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七十一篇邪客之五少阴无俞与持针纵舍之意

 感通天下 2020-04-25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问,既然手少阴心经没有单独向外发泄的俞穴,难道心经心脏不会生病吗?

    歧伯讲,实际情况是 ,手少阴心经的外经也会因病而在俞穴上有所表现。而心脏最核心的部分是不会生病的。所以心经有病,也就是联系心脏的外经有病,取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就可以消除病症的。其余心经脉的屈折路径,脉行的疾速与徐缓,都汇入手少阴心主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路线和俞穴。

    所以说,某一经的根本俞穴,都会因为经气本身的虚实疾徐情况而有所反应,根据这种反应的具体情况,如果显示出冲动旺盛之象,就用泻法,如果显示出衰弱缓慢之象同,就用补法,而只有这样,邪气才能够消除,真气才能够坚固,这才是针剌中讲究的按照身体病情天生的次序来治疗。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问,针剌技术中所讲的纵针与舍针是怎么一回事?

   歧伯讲,所谓纵针,就是放心大胆操纵针具治病,所谓舍针,就是对于不适宜用针的病情,舍弃用针。这必须先明确十二经脉的本与末。明确皮肤的寒与热,明确脉博的旺盛衰弱与滑利涩滞。

    对于脉滑而特别旺盛的情况,病情是一天天加重的。对于脉象虚而细的情况,病情是缓慢持久的,对于脉大而涩的情况,可以判断为痛痹。对于阴脉与阳脉状态完全一致的病情,可以判断为难治之病。对于经脉的起始点和终点仍然有热象的情况,说明病邪仍然存在着。发现热度减退的情况,说明病情也在减轻消失。诊断的时候,必须重视对尺骨部位的仔细诊查。查其肌肉的坚固与脆弱状态,查尺骨部位的大小的皮肤的滑涩程度,查尺骨部位皮肤的干燥与湿润情况,温度或热或寒的状态。还必须诊视病人眼睛的五色反映情况,判断所病的内脏,作出病情预后判断。

   还必须视其血脉,查其颜色,对痛痹作出正确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够决定放心用针术或者舍弃用针。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问,关于持针纵舍的问题,我还是有些不明白?

    歧伯讲,掌握用针之道,首先必须态度端正,严肃认真,安静稳重。在先知病情虚实的情况下,才确定行针的徐疾。通常左手执骨,也就是将病穴固定,右手循定,也就是瞅准穴位进针。不要在进针的位置发生针被肌肉緾果的情况。进行泻法时,下针角度必须端正直剌。进行补法时,必须出针时此按闭穴位。对于针剌的辅助手法导行针气的手法,应该促使邪淫得出,真气得以固守。这就是具体用针过程中的纵舍之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