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颖乔:东南亚发现的西村窑瓷器简说

 天宇楼33 2020-04-25

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一提到广州的古陶瓷,可能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广彩。其实,在广彩之前,广州还有一个曾经声名显赫、远销东南亚的重要瓷窑——广州西村窑。

西村窑是广州北宋时期一处以生产外销产品为主,而且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场,产品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对广州乃至全国的海上贸易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村窑的完整器在国内较为罕见,却在东南亚地区时有发现。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村窑瓷器在海外的一些发现。

1、青瓷狗,1956年广州西村窑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扬帆通商两千年》特展展出

发现与器类

西村窑窑址位于广州市区的西北面,于1952年底发现,1956年至1957年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工作完成后就地回填,修建了西村工人体育场。西村窑窑址靠近增埗河,与珠江、北江、南江都相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运输条件,这为西村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西村窑的清理发掘时,主要发现了三处废瓷堆积,其中保存最好,种类最丰富的一处堆积当属皇帝岗。窑址发掘的主要器形有:碗、盏、碟、洗、盘、盂、杯、小瓶、执壶、小罐、小口罐、四耳罐、盒、水盂、器盖、唾壶等日常生活用器,也有凤首壶、注子、净瓶、腰鼓、枕、雀食、埙、狗、马等比较少见的、带有宗教气息或者是娱乐功能的器形。

三种风格

西村窑的胎质有粗细之分。在窑址发现的标本中,粗瓷占了绝大部分。这类粗瓷一般上青釉、酱釉和黑釉。精瓷在窑址标本中数量较少,均为影青类型,只见于碗、碟、盏、盆这几种器形。西村窑在釉色方面,主要有三大类:青釉、黑酱釉和绿釉,其中,青釉最常见,而绿釉最少。

2、绿釉陶雀食罐,1956年广州西村窑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扬帆通商两千年》特展展出

在装饰手法上,西村窑主要有三种风格。第一种是受磁州窑和长沙窑的大写意风格影响,用褐彩在青釉素身器,一般是青釉盘心上画牡丹或菊花图案,线条抽象流畅,笔触遒劲有力;亦或是在小件器物的口部、肩部或腹部等地方用褐彩进行点彩装饰,此种装饰技法多见于小瓶、粉盒、小水盂等器物上。

3、青釉褐彩盆,1956年广州西村窑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扬帆通商两千年》特展展出

第二种风格是模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这类属于西村窑的精瓷,釉色莹润光洁,白中泛青,青中显白,一般都装饰有刻划花纹,多见于凤首壶、执壶、碟、碗、杯等器形。

4、印花青瓷枕,1956年广州西村窑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扬帆通商两千年》特展展出

最后一种风格最为少见,为模仿耀州窑的印花缠枝团菊纹碗,无论是器形、纹样布局方面都十分相似,只是西村窑的产品釉色偏黄、胎质较为疏松。

5、青瓷印花碗,1956年广州西村窑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扬帆通商两千年》特展展出

本土罕见

从已知的考古发掘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广州西村窑的产品,极少出现在广东境内的墓葬和遗址中,但在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多有发现,这说明西村窑的产品是专门为了外销而烧制的。

在菲律宾的蒲端(又译布安),曾大量出土宋代的广东陶瓷,其中就包括西村窑。在蒲端出土的西村窑器都是较为典型的器形,有凤首壶、青釉褐彩花卉纹大盘、青白釉执壶等,保存完好,釉面光亮,完整程度之高在国内基本没办法看到。据报道,在蒲端挖掘到的瓷器,差不多囊括了在中国发掘报告中提到的所有类型。

由于西村窑是外销瓷窑的缘故,在国内留存的完整器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废瓷碎片。而海外考古发掘出土或者是沉船所出的西村窑,相当一部分保存较好,在器形的完整度、釉色的光亮度、纹饰的清晰度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补充国内对西村窑器认识上的不足,为西村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海底藏珍

在东南亚找寻西村窑的踪迹时,时常可以见到沉船出水的西村窑青褐釉彩绘花卉纹大盘(见图七)。这是西村窑的典型产品,一般常见为大、中、小三种尺寸。这种彩绘的特点是在青釉素身的基调上,用酱褐色(或黑褐色)彩料在盘心绘牡丹纹或团菊纹,再旁衬枝叶纹加以点缀,图案虽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这种大盘应该是当时西村窑的窑工根据东南亚人们喜欢用大盘装食物,围坐一起用手抓饭的习俗来进行设计和烧造的。

6、菲律宾蒲端凤首壶,图出自Greg Hontiveros,Butuan of a thousand years,published by Butuan City Historical&Cultural Foundation,2004

7、西村窑青褐釉彩绘花卉纹大盘

在东南亚还能看到一些独具特色的西村窑产品,例如军持。军持是梵语“kundikā”的音译,为伊斯兰教徒、佛教僧侣饮水或净手的盛水器物。笔者在东南亚见到的西村窑军持(见图八),应是当时专门订烧之作,在广州西村窑窑址发掘出土的器物中并未发现有此类器形。此西村窑军持特征为,长颈带弦纹装饰,于肩、腹之间置一小口长流,腹部圆鼓,无柄,平底,整体造型自然古朴,器身还粘有贝壳等海洋生物,更添奇趣。

8、西村窑青釉军持

在海底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西村窑,器身上多少会带着海洋的烙印。笔者见过一件沉船出水的西村窑青釉弦纹长颈盘口小瓶(见图九),其造型小巧玲珑,瓶身上“长着”一株小草,与瓶身完美地融为一体,独具美感。很多人在看到这件小瓶时都会心生疑惑,觉得瓶身上的这株小草是人为粘接上去的,但如果大家接触过海捞瓷就知道,海捞瓷上经常会粘接着各种海底的生物,例如贝壳、海草、珊瑚等。这件小瓶和瓶上的海草经过海水冲刷、泥沙掩埋、打捞清洗后仍然可以保有其原始风貌,而且两者结合恰到好处,实为难得一见的珍宝。

9、西村窑青釉弦纹长颈盘口小瓶

西村兴衰

西村窑生产的陶瓷器物美价廉,深受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人民的欢迎。日本著名的陶瓷专家三上次男认为:“中国输出的陶瓷……福建省和广东省瓷窑的制品占一半以上”。目前在运往海外的航线及海外国家发现的广东陶瓷中,以广州西村窑和潮州笔架山窑产品最为丰富。

西村窑的兴盛是随着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但随着宋室南渡,政治经济中心移到临安,对外贸易的中心口岸变为泉州等港口。与此同时,闽浙地区龙泉窑、建窑兴起,凭着精美的产品和熟练的技术迅速吸引了市场的注意力,给广东地区的瓷业生产带来了致命打击,西村窑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西村窑的存在只有短短一百五十余年,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品种和纹饰,物美价廉的特点获得了海外人民的认同,在广州的外销海贸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为我们研究广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商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者:许颖乔(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