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之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
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因为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1/16页 6.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表面上没有联系,但是有内部联系。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暗示几乎是无穷的,中国绘画、诗歌以及其它无不如此,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聪明人才能读出言外之意、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 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由此可见,艺术表现思想感情,现代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古代趋向于人与宇宙同一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1.“上农” 士、农、工、商----本----末 老子:“反者道之动”
2.“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毋太过”
3.自然的理想化 《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4.家族制度 以土地为根基的经济发展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 中国的自然环境?农耕经济?家族制度(社会组织)?儒家学说?正统学说 5.入世和出世 《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儒家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 2/16页 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儒家和道家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也相互补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使中国人对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在三、四世纪有些道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称为新道家,在十一、十二世纪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称为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6.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地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中国画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如山水花鸟。 诗歌里可以读到陶潜(372-427)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家的精髓就在这里。
7.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诺思罗普(Filmer S.C 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诺思罗普还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东方直觉的哲学和西方科学的哲学互补的重点》<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见《东方和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C.A.Moore 编187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 照他说,“儒家学说可以定义为一种心灵状态,在其中,不定的直觉到的多方面的概念移入思想背景了。而具体区分其相对的、人道的、短暂的‘来来往往’则构成了哲学内容”(同上,205页)。但是在道家学说中:“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同上)。 仿宋体内容摘自网络: 中国理性哲学的一个缺点是缺少逻辑分析。先秦的名家和墨家是有这一传统的~在后代没有得以延续~使得中国的理性哲学缺少思辨的光辉。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现实~以至于重整体而又缺少系统~直观而又缺少分析。如李泽厚曾说?'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不是中国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兴趣~先秦的名家和墨家证实了相反的情况,而是思维被这种经验束缚住了。'他又说?'与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更着重于在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 这种缺少逻辑分析的哲学无助于科学的发展。 3/16页 冯友兰把中国人这种思维特点叫做'审美连续体',然后说?'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他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这样的知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除开佛学,它来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与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一个整体。' 由于缺乏逻辑分析理性使我们的古代空有许多发明而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系统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近代的中国人给西方人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不求精确' 。这种传统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起着很坏的作用。例如我们生产和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是以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运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不该管的事有很多人过问~马路修好了又豁开~下煤气管道和电话线~企业的许多项目都是在没有市场调查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的~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些年有一句流行的话~叫'跟着感觉走'~以至于社会上'感觉'一词使用频率极高~就是理性贫乏的突出表现。什么东西都用这个词来代替~说明说话的人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清楚。有的人把这和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是大不然。小平的意思是说改革的没有一个现成的路~需要我们大胆去闯~绝不是让人们稀里糊涂地做事。再如国人缺少一种系统的思想~近代以来~往往只强调向西方学习科技~而不知道科技后面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至到我们今天许多人还认为我们的社会道德是最好的~我们缺少的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8.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希腊人—海洋—商业—数学—数理—知识论—城邦—民主 中国人—大陆—农业----------------------家邦—独裁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东西。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思罗普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商人就是城里人。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社会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为在这种制度之下,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中国人过去是农,这个事实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中国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它们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挠。 本章在前面提到《吕氏春秋》关于商人的那些话,对于海洋国家的人也可以那样说,不过要把说他们心肠坏、诡计多,换成说他们很精细、很聪明。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4/16页 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 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1.司马谈和六家 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 l10 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 145 一前 86?年)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 power(力)。这一家,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第一章 已经指出,应当注意它与道教的区别。 2.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 46?一公元23 年)。他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 32-92 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1738 一 1801 年)、章炳麟(1869 一 1936 年),大大发挥了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 1122?一前225 年)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这个理论说,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 5/1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