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深了,分享点吃的吧

 昵称535749 2020-04-28

我玩亚索贼6

哈撒给!昨天 22:55

来源:公众号“独立鱼电影”。原题:一年一度的顶级「欲」片,没有哪个中国人能扛得住

它是减肥党路上的拦路虎。

每一次,都能把刚刚吃饱的人生生馋饿。

不给节食一点余地。

在这里,就没有胖不起来的肚子——

《风味人间 第二季》

500

没的说,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昨夜刚上线,直接豆瓣 9.4 分

500

来,先一波动图走起~~

(答应我,看之前把外卖 APP 卸载掉。。。)

马卡龙和珍珠雪崩蛋糕。

500

蜂蜜烟熏牛胸肉。

500

石炉焗金猪。

500

宫保虾球。

500

糖醋黄鱼。

500

烤乳鸭蘸白糖。

500

本季延续以往的「国际范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带领观众「馋」遍全球美食。

总共有八个主题:

《甜蜜缥缈录》

《螃蟹横行记》

《酱料四海谈》

《杂碎逆袭史》

《鸡肉风情说》

《颗粒苍穹传》

《根茎春秋志》

《香肠万象集》

其中,我本人最感兴趣的是「螃蟹」和「杂碎」两集。

首先是因为螃蟹那集的预告片实在太诱人了

500

另外真的很想看看陈晓卿(超级肥肠爱好者),以何种角度呈现杂碎食物的极致美味。

500

不过目前还只放出一集,就慢慢等吧。

第一集,将镜头对准「甜」

打头阵的,是尼泊尔的崖蜜

500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人迹罕至的悬崖缝隙里,生长着一群巨蜂。

这种蜜蜂,能飞到最高海拔 3500 米的地区,采集珍稀的植物花蜜。

因而酿制的蜜,成为世界上最顶级品类之一。

500

猎蜜的过程艰险重重。

当地猎蜂人所带的工具,不过是藤条编织的绳子,木梯和削尖的竹竿。

几乎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登到 200 米的高空。

身上连纱布护罩都没有。

用烟火熏蜂巢时,脸上胳膊上腿肚子上,都会爬满蜜蜂。

500

猎蜜人用竹竿插入崖壁缝隙,顺杆靠近蜂巢。

500

一手握住藤梯,一手握住刀收割,另一只脚还需要稳住刀具的长杆,全身就剩下几个脚趾头作为支撑点。

500

太惊心动魄了!

这么危险的工作,每年都有人因此丧命。

但他们还是得去做。

不是为了一口好吃的,而是这将是他们全年最大的收入来源

猎蜜人们将新鲜的蜂巢大口塞进嘴里。

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他们一整年的安全感

500

甜食会快速补充糖分,让人脑分泌大量多巴胺。

但高糖食物,在当今并非是健康选择。

尤其是把糖,碳水,油脂三者结合在一起,简直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培养基。

但是,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糖都是很稀缺的。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很喜欢吃过甜过油的糕点。

就是因为在他们幼年和年轻时期,吃一口「甜」从来都非常难得。

四川人结婚时办坝坝宴,有一道压轴菜「甜烧白」,就把这种对「甜」的热爱阐述到极致。

首先,取最肥厚的猪五花,放入卤水中煮至 8 分熟。

去除瘦肉,留下「九分肥一分瘦」。

500
500

然后,像操作肉夹馍似的。

把肥肉块从中间片开,猪皮连着,取一块紧实的红砂糖夹入其中。

500

看到这一步已经让我浑身一紧。

没想到还有更狠的。

红砂糖熬油,混入糯米煮熟,成品色泽红润(油光闪闪)。

500

肥肉片上淋一勺砂糖油,再放入糯米。

500

一碗叠一碗,蒸熟。

500

更绝的是,起锅后,厨师又抓了一大把白糖撒在上面。

500

我当时立马给跪了...

高糖高油脂高精制碳水,这一碗囊括了宇宙间最摄人心魄的力量!

但老人小孩都吃的非常开心。

500

如果细细追究,各国传统糕点,都是对「糖,油,碳水」的极度礼拜。

果仁密饼,土耳其甜点皇冠上的明珠。

当地称为「巴克拉瓦」(Baklava)。

500

墨绿色,非常好看。

制作流程却极其繁复。

光是学着擀面皮,都能学七年。

为啥呢?

因为它对面皮的要求是,十几层的面皮叠在一起,最终擀成薄如蝉翼,像轻纱一般柔软飘逸。

500

馅料简单粗暴:

满满的开心果碎,拌入奶油

500

然后用面皮包裹,塑成各种形状,放入烤箱里,起酥皮。

500

最重要的环节,是熬糖浆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滴入柠檬汁,用勺子循序搅拌。

500

达到特定的粘稠度后,泼洒在刚出炉的酥饼上。

一瞬间,酥皮遇到高温的糖浆,剧烈地舞蹈,全身心浸入甜蜜中。

500

这是卡路里在颤抖!!

500

糕点固然诱人,但也不能多吃哦。

分集导演郭安采访中说,如果整集拍甜味食物,很容易让人产生「腻,齁」的感觉。

因此把重点放在捕捉那些「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甜味上。

500

这集的名称《甜蜜飘渺录》的「缥缈」二字,就是这么来的。

扬州的「翡翠烧麦」就是一例。

绿色蔬菜剁碎,把多余的水分挤掉,撒入白糖。

500
500

这就有了一层「甜」的底味。

拌入猪油和盐。

包馅的时候,放入咸肉沫。

500

这样出来的烧麦,鲜中带甜,咸不压甜,可口宜人。

500

不仅糖,氨基酸也能够为人类带来甜的体验。

马来西亚的巴瑶族,是地球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

几乎终身不会踏上陆地。

500

他们的食物大多来自海洋。

那么如何获取甜食呢?

白棘三列海胆。

海胆黄富含游离氨基酸,滋味甘甜。

500

巴瑶族人划着简陋的小木船在海面上航行。

水性最好的小伙,只需带着护目镜,就能一口气憋着,直直潜入海底。

500

海水蔚蓝剔透。

上面的人也能够坐在船上,观测水下的人游到了哪里。

一旦发现了大批海胆,便呼朋唤友都来捡取。

500

这样的生活,令水泥森林的我好不羡慕啊。

500

或许,你也察觉到了《舌尖》到《风味》的转变——

从单纯聊食物,过渡到制作食物的人的故事,最后扩展到国际视野下的人类饮食文化。

格局越来越大。

这带来的结果,或许是:

不那么好哭了。

我至今仍记得《舌尖 1》的观影感受。

每次看到末尾出现的劳动者的笑脸,心里会升腾起一种巨大的感动,鼻尖一酸。

那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泪水与口水齐飞」。

《风味》的总体情绪,要更平和一些。

比如讲到香港一对父女的故事。

单亲爸爸抚养女儿,每日在 300 度的炉子周围工作,盼着她考个好成绩。

500

如果放在《舌尖 1》,肯定是个催泪弹。

但《风味》就平平淡淡的拍摄,没有肝肠寸断,只有略略的温暖。

500

这样,也蛮好。

片中新加入了一些著名作家所写的美食段落。

Y·A·冈察洛夫【俄罗斯】: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500

汪曾祺:

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块过去了

500

F·O·帕慕克【土耳其】: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

是生机、利益和账单

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500

少了个人叙事的煽情,多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视角。

这是《风味》在进化的地方。

不过这一季最令我动容的,不是正片,反而是陈晓卿的采访

拍摄活动是在一年前进行的。

那时还没有疫情。

陈晓卿在审片时,听到外面小区里「请出示出入证」的声音,再看看片中的人,大家都还在拥抱,握手,亲吻,推杯换盏。

不由得感叹这种日常之美——

或许只有经历了不寻常之后,

我们才知道生活里,

那些触手可及日常的弥足珍贵。

是啊,失去之后才知道。

那些曾经平平无奇的日常,或许都是奇迹呢。

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