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仄格律的五大弊端

 江山携手 2020-04-26

作者: 何毓松 

声调是汉藏语系的特色之一其中蕴含的道理十分复杂,必须借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对之进行研究。书以为,平仄格律是在没有自然科学,不可能对声调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为诗词格律作出的一个应急的措施

这个应急的措施是一把双刃剑: 其一,它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如果没有古代文人的这种智慧,就没有中同格律诗词的灿烂辉煌其一,它反映了历史的局限性,说明了平仄格律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平仄格律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取而代之的,将是笔者开创的八度标记法,以及一个全新的声调格律之体系。为了新格律的诞生,就有必要对平仄格律作出一个彻底的、历史性的分析

在进行这种分析之前,还有必要对平仄格律作出一个简介,让我们对其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科学的结构,一般都是由定义、定理、定律等组合而成。依据这种结构的形式,平仄格律就可以区分分成为三个部分即: 定义、基本格律和补充规定。

一. 平仄简介

【1】原始概念

形式几何中,原始概念是其它概念的源头,以之为依据就可以推导出其他的概念。与几何学一样,平仄格律也有原始概念,这个原始概念理所当然地就是平仄。什么是平仄? 古人对之的定义是:  平是声调的平直,仄是声调的曲折。 

 以原始概念为依据,就可以推导出四声二元化古汉语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以声调的平仄为标准,古汉语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都可以区分成为平声与仄声这样两个部分。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就称之为四声二元化

  【2】平仄格律 

   古人认为: 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平与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使诗词的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从而达到一种语调铿锵的效果。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个格式就称之为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总结成为四条:  其一, 是均衡格律; 其二, 是对句相对格律; 其三,是邻句相粘格律;其四, 是押韵用平声格律。

  均衡格律的表述是: 一句之内,平仄的出现是以二连平(或仄)、或三连平(或仄)为单位而交替进行的。将平声视为阴、仄声视为阳,这个规律也就相当于中医理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格律诗中,每两句结成一联。如果是律诗,一共八句,便有四联,如果是绝句,一共四句,便只有两联。一联之中,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诗词格律,还有粘与对的说法:  相反的称为“对”,相同的称为“粘”对”就是平对仄,相粘”就是平对平或是仄对仄

   对句相对格律的表述是: “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为相对。”   以五绝为例:  一联之内,出句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出句若为平平平仄仄 ”,对句就是仄仄仄平平”。平对仄仄对平,这种关系就是平仄的

   平与平(或仄与仄)之间的“相对”,就会出现不同声调“异性相吸”的作用。这种异性相吸的结果是使出句与对句的声调联系在一起,让每一联诗句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邻句相粘格律的表述是: “邻句的平仄关系为相粘。”   例如: 前联对句为“平平仄仄平”,后联的出句就是“ 平平平仄仄 ”;前联对句为“仄仄仄平平”,后联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  ”。
 

 平与平(或仄与仄)之间的“相粘”,就会出现“同性相斥”的作用。这种互相排斥的结果,就是在两联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从而为上下联作出一个隔离。

 押韵用平声格律的表述是:  其一,第一句是非押韵诗句,其结尾之处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其二,第一句除外,其余非押韵诗句的结尾是仄声;其三押韵诗句的结尾必须是平声。 

    平声韵平和、悠扬,适合于诗人的吟唱;仄声读起来短促、强烈,不太适合音乐的结尾。 韵脚一般用平声,这种选择说明了一个事实:  古代诗词追求音乐性,而适合用于吟唱也说明诗与歌的合二而一,是中国诗词独一无二的优良传统。

   【3】补救措施

   以上四条格律的外形美观,堪称是一个理想化的格律体系。其缺点在于有些不切合实际: 写绝句时,平仄格律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时,平仄格律就几乎不可能实现。

 由于不切合实际,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一些变通,变通的手段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平仄格律相对应,这些变通就称为平仄格律的补救措施。 

 一、三、五不论的结果,是产生平仄不依常格的诗句格律诗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拗句有大拗与小拗之分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  

    拗句产生后,可以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平仄在一联之中的数量平衡。先用了拗(不合律),再补救一下,这个补救就叫拗救。诗词格律认为: 凡是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以上所述,对平仄格律作出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在这个介绍的基础之上,本文就可以借用科学的手段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对平仄格律的弊端作出一个理性的分析。

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 

     以上所述,平仄格律两个定义,一个是平仄一个是四声二元化。二者之中,一个是原始概念,一个是从原始概念中推导出来的概念。

【1】平仄

平仄格律是诗词最重要的格律之一也是一个充满自相矛盾理念混乱难以为人掌握的格律。平仄格律为何如此不堪?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必要从原始概念说起。

原始概念是一门学问的开端,如果这个概念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门学问就必然地输在起跑线上以此类推,平仄格律存在着许多弊端,造成这个现象的第一个原因,就必然是出在“平仄”这一个原始概念之上。

平仄是一种现象,其本身并无不妥,其错误在于不应当成为原始概念。换言之,就是平仄不是原始概念,平仄格律的错误就在于主观地强行地将平仄作为格律的原始概念

平仄不是原始概念,声调才有资格取而代之声调才是原始概念,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 平仄是声调的平直与曲折,作为平仄的主体,声调就必然是比平更为原始的概念。平仄不是原始概念,将之视为原始概念的后果是什么呢?

 声调中包含着频率的高低与频率的平仄,是比平仄的内涵更为广阔更为原始概念。将平仄视原始概念后果,就是压缩了诗词格律的内涵把频率高低的元素排斥于诗词格律之外

 八度标记法指出,频率的高低是声调的主要因素,频率的平仄是声调的要因素把频率高低的元素排斥于诗词格律之外,其实质是让次要的事物占据了主要的事物的位置。用成语来表示,这了种行为就好比是喧宾夺主、鹊巢鸠占

    【2】阳平是仄声

     明确以平仄为原始概念,是构建平仄格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以仄为标准,来对汉语四声进行一个分类。这种分类的结果,就是无视频率高低这个主要元素,强行地将汉语四声归纳成为“平仄”两大类。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种归纳法就称为四声的二元化。由于平仄不是原始概念,不能作为四声的分类标准,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方法肯定是一个错误。在分析这个错误之前,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阳平”是平声还是仄声。

传统认知(例如新华字典)中,普通话四声往往就用-、/、V、\这四种符号来表示之。其中,-的含义是阴平的平直,/的含义是阳平的上滑,V 的含义是上声的回滑,\的含义是去声的下滑。

阴平的符号是,这个符号意味着阴平的声调平直,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平声。阳平的声调用”来表示之,这个符号形象地表示了声调的上滑,也直观地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阳平属于仄声。 

【3】四声二元化

 阳平属于仄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由于这个客观的事实,古人在构建平仄格过程中就遇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承认这个客观的事实,就没有办法完成四声二元化的任务。

二元化是平仄格律的基础,为了实现汉语四声的二元化,古代文人就不顾客观事实,光天化日之下,违心地将阳平定义成平声。更加令人深思的是,正是依靠这种违心的行为,格律诗词才能获得成功。这个令人深思的事实,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 将阳平定义成平声,说明平仄没有资格成为二元化的标准,事实上也不是汉语四声二元化的标准将阳平定义成平声,还说平仄格律是空有其名,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二:  平仄不是二元化的标准,二元化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案是声调。其理由如上所述: 声调中包含着频率的高低与平仄,是比平仄更为原始的概念,只有这个这个概念才能取代平仄,成为汉语四声二元化的标准。

    【4】名不正则言不顺

        平仄格律空有其名,实际上应当称为声调格律。平仄格律空有其名,这个现象用一句名言来说,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平仄格律的第一个弊端,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就是不应当称为平仄格律。

      本书的宗旨之一,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找出汉语四声二元化的真实依据,来改写平仄格律的名称。只有如此,诗词格律才能正本清源清,才能清除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认知,才能构建起一个全新的诗词格律理论。

三. 自相矛盾 

平仄格律的内容有许多,为了分析的方便,这些内容可以浓缩成为四条均衡格律对句相对格律邻句相粘格律押韵用平声格律。均衡格律条之需增加两个补充措施。 

   四条格律与补充措施,二者之关系是南辕北辙自相矛盾:  四条格律成立,就没有种种补救措施的立身之地; 反之,补救措施如果合理合法,四条格律便是形同虚设,其权威性也就荡然无存。

但是,古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古代诗人认为,一、三、五不论”无伤大雅,甚至认为犯孤平之后,只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其声调效果依然是完美无缺、令人满意。这种观点说明,古人对矛盾双方的态度一视同仁、而没有是非之分换言之,就是平仄格律允许内部有互相矛盾的现象存在。

平仄格律的特征之一,是允许自相矛盾的现象存在。从数学的观点看来,由于允许内部有互相矛盾的现象存在,平仄格律就纯属是一种感性认知。允许内部有互相矛盾的现象,这是平仄格律的第二个弊端。

四. 复杂性  

平仄格律的弊端之三,是结构复杂。结构复杂的具体表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平仄难以辨认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四声之中: 平声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到后代已经消失、而转化成为普通话其他的四个声调

 古代与现代的声调有所不同,而且普通话四声中没有入声,一般人就很难辨别汉语每个字的平仄。可以这样说,平仄格律来源于古代是为古人服务的产物,一般人没有机会聆听古代汉语的声调,所以就难以掌握

【2】控制严格

 五绝诗有二十个字,七绝诗有二十八个字,五律诗有四十个字,七律诗有五十六个字。这些诗中的每一个字,除开一、三、五不论等特殊情况之外,其平仄都不能自由选择,都要受到平仄格律的严格控制。在这种严格的控制之下,写格律诗就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3】结构复杂

平仄格律的结构也很复杂,既有许多平仄格律的标准范例,又有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应变以及许多拗救的补救措施。 再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绝对的使用不当,就容易产生犯孤平”与“三平调等弊端

 总之,平仄格律的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要完全、熟练地掌握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 不完备性  

 对于平仄公理,我们对之有两个期待:  其一,遵守平仄公理来写诗,其声调效果就令人满意;其二,不遵守平仄公理来写诗,其声调效果就不尽人意。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来这两个期待的要求不高,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实际的情况却是,平仄格律辜负了我们的期。换言之,就是平仄格律是一个不完备性的体系。下面是两种实际情况的具体描述,这些描述说明平仄格律的第四个弊端,就是不具有完备性。

【1】实际的情况之一

实际的情况之一,是遵守平仄格律来写诗,其声调效果也可能是不尽人意。古今的许多诗词佳作,不但是遵守平仄格律,其声调效果也令人十分满意。但现代有一些诗词作品虽然也遵守平仄格律,其声调效果却是令人失望

 这个事实说明,平仄格律之外,还有某些声调分布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平仄格律的一个补充需要另外的规律(可称之为潜规则)来补充之,这就意味着平仄格律是一个不完备的体系。根据平仄格律的完备性,就可以对上述事实进行科学的分析

古今的许多诗词佳作,其声调效果为何令人十分满意?  原因就在于,其作者不但精通平仄格律,而且掌握了平仄格律之外的潜规则。现代有一些诗词作品虽然也遵守平仄格律,其声调效果为何却是令人失望?  原因就在于,其作者虽然精通平仄格律,对平仄格律之外的潜规则却是一无所知

【2】实际的情况之二

 实际的情况之二,是有些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词,其声调效果却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

孤平是格律的大禁忌,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犯孤平的事例,即高适的《淇上送韦司仓》与李颀的《野老曝背指出: 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适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下面的这首七绝,就是李颀的《野老曝背》。

 百岁老翁不种田,

 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

 目送归鸿篱下眠。

这首七绝的一句就犯下了孤平的大禁忌,声调效果应当不堪入耳。但是朗颂实践的结果不但是本句声调铿锵,而且与下句的配合也是恰到好处。这个事例说明,即使违反了平仄格律大禁忌,一首诗也可以象野老曝背》一样朗诵的效果令人十分满意

不遵守平仄格律,甚至犯下了孤平这样的大禁忌,诗词的朗诵效果依然是令人十分满意。这个事实再一次说明平仄格律是一个模糊的规则,并不能严格地保证诗词的声调效果,只能是一个不完备诗词格律

六. 没有实践检验标准 

什么是犯孤平? 至今有多种说法而难以统一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大约有三种:

 王力对唐律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在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仄,那么会形成仄平仄仄平孤平句式,第二字即孤平,在大陆袭王力说者为主流。赵执信于《声调谱》、吴丈蜀于《词学概说》对此说都有相关阐述。

  启功在《诗文声律启蒙》中提竹节理论,指出凡两平夹一仄即为孤平,并相对应提出孤仄(另对联中有孤仄一说),此种提法在台湾为主流,其代表作是林正三的《诗学概要》。

 王漁洋的《律诗定体》,则认为有孤立的平声字即为孤平,包括尾字韵脚单平。这种定义包括的范围最广,与上述提法相比,现在的认同度却为最低。

孤平的争议,本来应当通过朗诵效果判断之:  就是几次说法之中,那一种声韵最难听,这一种说法就应当是犯孤平。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朗颂的效果理应成为判断孤平的规矩,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中国诗词界就是没有这个规矩

中国诗词界的规矩,是重视人言”而不是朗颂效果这种规矩的其结果,是“犯孤平”的声调不见得难听,不“犯孤平的声调也不见好难听。“犯孤平不能用实践来检验之

这些事实说明平仄格律没有实践检验标准,是一个无法通过朗诵效果来证明的清规戒律没有实践检验标准就构成了平仄格律的第五个弊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