廷有利,比如“两淮预提盐引案”可以说只是中饱私囊的,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清中期的盐政吏治情况。

一、“两淮预提盐引案”概况

清朝乾隆33年,两淮盐政官员尤拔世在任职期间向盐商索贿,盐商没有反应。于是尤拔世上奏朝廷说:去年的两淮盐政官员预提今年行销食盐的凭票,让盐商每份行销食盐的凭票缴银三两,用来预备公用,一共缴存了库银278000多。盐政在任职期间,动用了85000多两,用来买玉器和古玩等东西。请求交由内务府查办这件事情。

乾隆皇帝从来没听往届任职的盐政上奏过这种收入,检查翻阅户部的档案,也没有相关的向上级报告的文册,很显然是盐政私自做的事用的钱。从乾隆11年以来,预提盐引已经二十多年了,金额数目巨大,乾隆就命令尤拔世协同江苏巡抚彰宝对此事进行详细的、彻底的检查。

经过彻查,他们两人上奏说:历来所任职的盐政等人,都有徇私舞弊,侵吞公款的现象。二十多年来的预提盐引金额,一共有1090万多,从来没有上交国库。盐政高恒在任职期间所收金额13万多,盐政普福在任职期间所收金额8万多,他每次借理由代替朝廷采购的物品和挪用的还没有具体查清。

盐商借着办公的名义,以提引为由,邀功索奖,有些该交的项目不交,未交的款项也巨大,高达六百多万。乾隆下令革职查办盐政高恒、普福,以及盐运使卢见曾。

7月,彰宝等人上奏说:卢见曾要商人买古玩,没有给钱的共有16000多,并在杨重英的名下也有很多他的东西,还有没有记录的金额396万多。高恒抄家时,发现他家产几乎价值数十万,各种粗细用具样样都有,而且他家生活奢侈,查他可以看见的财产差距不大。

但是普福家的财产很少,怀疑有寄存他人那里。乾隆一方面下令继续查办,一方面把高恒、普福交由刑部和军机处审问。

9月,审问实情是他们两人挪用盐引金额,高恒收钱32000两,普福私自挪用18800两多。军机处处理结果上奏道:两淮的商人把国库财富当作自己的资产,除了自己用外,还代购物品,交结所得,馈赠送礼,或者借着差事、事务,浪费财务,消耗巨大。

那些商人代替普福、高恒、吉庆买东西花费576792两商人还交给,高恒的奴仆207887两,买东西花费86540两,这些都是商人有心勾结官吏,从中牟取利益。普福等人也有类似情况,乾隆下令把他们秋后问斩。这起案件涉及多个两淮盐政和很多的盐商官商勾结,共挪用公款上千万两,时间长达数十年,欺君罔上,唯利是图,十分严重。

二、清朝中期的盐政吏治原因

1.“两淮预提盐引案”形成原因分析

清朝封建社会不比古代的很多王朝,许多王朝里面的官吏拥有很多优待,而且俸禄也很优厚,生活可以说一直都是无忧无虑,清闲自在,所以仕途成为学士们梦寐以求的出路。

特别是宋代,官员被贬职也能得到国家的资助,可以说活在宋代,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吏,他们的待遇都是其他王朝望尘莫及。

虽然清朝也推行科举制,但是它推行的是低薪俸禄制度,很多做官如果不能再谋求点伙计,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因此做官意味着要么就是两袖清风的清官,要么就是贪赃枉法的贪官。

历代虽然存在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但元明清可以说是最严重的,这是封建社会里面官僚体制的矛盾所致。据相关文献记载,清朝一品官员的年薪约只有180两白银,比起明朝,清朝可以说是很抠的,更别说和宋朝比了。

其实早在顺治时期制定这种制度时,就有官员任源祥提出过这种低俸制度存在的弊端。康熙时期又有官员赵璟提出过增加官员俸禄的建议,但是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所以从顺治、康熙那个时候官员贪污腐败就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因此,到了雍正时期,清朝就做了一次薪给制度的改革,比如地方文官除了正常的官员俸银,还增设了养廉银,来鼓励官员清廉自律,它按照公务繁简情况,地区偏僻情况等以养廉银的形式分发给地方官。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地方的苛捐杂税和群众矛盾,但并没有根本解决贪污腐败现象,比起以往的朝廷俸禄还是显得少之又少。到了乾隆十二年,又对养廉银进行了削减,这使得人们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贪官污吏横行于世。

曾任漳州知州的周镐就感慨万千地说:当时州县的廉俸多的数千两,少的也有几百两,入不敷出,更别说养妻儿、父母,仆人、工人,官员往来送礼这些了。还有其他款项的支出,一年中也是不定时的,地方官员没有点金之术,不急的事情就搜刮民脂民膏,如果事情紧急就盗用库银,大抵上大官清廉的只能生存,小官员却生存艰难,于是各种办法以求生计。这些都还没有考虑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因素。

2.清朝中期的盐政吏治的影响

清朝中期的盐政,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并加以改进,实行的是商运、商销、民制、商收的商专卖制,也就是官督商销制。并只派遣巡盐御史管理一个地区的盐政,后来改为各省督抚一并管理,其他如,分司、盐课司、盐运使司都按照明朝的管理。

清朝中期的两淮盐政是五品官员,官位虽小,地位却相当高,属于钦差大臣,是三品盐运使的领导。由于与商人接触多,可以捞油水的机会也多。盐政是由都察院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列举上奏皇帝从中选举出来的。

盐政执行本地区的盐务政策和命令,是本地区的最高盐官,盐法道和盐运使都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盐政衙门不设立属官,只有办理公文杂务的书吏,或者雇请谋士和食客。进行对本地区的盐务进行监督、审核和调价。它有权独立上奏皇帝相关事情,包括盐务政策的改动。

这些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官员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很多,又加上物价上涨、俸禄低、官员福利低、支出方面多,使得清朝中期的盐政生活是比较拮据的,使得盐政及盐官进行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来从中获利。

据乾隆初年随着社会进步,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物价增长很高,据相关记载,当时50年,物价涨了约4倍,据钱泳说苏南的情况,田价在顺治初才3两,康熙时期五两左右,雍正时期是3两左右,到了乾隆时期,田价逐年递增,在他六岁的时候,田价最多才十多两,到了嘉庆二十年,田价竟然涨到了五十多两。

苏松常镇四府,米价在雍正乾隆初期,每升十多文钱,到了五十年大旱,米价约为五十七文,以后,不管大旱还是正常,米价都在二十七到三十五文之间,按照这种说法,物价在雍正到嘉庆年间涨了约有六倍。

嘉庆十九年,桂芳上奏自康熙以来物价的涨幅,估计至少上涨百分之300左右,这意味着乾嘉时期,官员支出负担加重,这使得原本俸禄就低的官员生活更加拮据,也促使了社会腐败问题的发生。

结论

从两淮预提盐引案可以看出清朝制度的缺陷,官员教育的缺陷和社会风气的腐坏,可以说科举制度使人们以当官为荣,朝廷中央的腐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官员的跟风现象,以追求富贵、不择手段为当官的一种本事,可以说这和任人唯贤的古训是背道而驰的。

从乾隆任用和珅可以看出,清政府选官偏向了“任人唯能”,这对于朝廷政策的执行和官员的廉洁是很不利的,这种选官轻则影响国库财富,重则影响国家的次序和政权的稳定。

因此,官员的公正廉洁,守身如玉,建功立业等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只有帝王,朝臣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地方官员规范行为,真正以为民、为国为出发点,做个好官。

参考文献

1.余清清《“两淮预提盐引案”略论》2009

2.张力《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