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十篇经脉之六足太阴经经路线

 感通天下 2020-04-25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第四,黄帝讲,联系脾脏的人体腿足部太阴区域里的经脉,起于足太趾之端的隐白穴,循指内侧赤白肉际通过核骨后,上内踝前沼,上小腿内侧,在胫骨后面与足厥阴交会出于厥阴经脉前侧,上行到膝股内前沿,进入腹中,联系脾脏,再向上与胃经联络,上行通过膈,直到咽喉两旁,连接到舌头根部,散布于舌下。

    脾经还有一条别支,从胃中出来,上行到膈,流注于心脏。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黄帝讲,足太阴脾经经脉发生异常变化,会发生以下病变,舌头根部强硬,食入则呕吐,胃脘痛,腹胀,善于嗳气,病人在大便或者放屁之后,便会感受到腹腔爽快,如同病变已经消除。在上述病症外,病人还会有周身沉重感。

    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主治脾经所生各种疾病。如舌根痛,身体活动不方便,食欲不振,心情烦闷,心下胃脘部牵引作痛。大便溏泻,腹中结气,小便不通,出现黄疸,无法安睡,勉强站立,膝股部内侧经脉经过的地方,会发生肿胀而发寒,足大指无法动弹。

    这些足太阴脾经的病变治疗的时候,由于经气充盛引起的病变用泻法,由经气虚损引起的用补法。热性病用速剌法,寒性病用留针法。阳气衰弱而脉道虚陷的用灸法。

    不是由于脉气盛大或者虚损所致的病,由于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疾病,就使用本经的穴位敏感处治疗。

    我们所说的脾经脉之气盛大,就是寸口脉的大小是人迎脉的三倍,脾经经脉之气虚损,寸口脉反而不比人迎脉大。

    是动是主病的一系列症状群,必须牢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