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刚柔二干,失守其位”,怎么理解“刚柔”

 昵称42647460 2020-04-26

《素问.刺法论》“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明确提出一个“刚柔”的概念, 那么何为刚?又何为柔?何为刚柔失守呢?岐伯的回答是:“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其实这段话,也就是论述“五运六气”的迭移,具体涉及到“刚柔失守”是怎样“与民为病的”。可惜“五运六气”太过深奥,所以现在大多数人对此都不太理解。也有部分人认为,运气学说是所谓的“玄说”,不值得学习。这一点我也不知对错,但我们也只有先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分辨对错。

要想区别“刚柔”,就需要理解,五运六气的运行和节气的到来,有早至、有晚至的问题。有时是节气先到而运气未到,也有时是运气至而节气不至,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天地间的气发生异常。造成了司天、在泉的“气”迁政、退位、上升下降、等等,所以内经才说“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代表“五运六气”,是为了让人们能“看见”无形的天地之气。用之推其天地,详乎太一,从而得知四时的节令和五运六气的正位。五运六气不在自己本位置上的气,就叫失守。那么,什么是刚柔呢?

所谓“刚”,简单理解就是阳气,用甲、丙、戊、庚、壬来代表;“柔”就是阴气,用乙、丁、己、辛、癸来代表,这是“天”的阴阳。当阴阳平衡时,就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刚柔”,其实也是“阴阳”。

当司天为甲,在泉为己,甲己相交成湿气之运;司天为丙,在泉为辛,丙辛成寒气;司天为戊,在泉为癸,戊癸成火气;司天为庚,在泉乙,乙庚成燥气;司天为壬,在泉为丁,丁壬成风气。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其实都是不存在的“类”,这个和我们的阿拉伯数字一样,只是用以表达、记号某种抽象事物的一种手段。

我们知道,阴阳“对立又统一”,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刚柔也和它们一样,也是不可分割的,只分上下左右。天地二气,天为甲子,地为己卯;天为丙寅,地为辛巳;天为戊辰,地为癸未;天为庚午,地为乙酉;天为壬申,地为丁亥。立地五年,都不可能改变,这叫“刚柔之名”,穷归为一体。

六气在天地之间令化,五运的气,流而不回,回而不转,“风火湿燥寒”周而复始,升腾在太虚之内,上下相昭,气临运转,总是三元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气来有日,看气有时,推气有法,运已经到了,节气有没有到?这就需要结合其“加减、生成、进退”来分析,“加减、生成、进退”就是天道的秘密。

而天令的应化,地产的生成,又有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泄盛蠲余的特点。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其实就是“刚柔”是否相守,阳盛阴衰为刚,阴盛阳衰为柔,这也是“刚柔”的一种理解。

结合中医辨证治,有“热因寒用、寒因热用”,也有“用寒不远寒,用热不远热”的说法。但什么情况适合“热因寒用”?什么时候适合“热因热用”?这就需要辨证“刚柔”了。《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这是说六气之至皆有先后,以年看气,论之以月,无论先时后至,还是后时先至,都是“差三十日而应”;以日论气,论之以时,各差“八刻二十分”。运气的顺序是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就是“不及之气”过去了,“太过之气”随着,“太过晦气”过去了,“不及之气”相随,到期必应,愆时必气变。

假如发生气变,五运六气的运转就会失去正常规律。例如当癸亥之气还没运行到气终,甲子之气太过,就会先时而至司天之位。此时,癸亥在泉的“戊寅”还没退位,这就叫“甲戊相见”。戊火生甲土,是阳生阳,阳土独胜就叫作“刚”,这种阳不是正气,是天的疫气,也是极易传染的病气。

如果甲子气到年终,甲子先时而退则为“不及”,此时“乙丑”必定会先时而至,而在泉的“己卯”还没退位,于是形成“乙丑”司天,“己卯”在泉。己土生乙金,是天的疫气胜,是柔胜,失了刚气阳。反之,当司天的气不退位,就产生了地的疠气,同样是一种传染的大邪气。

这些疫气、疠气感应于人,就是古人说的“疫病”,今天说的传染病。甲戊相见、丙庚相见、壬丙相见、戊壬相见都叫“毒旺”,应于天时,就叫台风、飓风。这叫刚柔失守辩治阴阳,而且是循环出现,所以歧伯才说,要推其天地,详乎太一,才能明其正化、邪化,知道刚柔失守得病情况,以确定治疗办法。这也是“刚柔”为病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