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师课堂语录(四)关于赵孟頫行书学习的若干问题

 王志安的原创馆 2022-02-17




    引言:这原本是应“墨池”美女小编的要求对接下来要讲授的赵孟頫专题有针对性的回答。因为最近比较忙,拖了好久,几经催促之下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敲了两千多字。随想随录,没有再做过多的推敲,估计里面的一些观点偶尔会有一点点偏差,但也不再管了。既然敲打了一堆总也不能浪费就发在自己的号上吧,谢谢捧场,也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墨池赵孟頫专题问答

问题:

1  老师学行书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学赵孟頫的行书在您的学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各种场合说过很多次了。我最早接触书法是从行书和小楷入手的。当时一本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米芾行书《苕溪诗帖》、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册》。

这三本帖其实我最喜欢王铎的,但那时候正是高考前期学业很紧张,所以也就看看。反倒是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写得多些,因为是小楷所以用钢笔临摹很方便,不曾想这基本上就定下了我以后的书写基调。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最早的一些我入国展的作品,虽然写的是行书,但底子其实是小楷,这也是很多朋友说我的书写非常稳定的原因。十二届全国展我入了行书和楷书两种书体,有些朋友很意外,或许是平时我的行书给他们的印象先入为主了,其实我对楷书所下的功夫绝不逊于行书。大家都知道赵孟頫是个多面手,他的楷书更是被誉为四大楷书之一,他的行书为什么那么好?就是因为楷书的功夫了得,楷书和行书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评论说我写二王,似乎也没错,毕竟是二王一脉,但其实最早的时候我是不写二王的,后来改写宋代行书,米芾是最早比较用功的,写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太对我的笔性,就舍弃了。改写苏轼和蔡襄,这两家更多的是继承颜真卿的东西,所以我对颜体行书也是有一些研究的,不过在某些篆籀笔法上进行了取舍。后来才写的二王,《大观帖》《集王圣教序》《十七帖》等,再延续到赵孟頫。

可以这样说,赵孟頫是我最早接触的,但又是最晚用功的,近两年才认真对老赵的一些手札和长卷进行精细临摹。不过一直贯穿在我的学书过程中,不曾丢弃过。

2  有以赵孟頫行书获奖的经历吗?若有,请老师分享您的创作思路与心得

       如果是纯赵孟頫行书去获奖的话是没有的。但是我获奖了,而且不止一两次,大家其实对我的书写风格还是蛮熟悉的,里面融合了很多东西,我投展获奖的作品也是这样具有我个人风貌的行书居多。近年来我发现纯赵孟頫的东西开始在国展中出现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老赵曾经高举“复古”大旗,既然是复古的,也正是书法所需要的,所以选择写赵孟頫怎么都不会错,一是“古”二是“雅”,任何时代的艺术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3  老师认为赵孟頫的行书对二王行书的继承了哪些共性,在共性中产生了哪些自己的个性?

       本来这个问题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就想说的,然后看到了就挪下来了。赵孟頫书法理论,古篆,小篆,隶书,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几体全能,无盲点,再加上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确实可以称得上集大成者。赵孟頫学习书法,取法路径宽阔,眼界独特。行书直接取法李邕,是极其高明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不是虚的,后来又结合智永真书千字文的东西,融入了正统二王笔法。并且很巧妙地加入了章草,众所周知二王对于章草也是有所继承的,因此赵孟頫以二王一系的精雅流美为调,楷书和行草相互摩荡,融会百家,形成精微优雅,华滋雍容的个人风格。每一个学书者最后的目的都是要推陈出新,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我想这也是留给很多目前停留在赵孟頫模拟期的书者该思考的问题。

4  在用笔上,学员该如何提炼技法要点并灵活运用呢?

       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辩证的指出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核心是笔法和结构。这是对古书论一味强调笔法的驳正,也为后人学习书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技法这个东西是一开始学习书法就要强调的,“书法”的“法”就包含了技法,所以“熟”在初期是非常重要的。赵孟頫的稳定性就表现在“熟”,对二王技法的熟练是其书法的不二法门。但老赵又删繁就简,舍弃二王过于繁复的笔法和字法上多余的表现,只表现汉字优美的一面,反而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追捧和喜爱。一切的纷变,都不如平淡,这个“平淡”是熟练之后的追求。

5  赵孟頫行书原帖中的部件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同类部件的变化性该如何分析运用?

在书法史上,把汉字优美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者,赵孟頫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二王父子的书法,都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老赵的就不一样了。虽然他的书法,曾有“万字一同”之嫌,进而有人对他的作品有不少贬斥之词,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沉寂状态,或许是某些时候国展评委的喜好而影响了整个书坛的风气,但那只是暂时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能经得过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就已经证明了一切。董其昌青年时心高气傲,不把赵孟頫的作品放在眼里,到了老年,真正参透了人生和书法的真谛,才改口说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赵孟頫的水平高境。老赵行书里的“部件”其实非常好归纳,很多时候类似生产车间的标准件,这也是为什么被诟病的地方,但恰恰也是他的成功之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就看你如何客观地辩证地正确地去认识。

我个人觉得在很多武侠小说里谈到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至高的武学境界,花里胡哨地会很多种不如扎扎实实精通一种,少林七十二神通虽好,只要有毅力仅仅练最基本的少林罗汉拳照样能跻身高手之列。内力的浑厚任何时候都比花拳绣腿更霸气。

6  技法影响章法的几点因素主要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太简单说,技法对章法的影响其实不会太多,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环环相扣。对章法的把控更多的来自于你的美学意识,有时候这种是与生俱来的,与自己的个人感觉有关。如果所有的东西都能够通过学习去获得,那我想艺术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当然如果你有变化莫测的技法在整个章法上的营造肯定会锦上添花。

7  根据老师的经验,技法在形式创作的应用难点有哪些,该如何解决呢?

     我其实不太强调技法的东西,尤其是赵孟頫。老赵在书写时对于技法的表现远远低于其他书家,他不是一个炫技派,不像米芾巴不得让人折服于他的控笔能力,折服于的技法表现。然而艺术这东西真的是有说不清的时候,好比音乐的欣赏要看心情,在内心很悲伤很阴郁的时候,你肯定不喜欢很喧闹很喜感的音乐。米芾和赵孟頫也恰似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所以在写老赵时我们更多的是保持平和、坦淡的心态,至于技法的表现就看个人能力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