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折射见识,思辨孕育创意——高考作文备考建议写作即表达,表达即生命。在我看来,写作能力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最能显示一个人情感的韧性与思想的力度。无论是传统的命题作文,还是近几年盛行的思辨性写作,都是如此。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表达也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但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中,我们的才思枯竭了,我们的思虑雷同了,我们的创意消弭了。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写作要有创新,作文要有创意,瞬间的灵感并不可靠,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健全的思维方式才是基本的保证。尤其是近几年的思辨性写作,更看重对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的考察,对考生的判断力与思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抓人眼球的好作文,在这三个维度上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基于这个理解,在2020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妨以判断力与思辨力的训练为主线,以创意写作为追求的境界,合理安排日常积累与进阶训练。笔者将这些训练归纳为五个关键词,从五个方面阐释一下判断力与思辨力在写作中的价值与意义。关键词一:思想素养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主要表现在对具体事务的辨别与判断上。判断折射识见。高考写作主要是人文性写作,多围绕人生、文化、教育等话题,或者针对社会性现象或事件展开,思想素养至关重要。在写作中,思想素养主要体现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判断。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以物理学的“回声”现象设题,大意是一个孩童不知“回声”为何物,便对着大山呼喊,结果友好的呼喊得到了友好的“回声”,咒骂换来的当然也是咒骂。孩子觉得很委屈,母亲便给了孩子一个“忠告”:世间事情大多如此。这是一个隐喻性命题,要求考生将自然界的“回声”引伸到社会生活中来,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绝大多数考生看到了自然界的“回声”与社会中的“回声”的同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有失必有得、有付出就有回报等观点。这样的观点不难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印证。但显然,这样的理解或失之于肤浅,或失之于片面。自然界的“回声”与人世间的“回声”虽有类似之处,但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山的“回声”取决于声源,你给它怎样的呼喊,它就给你怎样的“回声”;但人不是“山”,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选择。面对别人的呼喊,要不要给“回声”,给出怎样的“回声”,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对我好,我也可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未必一定要以牙还牙睚眦必报,人类还讲究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你对人家好,人家未必领情,甚至还有恩将仇报的,这就是人的复杂性。同样,付出也未必就有回报,一份耕耘也未必就有一份收获,这就是社会的复杂性。材料中母亲告诉孩子说“世间事情大多如此”,是“大多如此”,而非“全都如此”,也暗含了这个信息。这样的理解,需要我们具有思想的敏锐性与深刻性。再如,“不可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大家都知其不妥。不妥在哪里呢?其实,人生与赛跑固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赛跑讲个输赢,人生贵在自处;赛跑的胜负标准单一,人生的价值标准人各有异。退一步讲,即便将人生比作赛跑,人生也更像长跑而非短跑,起跑线上掉了队,未见得就一败涂地。更何况,人生的起跑线在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网上风行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用了十八年才得到一个与你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机会》,想一想,这位“用了十八年”才喝上咖啡的作者,又该如何看待这输不起的“起跑线”呢?2012年福建高考卷就是围绕“赛跑与人生”命意的:运动中的赛跑与人生中的赛跑: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写这个作文,需要考生穿透“赛跑”的迷雾,抵达“人生”的本质,这取决于考生的思想素养。如何审题立意?本质上不是个方法问题,更谈不上诀窍,归根到底是个思想素养问题。思想,其实就是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与方式,它牵涉到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非一朝一夕可得。高考写作,既是对考生十多年学习生活的考察,更是对18年人生成长的检阅。当然,有思想不等于逢正必反,不等于惊听回视。王元化说他“最怕读两种文章,一种是‘惊听回视的翻案文章’,一种是‘意在求胜的商榷文章’”。鲁迅先生也说,与其做深不可测的烂泥塘,还不如做一条清浅的小溪。写作,贵在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思考。良好的思想素养,离不开辩证的思考与严谨的分析。换句话说,判断离不开思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