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经典:从清代《徐州十三韵》了解徐州方言史

 天承办公室 2020-04-28
-----
-----



“民间流布十三韵 增补传抄三百年”

清代徐州方言韵书《十三韵》

是“第一部徐州韵书”,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燕宪俊

用时十多年对《徐州十三韵》

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

 今天经典重温

燕宪俊带你走进

《清代徐州方言韵书<十三韵>》。

主讲人简介


燕宪俊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韩国全北科学大学工作交流访问学者

主讲《语文》《汉语概论》《文学欣赏与写作》《大学写作》等课程


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地厅级课题项目11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高校、市社科课题3项;参与江苏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项目3项,在“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古代方言文献丛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中,承担“《徐州十三韵》的整理与研究”等任务。在《语文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1篇。荣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贰等奖1项。课余有散文、诗词、对联等作品创作,在徐州市楹联征评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在“我与云龙书院”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重温

经典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观看讲座回放,

重温听课的感觉


看点

01


什么是《十三韵》?



根据书中避讳字、《字海直音序》等因素,我推断《十三韵》最初成书时间应该在1615年至1700年之间。


——燕宪俊副教授


 徐州《十三韵》是一部反映清代徐州方言的重要的地方韵书。

《十三韵》的编辑体例

与《中原音韵》《五方元音》相似,

其框架为以韵统调,

即“韵统四声”:

以十三个韵部为经,

以阴、上、去、阳四声为纬;

依上述四声及排序,

每声择一代表字在前统领,

下率若干小韵,

各小韵之间用空心圆圈“○”隔开。

“每空是一音”,

小韵下排列同音字,字下释义。

    《十三韵》的祖本《字海直音》最早编订成初稿本应该就在这一时期或再早些时候,其成书时间应该不晚于康熙时期的公元1700年。 

     周氏序言中称《字海直音》是为补救明代梅膺祚所编《字汇》之不便,其最早成书年代应该在《字汇》(1615年)之后。 

     据此推断:《十三韵》最初成书时间应该在1615至1700年之间。

    清至民国年间,《十三韵》曾被多次修订重印,这从民国南菜园本所涉及的几位清帝名号的避讳字能够找到一些证据。

如康熙名号玄烨,

书中“玄”字释为“圣讳,缺末点也”。

“元”字释作“以代玄字”;

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名号皆避讳。

书中凡有讳字者,

即说明当朝可能对本书进行了编订翻刻,

称嘉庆、道光朝的“今讳”,

说明这两个时期《十三韵》都再版重印;

往下,光绪名号释作“圣讳”,

也可说明当时有过重印。

往前推,称康熙、雍正的“圣讳”,

只是为贤者讳。

除了乾隆戊戌年的最早刻板,

嘉庆、道光、光绪时期,

《十三韵》皆有可能再版重印,

清代刊印或不少于四次。

《嘉庆十三韵》抄本就可佐证

《十三韵》在嘉庆时曾有过重刊。


看点

02


《十三韵》的作者是谁?


     张喆生先生(1986)认为:“通过不同版本和不同抄本的比较,可以说,是由一人最早成书,尔后又经过多人增补。”  


    彭城白云轩主人周兆文序编,既然是“序编”,除了作序,周兆文对《字海直音》一定做了大量编订工作,增补收字,加以厘订,“今付梨枣”,《十三韵》才得以流传后世,周氏功不可没。  


    曹文烜抄本比其它版本收字多。曹文烜有可能对《十三韵》作了增订。


看点

03


十三韵》研究现状梳理


《徐州十三韵》的研究,王守之、李方桂、张喆生、刘淑学、苏晓青、吕永卫、卢润生、燕宪俊、李世明均有成果,以张绍堂先生最为用心用力。

1

    罗常培先生在为《北平音系十三辙》(1937)一书所作的代序言《中州韵和十三辙》中把两大系韵书的演化情形列成了表,北系韵书的演化情形为:

   《中原音韵》(周德清,1324)—《韵略易通》(兰茂,1442)—《韵略汇通》(毕拱辰,1642)—《山东十五音》—《五方元音》(樊腾凤,1654)—《等音》(马自援,1681年前)—《声位》(林本裕,1708年前后)—《徐州十三韵》—《滕县十三韵》—《滇戏十三韵》—《平戏十三韵》。

2

    魏建功先生在《北平音系十三辙·卷首》的《说辙儿》(1933)一文中称:“究竟十三道辙是否有目无书?在北平的确没有书。求之于方音中,有些地方是有这种书的。江苏铜山(旧徐州府)一带有一种《十三韵》,书面上题名是‘考字奇本’……徐州的语音也还是国语区域的系统,所流传的这种通俗韵书与十三道辙简直是相同的。”

3

   郭影秋与《十三韵》

  (1)小时候抄写过一部《十三韵》

  (2)曾想整理《十三韵 》

    “我在1977年7月12日致张文联的信提到,想整理的十三辙,体例大体如下:

    一、题名《十三韵》。

    二、韵,共十三个,按汉语拼音方案十三个韵母为序。

    三、声,共二十一个,以拼音方案的声母为序。

    四、字,以新华小字典所列的顺序为准,每字后加一字或二字的注。

    五、四声以拼音方案的ˉ 、ˊ 、 ˇ 、ˋ四声,但在每一阴平、阳平的同音字下的入声,另加一个·的符号,表明是入声。

    六、有些旧四声两音或三音的字,如奢、赊、蛇、车……新华小字典已不列入A(丫)韵了,仍拟按旧韵列入A(丫)韵,免得读者读旧体诗时找不着韵脚。    七、新华小字典共收8500字,《十三韵》可能略少一些,但常用的字必须列入。 

    我现在只完成了第一韵,发烧以来已不能执笔了,能否写成,还要看今后的病情而定。”  

4

    张绍堂《徐州十三韵校辑》 

    张绍堂先生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十三韵》重新编排整理,把韵书中阴上去阳四声排列顺序改为阴阳上去,把每一韵部的声母按照现今拼音方案的排列次序重新排列,方便今人检阅,于1990年5月整理成《十三韵校辑》书稿,未能刊印。后请人重新抄写,于2014年12月自费内部印刷出了100册。

5

    张喆生 (1925—2010年):《徐州方言调查》

    张喆生先生在《徐州方言调查》中说:“《方言》一书中,好多地方记载了徐州方言的现象。”“扬雄以后,直到《徐州十三韵》的问世,在这极漫长的时间里,还没有一本专讲徐州方言的书。古书的注解,徐州历代文人的诗文集、晚清以来的徐州地区方志,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方言现象,但对徐州方言的整个体系却很少理会。”“徐州方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而《十三韵》则是研究徐州话的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 “是第一部徐州韵书”。

6

    苏晓青、吕永卫先生(1996)《徐州方言词典》

   援引了《十三韵》中的例证。

7

    卢润生先生发表文章《<徐州十三韵> (石印本)述略》(1997)

   介绍了该韵书的版本概况、编写体例、主要价值,认为它“比较完整系统地保留了200年前徐州话的语音系统”,“推定其成书当不晚于清道光年间”。这篇简介性的“述略”,全文2个版面,是一篇专门讨论《徐州十三韵》的论文。 

8

    赵明奇教授主编《徐州古方志丛书》(2014年8月出版)本丛书收录本为百岁老人张绍堂先生收藏本。

    《徐州古方志丛书》是一部徐州地方志的百科全书,将现存36种古代徐州地方志汇集一函,考据31种已经失传的志书。丛书全十册、8900页、1080万字,由国家级古籍出版单位中华书局出版。

9

   燕宪俊对《十三韵》的研究。

   (1)2006年完成硕士论文《徐州十三韵音系研究》,全文45000字,对《十三韵》音系构拟,讨论音系的特点,对《十三韵》音系和现代徐州方言音系对比研究。

    (2)围绕十三韵研究,发表《论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徐州十三韵>中的读音分合》(2007)、《徐州十三韵版本考辨》(2014)等8篇论文,其中《论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徐州十三韵》中的读音分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 全文转载。

   (3)主持完成徐州市社科项目《徐州十三韵版本与校勘研究》,江苏省高校社科项目《徐州十三韵音系与徐州方音的比较研究》等3项社科项目,其中省高校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材料达8万字。  

   (4)“十三韵版本研究” 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看点

04


《十三韵》所辑录的徐州方言词


    徐州《十三韵》反映了三百年前徐州方言的时音,书中辑录了大量的徐州方言词。

在《十三韵》中,

古开口呼中,知庄章三组声母二分;

古合口呼中,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

中古知庄章三组字

依照摄、开合口、等的

不同读为两组声母:

    今读开口呼的字中,

古知组二等、庄组二三等、止摄章组字,

声母读为一类,

与古精组字读音相同;

    其它情况下的知庄章三组字,

即今读开口呼的字中,

古知组三等、止摄之外的章组字

和所有今读合口呼的知庄章三组字,

声母读为另一类,

与古精组字读音不同。


看点

04


《十三韵》的影响及价值


《十三韵》被纳入徐州古方志丛书、江苏文库、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中国现存古籍约18万种,

    江苏现存古籍约2.7万部,

   徐州约存古籍1000部。

 (据薛以伟教授研究数据)  

 《十三韵》是研究徐州方言史

最直接可靠的资料,

该韵书在北方话语音发展史

研究上的重要学术价值。

对于《徐州十三韵》的价值, 张喆生先生(1986)有着很高地评价:“这本韵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清代中叶的徐州方言,较为广泛地收辑了徐州方言词汇中的单词,展示了徐州语音结构,考证和搜集了一些‘本字’和‘地方字’,是第一部徐州韵书。”

“是研究徐州话的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某种程度上来说,

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就像一面镜子,

从里面可以看到

我们民族的

民俗文化、历史变迁、社会发展。

 普通话作为

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

普及固然重要,

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

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在2000年前,

乡音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两千年前的问题是

如何克服乡音的障碍,

两千年后的今天,

问题则成了

如何挽留乡音的消逝。

   目前中国有超过130种语言,

但是有大概68种语言

使用人口不足1万。

不管世界范围还是中国,

有将近半数的语言趋于濒危。

   往往有这种情况,

在描述一件事时,

用方言词汇与说法,

既准确又形象,

给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之感。

而若不用特定方言,

其描述效果则大为逊色,

风味尽失,

缺乏灵动与表现力。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

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方言词汇中浓浓的“味道”。

文/ 魏欣 图/张长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