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话临床】咳嗽论治:张景岳、张赞臣从不同角度治疗

 中医知识圈 2020-04-26

张景岳治咳嗽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二曰内伤,而尽之矣。”并明确提出了咳嗽的病位在肺,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张氏提出:“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盖外感之嗽,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嗽,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之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余,着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之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乎。”张氏这一辨证治疗规律,实为经验之谈,至今仍为中医所遵循。

(一)外感咳嗽的证治

1、风寒咳嗽

张氏认为:“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六安煎为张氏所创,药用陈皮理气化痰,杏仁宣肺降气,使气顺痰自降,半夏、白芥子燥湿化痰,因痰由湿生,脾健运则湿自化,湿去则痰自消,故配云苓健脾利湿,生姜辛温散寒,诸药合用,使湿生痰消,气机通畅,则咳嗽自止。本方乃为辛温散寒,宣肺化痰之良方。用之得当,每能获得满意效果。

对于本型咳嗽的临证加减变通,张氏研究也颇为细腻,加减用药十分得当。张氏曰:“若肺脘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于本方(即六安煎)加当归二三钱,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六安煎)加北细辛七八分或一钱,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张氏之说应验临床,屡能获效。尤其对于寒邪束表,内有寒饮之咳嗽痰白质稀者,投以仲景小青龙汤或六安煎加细辛、麻桂均可取得显著效果。

2、外感兼阴虚血少

张氏曰:“外感之嗽,凡属阴虚血少,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嘈呕恶,饥不饮食,或年老中衰血气渐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金水六君煎乃张氏所创,即二陈汤加当归、熟地、生姜而成,有养阴化痰之功,主治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喘逆痰多之证,方中二陈汤(半夏、陈皮、云苓、甘草)燥湿化痰,当归、熟地养血滋阴,诸药合用具有燥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之功,并能和胃健脾,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脾胃并调之用。

3、外感兼火郁犯肺

张氏指出:“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可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石膏为宜。”根据张氏经验,二陈汤、六安煎在临床上应用颇广,故称二陈汤为“治痰之宗剂”,属热痰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栀子等清热化痰之品。

4、外感咳嗽

因四季不同,用药各有特点。张氏指出:“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泻、前胡、海石、瓜蒌之属是也;夏季多炎热之气,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术、白术、干姜、细辛之属是也;冬多风寒之气,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桂枝、麻黄之属是也。经言岁气天和即此之类。”张氏根据季节变化而归纳的用药规律,实为经验之谈,对临床确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内伤咳嗽的证治

张氏认为:“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为阴分?五脏之精气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及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及于肺,肺肾俱病,则他脏不免矣,所以劳损之嗽最为难治。”张氏明确提出了内伤咳嗽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导致内伤咳嗽的内在因素圭要是在肾气不足。在治疗方面,张氏指出:“欲治上者,不在乎上,而在乎下;欲治下者,不在乎下,而在乎上,知气中有精,精中有气。”说明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病邪上扰于肺而致。在辨证治疗中有治上(即治肺),治下(即治肾)之区别。在临床上有肺气不足,肾精亏损和肾阴不足,火灼肺津之辨。

1、肺气不足,肾神亏损

张氏指出:“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宜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择而用之。”

张氏特别强调劳损久嗽以肾精不足为本,故选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属,左归丸为张氏所创,是滋补肾阴之代表方剂,药用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山药健脾,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血,怀牛膝强壮筋骨。其临床特点为老年久嗽,干咳无痰,气短喘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阴不足,火灼肺津

张氏指出:“咳嗽凡于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灼肺金,而为干渴烦热、喉痛、口疮、潮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证,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四阴煎也为张氏所创。为保肺清金之剂,主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烦渴,咳嗽吐衄,骨蒸潮热等证。药有生地、麦冬、白芍、百合、沙参、云苓、生甘草。

张赞臣治咳嗽痰浊内蕴

毛某,女,42岁,干部。患者体质虚弱,曾有风湿热及贫血病史。1964年3月初感冒发热,继则咳呛,痰黏咯吐不爽,诊治后曾一度减轻,而精神疲乏,时有腹胀,不易入眠而多梦。

初诊  5月2日。两月前感冒后,继则咽痒,咳嗽不已,痰稠而黏,胸闷气滞,面色白无华。腑气失调,大便燥结,2~3日1次,脉滑,舌苔滑腻。

辨证:正气不充,痰浊内蕴于肺。

治法:宣肺化痰。

方药:杏仁12g,浙贝母12g,桔梗6g,款冬花12g,马兜铃9g,橘白络各6g,水炙紫菀9g,水炙远志6g,瓜萎皮12g,3剂。

复诊  5月6日,咽痒咳嗽轻减,痰黏胸闷犹在,呼吸不畅,大便已日行1次。腑气虽通,而肺气未宣。再予前意加减治之,前方去马兜铃、橘白,加蜜炙麻黄2.4g,3剂。

三诊  5月9日,咳嗽气逆均愈,惟体质素弱,面色白,头昏神疲,夜寐梦扰不宁。脉细滑,苔腻已化,根部未净。邪去而正未复,治以养心悦脾扶正为法。

方药:太子参9g,炒白芍9g,生熟薏苡仁各18g,制黄精15g,熟女贞15g,土炒白术12g,炒当归9g,炙远志6g,茯神15g,5剂。

四诊  5月16日,昨日冒雨,又感风寒,头昏,胸闷,呼吸不畅,咽痒咳嗽无痰,精神疲乏。脉细滑,苔薄腻,舌边有齿痕。此乃正气未充,复感新邪所致,治当先与疏邪宣肺化痰。

方药:蜜炙麻黄6g,牛蒡子9g,前胡9g,杏仁12g,浙贝母12g,桔梗6g,橘络6g,款冬花15g,炙紫菀9g,3剂。

五诊  5月20日,进宣肺化痰之剂,呼吸已畅,头昏神疲亦瘥,惟尚有微咳,胸闷。胃纳少,食后腹胀。脉滑,苔薄。治以清肃余邪,宣肺和胃。

方药:蜜炙麻黄5g,熟牛蒡子12g,杏仁12g,桔梗6g,款冬花15g,炙紫菀6g,炒枳壳9g,土炒白术12g,神曲15g(包),4剂。

按:本例起病已2个月,始因感受外邪,咳嗽咽痒,虽经处治而轻减,但余邪未清,致恋肺作咳,缠绵不已。患者面色白,精神不振,正气衰弱,故初诊时先予化痰宣肺。复诊咳嗽虽已轻减,但胸闷呼吸不畅,原方加蜜炙麻黄以润肺开泄,冀邪外达。至三诊则咳嗽愈而气逆平,但体弱面白,睡眠不宁,乃心脾并调以扶其正。1周后,又因冒雨感受风寒,咳嗽复作,正未复而邪又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者是也,仍宗轻宣疏邪之法,使邪去正安,其病自愈。

参考资料:

1、卢祥之,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90:73

2、上海中医研究所主编,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1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