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农夫捡到600斤马蹄金,上交县里被调包,袁滋通过称重破案

 历史百家争鸣 2020-03-29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进入了晚唐时期,多亏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也进入了衰弱期,一直到唐朝灭亡,这段时间也诞生了不少有才干的宰相,李勉和袁滋都是其中之一。

袁滋能够当上宰相,多亏了李勉的赏识和举荐,这源于李勉在凤翔镇守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奇案,李勉的幕僚都束手无策,只有袁滋非常轻松的侦破了案件,洗清了冤屈,因此获得了李勉的赏识。

当时李勉在凤翔主政,凤翔有一个农民,在田里耕地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瓮马蹄金,这个马蹄金是西汉时期称量货币,正面为椭圆形,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这可不得了,这既是文物又是黄金,当然,当时人们更看重的是它是黄金,这个农夫知道这么大一批黄金,自己肯定守不住,可能还会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送到了县衙,给了县令。

县令收到这么大一批黄金,觉得放在县衙的库房不安全,可能会被偷走,于是就放在了自己的密室里,心想,这下总没有问题吧,第二天,县令在移交到上级之前,又打开看了一下马蹄金,结果却发现全部变成了土块,县令一下子额头的汗就下来了,这可是大罪,可是他却想不通到底是谁偷了这笔马蹄金。

只能将发生的情况上报了府衙,于是州府里羁押了县令,并进行了审讯,但事情太过蹊跷,县令自己是冤枉的,但却没有证据给自己脱罪,没有办法,只能承认自己换了黄金。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情被凤翔的百姓知道,都纷纷议论,有人说县令将马蹄金藏在了粪土里,结果被人偷走了,还有人说县令将马蹄金藏在了水里,自己忘了放在哪里了,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都认为是县令换了马蹄金,想贪污自己用。

当时李勉在府里宴请幕僚,说到了这件事情,大家都感叹,这个县令真的太贪了,竟然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要换掉黄金,当时袁滋也在李勉的府中当幕僚,他没有人云亦云,他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县令是冤枉的,县令既然已经承认了,为什么说不出马蹄金的下落呢?于是袁滋上报了李勉,请求彻查此案,李勉当时也束手无策,而袁滋主动请求,于是就让袁滋来查办此案。

袁滋首先对物证进行了调查,装马蹄金的瓮中,有二百五十多块土块的马蹄金,可见这个瓮有点大,而也正是这有点,让袁滋发现了疑点,于是就派人请了发现马蹄金的农夫来,让他把事情的经过又详细讲了一遍,原来农夫一个人也搬不动这瓮马蹄金,于是请了两人,用一个巨大的竹竿把这个马蹄金抬到了县里。

袁滋心里有了主意,于是他跟李勉上报,请求用府库里的黄金做实验,找到了跟土块形状大小相同的马蹄金,称重量,刚刚称了一半,已经到达三百斤了,如果全部称完,那就有六百斤,要知道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换算到现在的话有接近1000斤了,绝对不是两个人能用扁担抬着过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换黄金的两个人在路上就把黄金换成了土块。

于是李勉把两个送黄金的人抓来审问,两个人在证据面前承认了自己换黄金的过程,县令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袁滋也因为这件事情得到了李勉的赏识,从而慢慢的走向了宰相之位。

历史上也有人质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李勉并没有在凤翔做过太守,而袁滋是张伯仪、何士干举荐的,并不是李勉的幕僚,再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六百斤的黄金到达县衙,县令应该能够看得出端倪的,重量上的差距太大,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人在事情中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其中的重要细节,而关注一瓮黄金这件事情上,没有察觉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新唐书袁滋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可见这件事情是有发生过的,只是是不是如《折狱龟鉴》中的记载就不得而知了,袁滋的做法也符合破案的要求,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参考资料:《新唐书》、《折狱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