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水弄,上海最出名棚户区的前世

 非亲似亲fhf 2020-04-26

民国《法华乡志》:“小沙渡。在沙袋角西。有市”。“沙袋角”即“叉袋角”。以前,从现在的江宁路桥到镇坪路桥沿岸多沙滩,芦苇丛生,遂被叫作“小沙”。这里设有渡口,就是“小沙渡”,渡口在现在的西康路桥处。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小沙渡”成为公共租界与中国地界在苏州河南岸的分界处。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通往小沙渡的马路,英文名“Ferry Road”,中文名为“小沙渡路”,就是现在的西康路,许多工厂先后在这里建立,小沙渡成为著名的工厂区和工人居住区。

药水弄和药水厂

苏州河镇坪路桥南堍一带旧称“药水弄”,这“药水”并不是眼药水、红药水之类的医用药水,而是硫酸、盐酸、硝酸之类的化工药水。

昔日药水弄

以前,汽车上使用的蓄电池,电池中储有稀盐酸,司机就要定期给蓄电池加药水;烧电焊时必须清除焊件表面的锈迹,也要点几滴药水。清末有人作《药水厂》词:

远装磺石到申江,机器烧成露满缸。

名是硫酸资化学,俗呼药水出番邦。”

早在1860年,英商立德洋行(Little & Co.)就在新闸桥建了一个“药水厂”,1875年《申报》老板美查兄弟( F. Major和E. Major)参股而改组为Kiangsu Acid Chemical & Soaps Works,中文名“江苏药水厂”,生产酸碱,熔炼金银,兼制肥皂。

旧地药水弄西与北二面临苏州河

这家设在市中心区的化工厂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多次被下令停产或整改。在19世纪末,沪西的苏州河两岸有许多砖瓦厂和石灰窑,向上海提供建筑材料,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中外双方尚在议定租界新界址时,江苏药水厂就乘混乱之际将厂址迁到了小沙渡西的一个石灰窑址。

1918年地图,小沙渡(HSIAO SHA FERRY)即现在的苏州河西康路桥,这里曾经是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

于是,这里沿河的地方集中了药水厂、砖瓦厂、石灰窑,附近则是工人搭建的棚户,环境十分恶劣,“药水弄”是指原来的小沙渡路(西康路)1371弄、1501弄,后来泛指西康路以西,长寿路至苏州河的一大片地区,是上海最出名的棚户区之一。

苏州河镇坪路下坡,右侧的房子即原来的江苏药水厂,现在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舍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药水厂、砖瓦厂先后关闭,但棚户改造推进迟缓,直到20世纪80年代普陀区人民政府实施“三湾一弄”改造工程,原药水弄改造为宜昌路的向西延长线,两侧建成上海城市花园、绿洲城市花园等中高档住宅区,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普陀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改造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原药水厂的一幢西洋式办公楼现由同济大学二附中使用,成为学校的办公楼以及校史馆。

来源:《潮起潮落苏州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