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卓尔艾米 2020-04-26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失败的深刻教训也写进了国内外的军事教科书里。


一般认为,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错失了渡河良机,二是没有搞好群众关系。

所以,网上才有传闻,石达开之败,乃是“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之说。

而在时隔石达开兵败70年后,红军勇夺泸定桥,“彝海结盟”成功过彝区,中国革命得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事实说明,“民心”更重要。

那么,果真是石达开没有搞好群众关系吗?

然而,随着对太平天国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者却发现了石达开兵败的一个惊天大秘密。

石达开爱民,爱兵,深受爱戴,善于用兵,他究竟败给了谁?

咆哮而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诉说着一段悲壮不屈的英雄史诗。


位于大渡河畔的汉源九襄,上世纪50年代,一直耸立着一大片太平军时期遗留下来的坟地——太平军死难者陵园。

为太平军修坟?非也!是遗存!这样大规模的历史遗存,在当时全国都不多见。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坟有的写着名字,多数都是无名无碑的白顶坟。说起这些坟,当地人都很健谈,滔滔不绝,太平军的故事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他们如同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信手拈来,令听者动容,感同身受的霎那间,对英雄的遭遇肃然起敬。

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坟墓都是白色圆顶,虽历经风雨,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天然景观。几千座坟,占据了很大一片土地。直到上世纪的60~70年代,为了响应“还土归田”的号召,这些曾经见证历史的“英雄冢”,被人为刨去,夷为平地。从此,太平军的冤屈无人知晓。据说,有人还发现了当年的遗物,锈蚀的刀剑,铜钱等,后来都不知所踪。

太平军坟地没有了,但是这里依然是“英雄地”,它的英雄事迹被编成故事一直在当地人口碑相传。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石达开依然是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齐名的悲情英雄而存在,他们都是如雷贯耳。无疑,二人的英雄豪迈气概,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令人倾佩之至,击节赞赏。

1863年,被困大渡河畔的石达开,兵败被俘,随后,枷往成都,英勇就义。

重走太平军入川之路,学者喜获珍贵的彝人“口述历史”。


消失的太平军墓地,并没有让当年的英雄传奇消失。然而,关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失败的记录,七零八落,始终很难进行系统研究。

如何另辟蹊径?

“史山有路勤为径”,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之谜,有研究学者,另辟蹊径,费时数日,重走“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沿着当年太平军入川路线,三进三出彝人地区,通过大量走访当地彝人、太平军后人,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石达开太平军进军四川,史料少,搜集难度大。

进入彝区,搜集的资料,有可信度吗?

光凭这些口述,靠谱吗?

事实上,重走太平军进军四川之路,这一步非常重要。而且,发挥了彝人最擅长的“口述历史”的优势。 关于彝人“口述历史”的作用和可信度,现已旅居美国的彝人历史学者冯利有一段专门论述。她说,彝人“ 口头表达能力极强,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民族。”

不仅如此,彝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涉及传承,都是彝人采用最擅长的“口口相传的形式,而非文字典籍”,“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口头语言”,而经过一代代彝人的累积,口述历史的语言也逐渐变得“优美、丰富和犀利”。

毋庸置疑,这正是历史学者们此番揭开石达开兵败白大渡河之谜的绝佳契机。

由此可知,彝人有着丰富的口述历史文化传统和特长,当太平天国历史学者展开对石达开太平军的研究之际,正好充分发挥彝人的历史传统,两者结合,就能把一段隐藏的历史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

所以,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口述历史”,它就是这么牛掰!不但是,而且据说甚至能借助于这些貌似无凭的“口说”破解三星堆之谜的重重谜团。

历史都是“天意”,口述泄露“天机”。

那么彝人和太平军后人,都为我们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传奇呢?

为了解开石达开兵败诸多谜团,研究学者李旭之等人对这条充满故事的“英雄之路”做了多地调查访问。

他先后到会理、德昌、西昌,以及越西大瑞,中所等十多处当年石达开太平军战斗生活过的地区,追踪太平军足迹,寻访太平军后人,历时数月,对石达开太平军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作了认真研究总结,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彝人“秘密”参战,太平军遭遇灭顶之灾?


究竟当地群众支不支持石达开?

石达开为什么过不了大渡河?

彝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参战的?

借助于彝人口述历史的惊险讲述,石达开太平军的真相一步步被揭开。

“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乃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制胜”的战术策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出其不意地打胜了第一仗。这一仗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联合国军精锐之师还没搞清楚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就已经被成建制歼灭。

历史总有相似的一幕上演,石达开兵败其悲壮的命运由此拉开。

在进军四川的过程中,石达开深陷“马陵道”,全军“走麦城”,战损过大,是导致其兵败大渡河畔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给予石达开致命一击的正是“土司兵制造”的灭顶之灾。

这条有着“马陵道”凶险的峡谷,从越西的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沙沟。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在“马陵道”用伏兵打败庞涓而留下了千古佳话。

而这一次,被称为“冷土司”的彝人首领“岭承恩”已经被清廷收买。他对太平军的凶狠可谓是招招凶险,步步杀机。

岭承恩为了消灭石达开,可谓费尽心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狠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山地战、运动战等游击战的“冷面杀手”。

→→展开心理战。


他先是如法炮制了不利于太平军的大量谣言,进行污蔑宣传,让不明真相的彝人跟随他“杀长毛”。

清朝的官吏大肆造谣说:“长毛无恶不 作,无所不为,连他们的马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作为土司,他把这些谣言在各支彝人山寨散布,制造恐怖气氛,让当地彝人远离太平军,以此孤立太平军。

这导致了严重后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彝人为了获得赏赐,主动去杀恶人,对太平军造成伤害时有发生。

但令彝人感激不尽的是,他们被捉住后,太平军了解原因后,竟然予以释放,且不加伤害。

太平军的正义形象也是今天被当地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

→→展开伏击战。

不能不说,这是石达开入川后,遭遇的最惨痛一战。仗着对地形地貌的熟悉,岭承恩土司率领彝兵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在山谷设伏。而“白沙沟一仗”就是岭承恩设伏秘密参战,重创石达开太平军的重要一仗。


太平军被伏击的是石达开的后队,也就是他的辎重部队和家属队伍。

土司兵在山势非常险峻的百沙沟西面陡壁上钉上木桩,系上皮条、藤子和绳索, 沿着陡壁放上滚木和擂石。
当后队太平军不了 解情况从梅子营腊关顶进入西山之间的深谷百 沙沟,路经百沙沟西岸时,地主奴隶主分子就将皮条、藤子、绳索砍断,滚木擂石从几十丈 高的陡坡上滚下。
正在行军中的太平军战士, 猝不及防,有的立即被打死,有的被打伤,造成严重伤亡。

→→展开偷袭战


岭承恩得到了清廷的承诺,杀害一个太平军战士,凭借一只耳朵可以领六两白银。而凭一个首级则可以领到十两白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被煽动蒙蔽的彝人有的主动袭击太平军,由于太平军在山区行军比较困难,队伍分段行进,人马就形成了大队和小队,土司兵总是放过大队人马,偷袭小队人马,尤其是辎重人员,伤员,很多掉队人员,无不被击杀。

岭承恩还发动彝兵把河堵塞,让河水淹没良田,导致夜晚行军的太平军掉进田里被淹死,或者无法行军,岭承恩则带领土司兵趁机偷袭,往往大获全胜,且没有任何伤亡。

→→展开追击战。

石达开太平军的战力很强。老一辈的彝人们回忆,如果正面交战,无论是土司兵还是清军,团兵乡勇,一触即溃。

所以,岭承恩的彝兵基本上没有正面对抗太平军。当太平军和骆秉章的清军交战时,他们土司兵又总是从背后追杀,导致太平军处处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这些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运动战”,让石达开太平军陷入被动挨打的战争泥潭,战场减员非常严重,士气大挫。

为此,石达开特意在强渡大渡河前,召开了一场隆重的“渡河动员誓师大会”,以图振奋军心士气,并借此而办了儿子降生的生日Party。这就是民间和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为儿子庆生而耽误了渡河的直接原因。

但事实上,河水暴涨,错失渡河最佳时机,都是造成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的长途跋涉大行军,被擅长运动战和山林战的彝人土司兵遭致重创,大量减员,大量伤员,是石达开太平军失去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彝人帮清军而不帮太平军呢?


在这次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过去史料中不曾披露的真相。

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彻底解开很多过去不曾知道的石达开兵败的历史之谜。

其一,帮清军的彝人是两个土司,他们被清军收买,其中,岭承恩因参与诱捕石达开,并大量杀伤太平军,战后获得同治皇帝嘉奖。

其二,很多大小彝人村寨,不但帮助太平军,还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掩护伤员,并把太平军战士救治安顿在彝区。

其三,彝人拥护太平军,有的人参加了太平军,有的帮助带路,证明当年的彝人群众是支持太平军的。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石达开太平军的“宣传方针”和群众的关系。

第一,没有刻意宣传拜上帝教,而是,把推翻满清的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通俗讲解。

比如,他们对彝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是反对满清的,推翻了满清,夺了王位,天下太平,大家就好过日子了”。

受到清军反宣传的人,因为太平军纪律严明,而主动亲近太平军。

第二,获得了当地沿途群众的理解和广泛支持,把太平军当成穷人的队伍,彝藏汉等很多人都踊跃参军。

第三,石达开太平军有一支专业的辎重后勤保障部队,后被土司兵摧毁,导致太平军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艰苦危险局面。

第四,“猪年闹长毛,彝人天下反”,正是石达开太平军播下的“反清”火种。

太平军过彝区那年是“猪年”,石达开太平军点燃了彝人抗清烽火!在石达开太平军兵败大渡河后,当地彝人进行了长期的反清抗清运动,它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持续了6年之久,直到1869年才被镇压下去。

至今人们还记得,一个红衣女战士,在高高的山岗上为激烈的战况不停奔跑,呐喊助威,让山下的清军气急败坏,疯狂追杀她,最后英勇牺牲。红衣少女,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人们还记得,一个勇敢的头人,为了保护乡亲们不被清军滥杀无辜,用三支箭射杀三个清兵后,主动站出来,慷慨就义。

总结:

当石达开太平军进入四川后,兵员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因不熟悉崇山峻岭地带的“山地作战”,被骆秉章的清军和彝人土司兵共同围追堵截,在大渡河边上,已经不具备和清军最后决战的能力,人马所剩无几,在重重包围中,为保全剩下的数千人马,而被捕杀害。

石达开被凌迟杀害时,虽被剐一百多刀,却始终一声不吭,被赞为“奇男子”。至今,当地的百姓仍在传说,翼王没有死,他逃到了草原上,与格桑花相伴,这或许是当地百姓对他最深切的爱戴和深深的思念。

感谢彝人老乡们的精彩“口述历史”,更多真相,后续问答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