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做什么?这样的人生三连问是西方的哲学。中庸之道,白马非马,这是传统的东方哲学。 不过,鉴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古典哲学并没有从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润物细无声地与大文化融为一体。 以至于提到国内哲学史的发展就要提到冯友兰,因为是他于包罗万象中梳理出了一条脉络。 而把这条脉络的内容再一度浓缩总结,就成了《中国哲学小史》。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来概括,他写起哲学小史来也自然游刃有余。 孔孟老庄,荀子、墨子,还有与西方逻辑学接近的名家,自先秦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都写入了书中,充满哲学奥秘的五行八卦也没有被落下。 拿我喜欢的庄子来说,冯友兰多以《庄子》中的逍遥游篇、齐物论篇、寓言篇等原文为例来展现庄子的“自然”之道,也于纵横间将庄学“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和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境界进行对比。 冯友兰用辩证的方法对庄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逍遥思想进行的解读,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庄子的思想。 而《中国哲学小史》的导读,则是我到目前所看的书中最喜欢的导读,没有之一。鉴于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是在1933年初次出版的,且不时引经据典,所以文中的语言多少有点半文半白,嚼来有古韵,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此时,导读的体贴入微就表现了出来。 和冯友兰的文风一致,人气作家王路的导读保持着“惜字如金”的特色,短短的导读包括了4部分内容,理清了冯友兰于该书的写作思路和特点,总结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并对冯友兰为什么会选取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备受期待的阅读书单也在其中,对想要进一步了解的读者而言非常友好。 诚如导读中谈到的知人才能论世,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冯友兰的哲学思想,附录部分加入了5篇冯友兰谈哲学,谈成功,谈读书的文章,这其中就包括他对于传统哲学特质的总结,以及对哲学未来走向的展望。 这位在学术上没得说的大儒,在87岁之际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时,不禁感慨自己从7岁开始读书,读了80年却基本上没有间断,还就书该怎么选,该怎么读,怎么才能把书读活发表了一番见解,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