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哲学】面对死亡,逃避或恐惧是无效的,最好的办法是:向死而生

 老沔城人 2020-04-25
    有些人歌颂生命,有些人歌颂死亡,比如:诗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亚诺、《少女与死亡》的作者图尼埃尔,以及昆丁·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电影。

    不仅西方如此,东方亦如此。对于死亡,孔子认为先把生过好,然后才是死,所以,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而庄子呢,在他妻子死后,他开始很难过痛苦,但是随后他就想明白了。一个人从无形中来,非常自然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后又从无形中去,这又什么可悲伤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于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声唱了起来。此时的庄子已经悟透了死亡的真谛,已经看透了生死。

    面对死亡,我们采取逃避或恐惧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为死是生命的归宿,是自然的必然。

    死亡是对我们活着生命的考验和最后的历练。通过死亡,我们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我们最大的生活目标就是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挚的感情或者深沉的爱去表达自己,实现人生应有之价值。这也是孔子所希望我们的,即先把生认识清楚,先把生命和今生过好。

    经历的越多,我们越能感受到一点,那就是,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就那么一瞬,死了就没有了,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想象,那种想象出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致命的。除此之外,就是我们没能过好今生,带着遗憾离开。如果我们今生不能做到有质量、有尊严地活,那死亡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噩梦。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认识到生命的局限,知道生命有生亦有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懂得生命是一个自然发生,自然结束的过程,就像一朵花一样,花开时喜悦,花落时坦然,这样我们就会对生死看的更加通透与从容。

    道家的老子很早就懂得了辩证认识世界,他说,反者道之动,即一个事物有这一面,必然就有着和这一面对立的另一面,比如:黑与白、弱与强、生与死,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都是道。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往往是避而不谈,但是这样就可以了吗?就能解决问题了吗?肯定不是,无论你谈还是不谈,死亡都一直在那,它和生一样,可以说是永恒的存在,不会因你的不谈或不想,就消失。

    宗教的慰藉之一,在于它能让我们借助想象沉迷于肉体死后的样子,如果信的话,我们就会继续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甚至与亲人相见。但现实是,没人知道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没人在死后还会有感知,还会有思想和意志选择。从这点看,我们都只能活在今生,而非来世。都只能借助肉体躯壳,而无法彻底脱离开物质和肉体,进入到纯粹的精神和灵魂。宗教中所谓的来世和天国,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是一剂良药,但是从理性逻辑去看的话,它只能是人们美好的寄托或尘世想象。

    【结语】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我们也要自然面对死亡,不可强求,也不建议动用非必要的医疗资源,去维持那痛苦的生命延续,因为躺在病床上的躯壳,已经远离了生命的本来。死亡和时间一样,都是不可逆转的,面对死亡,承认死亡,像海德格尔一样,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或者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死,不喜不悲,自然来去,或者能让我们更好的度过余下的生命时光。


    (来源:哲学诗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