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476】判断折射见识,思辨孕育创意:高考作文备考

 分享芬香 2020-04-28

判断折射见识,思辨孕育创意

——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写作即表达,表达即生命。在我看来,写作能力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最能显示一个人情感的韧性与思想的力度。无论是传统的命题作文,还是近几年盛行的思辨性写作,都是如此。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表达也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但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中,我们的才思枯竭了,我们的思虑雷同了,我们的创意消弭了。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


写作要有创新,作文要有创意,瞬间的灵感并不可靠,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健全的思维方式才是基本的保证。尤其是近几年的思辨性写作,更看重对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的考察,对考生的判断力与思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抓人眼球的好作文,在这三个维度上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基于这个理解,在2020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妨以判断力与思辨力的训练为主线,以创意写作为追求的境界,合理安排日常积累与进阶训练。笔者将这些训练归纳为五个关键词,从五个方面阐释一下判断力与思辨力在写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键词一:思想素养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主要表现在对具体事务的辨别与判断上。判断折射识见。


高考写作主要是人文性写作,多围绕人生、文化、教育等话题,或者针对社会性现象或事件展开,思想素养至关重要。在写作中,思想素养主要体现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判断。


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以物理学的“回声”现象设题,大意是一个孩童不知“回声”为何物,便对着大山呼喊,结果友好的呼喊得到了友好的“回声”,咒骂换来的当然也是咒骂。孩子觉得很委屈,母亲便给了孩子一个“忠告”:世间事情大多如此。这是一个隐喻性命题,要求考生将自然界的“回声”引伸到社会生活中来,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绝大多数考生看到了自然界的“回声”与社会中的“回声”的同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有失必有得、有付出就有回报等观点。这样的观点不难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印证。但显然,这样的理解或失之于肤浅,或失之于片面。自然界的“回声”与人世间的“回声”虽有类似之处,但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山的“回声”取决于声源,你给它怎样的呼喊,它就给你怎样的“回声”;但人不是“山”,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选择。面对别人的呼喊,要不要给“回声”,给出怎样的“回声”,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对我好,我也可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未必一定要以牙还牙睚眦必报,人类还讲究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你对人家好,人家未必领情,甚至还有恩将仇报的,这就是人的复杂性。同样,付出也未必就有回报,一份耕耘也未必就有一份收获,这就是社会的复杂性。材料中母亲告诉孩子说“世间事情大多如此”,是“大多如此”,而非“全都如此”,也暗含了这个信息。这样的理解,需要我们具有思想的敏锐性与深刻性。


再如,“不可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大家都知其不妥。不妥在哪里呢?其实,人生与赛跑固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赛跑讲个输赢,人生贵在自处;赛跑的胜负标准单一,人生的价值标准人各有异。退一步讲,即便将人生比作赛跑,人生也更像长跑而非短跑,起跑线上掉了队,未见得就一败涂地。更何况,人生的起跑线在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网上风行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用了十八年才得到一个与你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机会》,想一想,这位“用了十八年”才喝上咖啡的作者,又该如何看待这输不起的“起跑线”呢?2012年福建高考卷就是围绕“赛跑与人生”命意的:


运动中的赛跑与人生中的赛跑: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写这个作文,需要考生穿透“赛跑”的迷雾,抵达“人生”的本质,这取决于考生的思想素养。如何审题立意?本质上不是个方法问题,更谈不上诀窍,归根到底是个思想素养问题。思想,其实就是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与方式,它牵涉到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非一朝一夕可得。高考写作,既是对考生十多年学习生活的考察,更是对18年人生成长的检阅。


当然,有思想不等于逢正必反,不等于惊听回视。王元化说他“最怕读两种文章,一种是‘惊听回视的翻案文章’,一种是‘意在求胜的商榷文章’”。鲁迅先生也说,与其做深不可测的烂泥塘,还不如做一条清浅的小溪。写作,贵在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思考。


良好的思想素养,离不开辩证的思考与严谨的分析。换句话说,判断离不开思辨。

 
关键词二:文化资源

思辨性写作,有别于一般的实用性写作或主要基于个人体验的文学创作。要让读者理解并认可你的观点,需要两个要件,一是材料要客观真实,二是对材料的解释要符合逻辑,符合公共认知。

世界纷繁复杂,再离谱的说法也可能找到相应的例证。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要经受不同角度的质疑,接受不同观点的考辨。民谚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真正有理呢?一要看证据是否真实,二要看对证据的解释是否合理。这就需要具有强大的思辨力。俗话说,世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写作材料也是这样,用的好,四两拨千斤,再俗套的材料也成了宝贵的资源。

2003年上海卷要求以“杂”为话题写作,一考生以梁山好汉论“杂”来行文。文章这样写到:

头一个来论的是那风流后生浪子燕青。“各位哥哥,我说这“杂”好,各种本事都会一点,都学一些,才能从容应付各种场面,和各路人马打得来交道,小可虽不才,但各种门道,各路生活都略知一二,琴棋书画也都粗通皮毛,往来客商、三教九流也交得不少朋友,闲来唱一曲小调,手痒扑一回摔跤为博取各位哥哥一笑。若非这种种本事,恐无法在这山头之上坐得一把交椅。

以燕青的才艺来阐释“杂”的价值,可算妙悟。后面作者又以金枪手徐宁、没羽剪张清的“专”来映衬燕青的“杂”,更显出健全的思维和辩证的眼光。看得出考生对《水浒》烂熟于胸,人物的绰号、武艺、兵器甚至口吻,都模拟得栩栩如生。如此论“杂”,能很快与阅卷者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人叹服。

高考作文想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难度很高。考生众多高手云集,大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同,生活经历与成长过程大致相似,教育环境与内容总体一样。想在观点上与众不同,难。但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空间却很大。每个人的文化兴趣、文化视野和文化积累是不一样的,在写作中完全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笔者喜读鲁迅,在日常教学、写作和说话中,脱口而出的往往都是鲁迅及其作品,鲁迅就成了我的资源。我有个学生是个西洋音乐迷,对音乐家的生平、身世了如指掌,对音乐史上的典故津津乐道。我鼓励他有意识的运用这个资源,开始时难免生硬牵强,时间久了也能旁征博引变化自如了。

材料有了个性,文章就有了读点。但不能为了追求材料的新颖性,而牺牲了材料的真实性。写文章,俗套让人厌倦,写来写去都是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读来当然索然寡味。但是有人为了“眼球效应”,刻意求新求奇求怪,这就误入歧途了。眼下“作文锦囊”“素材大全”“写作宝典”等读物颇为畅销,这些读物应景而生,往往粗制滥造,收集的材料干瘪苍白,既没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缺乏更多更深的背景介绍,甚至不乏虚假、道听途说张冠李戴的内容。为了省事,为了投机取巧,有些考生很迷恋这些读物,考前恶补一番,记住几个人名几个事件便披挂上阵。

创意不等于猎奇,创新不等于愤世嫉俗。 

 
关键词三:思维品质

写作是将内在的情感与思维用文字呈现的过程,作文的好坏与作者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以议论文写作为例。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不仅观点要“在理”,而且议论还要“入理”,更要“合理”。没有理性和逻辑的议论文,必然是一潭泥淖。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严密和严谨的思维习惯。现在流行一种“散文化的议论文”,有人对此很不认同。我倒觉得,只要文章的内在逻辑和思路是清晰和合理的,“散文化的议论文”也应有其存身之所,不必苛责。换个角度看,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灯下漫笔》不也是美文妙品吗?

从议论文写作看,思维品质的第一要素便是“质疑”。有人对质疑存有疑虑,似乎“质疑”就是疑神疑鬼,就是自说自话。其实,质疑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盲从盲信。写作文,立论之前先要质疑,只有经过质疑的论点才值得你去为它证明。比如“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题目,看起来很美,但细想就有不当。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有个前提,那就是大局已定或者大方向无误。若大局未定,或者南辕北辙,你关注细节于事何补?

议论文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议论”,这就是解释、阐述论点的部分。很多议论文缺乏辨证与理性的深度,缺乏逻辑与雄辩的力量,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一类作文,我称之为“辩护式作文”,基本套路是“例子+结论”。

比如“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考生举出屈原、司马迁、柳永等受苦受难而终有所成的例子,便“综上所述”“由此证明”了“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的结论。其实,“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个复杂的命题,它揭示的是“苦难”与“财富”之间的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写作文,就要分析苦难与财富之间的这种关系,而非做直线式的因果推导。正如杂文家狄马所说,它就不能解释像泰戈尔、歌德这样一些命途顺遂的天才,并有可能推导出一套滑稽荒谬的结论。比如,由此推演,楚怀王就成了扶持文学事业的功臣,因为他流放了屈原;暴政也是好的,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正是在遭遇了暴政之后才写出鸿篇巨制。事实上,苦难、灾荒、不幸并不必然导致伟人的出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扼杀、摧残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创造力。苦难要转化为生命的财富,需要经验苦难的人有足够的意志和智慧。显然,这样的分析只有在符合逻辑的阐释过程中,才能展开;或者说,只有按照逻辑清晰地展开,文章才能具有分析的理性力量。“辩护式”的议论文,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做简单的因果推论,正是思想怠惰的结果。

思维品质必然表现在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结构上。结构是文章学概念,思路是写作学的概念,思路的外显就是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反映了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路径。文章的正反结构,就是“两极思维”的外显;并列结构,反映的是横向多元的思维;递进结构,反映的则是纵向推进的思维。

清晰的思路可以引导阅卷者,当阅卷者的阅读期待与文章一致,他就产生了阅读快感;当他的阅读期待与文章产生了矛盾,他就会因受挫感而陷入沉思。若你的思路符合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阅卷者在沉思之后就能与你达成新的共鸣。相反,若他发现受挫感来自于你表达或思路上的瑕疵,那么,你的文章得到的将是贬评。
 
关键词四:表达能力

语言与思想、思维有着复杂的关系。有思想的人、思维严密的人,未必能写出好文章。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部分,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在高考中,好的语言总是天然地具有耀眼的魅力,无怪乎那些思想平平而语言出众的作文也可能得到好评。

人们对高考写作的审美趣味,很难与日常的阅读趣味等量齐观。平心而论,《背影》(朱自清)、《胡同文化》(汪曾祺)、《老王》(杨绛)这样的文章,若在高考中未必能够胜出。当然,这样的文章也不可能是考场上的急就章,18岁的孩子似乎也写不出。即便写出来,阅卷者也未必有心思去品味。我的意思是,高考作文在表达上还是要“作”的。这个“作”,就是要炫耀,要装饰,要“刻意”突出表达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用在高考写作中或更合适。比如开头,开门见山固然好,但“曲径通幽”或更引人入胜;平实的语言无可厚非,文采斐然的表达或更让人心动。作家贾平凹用“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来评价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报告》贵就贵在朴素而实在;而高考写作,则需要借助渲染、反复、呼应、波折、擒纵、隐喻、典故、引用等手段来强化和突出自己的表达。

表达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每年都会有些个性化的写作叫人叹为观止,诸如文言文、故事、对话体、新闻体,等等。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切不可陷入一味地求新求异。要知道,任何表达上的创新,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多种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底蕴,才是正道。一句话,要守正出新。

关键词五:盘活资源

高考写作是建立在日常写作训练与实践基础上的,要善于将日常写作的成果转化为考场上的战斗力。从历年试题看,写作多围绕人生、文化、教育和社会问题展开,只不过每年的命题方式不同而已,或漫画,或材料,或命题,或话题,乍一看生疏,细究则发现命题立意并没超出日常训练的范围。比如2009年的上海卷作文,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高。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这个题目至少隐含下列三个话题:①创新。郑板桥首创的“板桥体”非古非今,非楷非隶,他不囿于传统,不囿于时俗,不囿于既定的规范,这才有了书法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②独特性。材料说“板桥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板桥体”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与不可复制,由此可以引申到艺术的价值、人的价值等话题。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材料说“板桥体”每个字都是歪歪斜斜,而总体看却是错落有致。这说明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要素,还取决于要素组合的方式。显然,这三个话题考生不会陌生,一定是在备考中反复接触过的,这样,日常积累便转化成了考场上的资源。

当然,“转化”不是“套题”。在“转化”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具体命题进行“优化”。高考作文命题凝结了命题组的智慧与心血,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它一定给考生的临场发挥和个性表达提供了可能的空间。所谓“优化”,就是要写出该命题的最核心、最本质、最细微、最深切的内容。

考前“盘活资源”很重要。“盘活”借用了孙绍振先生的说法。所谓“盘活”,就是要清点自己的积累,清点自己的“装备”,让十几年的积累能够彼此关联,融会贯通。比如,前述“细节决定成败”,你可否将它与《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关联起来辨析一番?你读过《爱莲说》,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否将其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联考虑?你在赞美古代“隐逸风骨”时,可否将它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甚至与现代公民精神联系起来思考?这样的关联,能够整合我们的判断与思想,让我们在比较、鉴别和扬弃中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判断与观点。

思想观念需要盘活,文化资源也需要“盘活”。我反对考生临时抱佛脚地记诵些名人轶事名人名言,除了其粗制滥造,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临时入侵的“异物”,你无法将其盘活,化为己有。除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别无它用。其实,十几年的文化积累,这些资源足够用来写一篇文章了。关键在于,你必须“盘活”它。比如一个鲁迅,围绕他的身世、成长、经历、追求、创作、风骨、评价等,有多少可资借鉴的内容?若用心,一定可在心里立起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来。遗憾的是,有些考生宁可花时间来记诵一些所谓时鲜的“宝典”,也不去“盘活”这些熟知的宝贵资源。

所谓盘活资源,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自觉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之上。多数人只是在“积累”材料,并未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质疑、思辨与整合,使用的时候也是强拉硬扯,生硬零碎。真正的盘活,需要不断思辨,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活动始终保持审视与反思的态度,在思考中积累,在辨析中进步。

——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