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 | 巧用克氏针,让'普通'的手术'不普通'!

 西安国康马YH 2020-04-28

虽然目前创伤骨科的内植物已是接骨板系统和髓内钉系统的天下,但是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骨折而言,简单、实用的克氏针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对创伤骨科医生来说更为重要,几乎每一台手术都需要用到克氏针。

从1909年德国学者Martin Kirschner首次将克氏针应用于临床开始,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骨科临床上,克氏针的用途大致可归为两类:做为内固定使用和做为工具使用。

作为骨科最常用的内固定材料之一,克氏针利用Joystick技术、拉勾原理、杠杆原理等理念对一部分不稳定骨折、难复骨折进行克氏针辅助下的闭合复位,可以弱化手术难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初的克氏针的头部是Diamond型,后有人改成Trocar型,各有各的利弊,关键在于如何巧妙的使用,把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克氏针有带螺纹的、有带限位器的、有带刻度的、有单头双头的,也有不同材质的……

工作中,骨科医生几乎每天都会与其见面,可以说很是熟悉了,但再熟悉的关系也会有陌生的时候。今天我们重点来理理克氏针那些不一样的、巧妙的用法,看看它是如何让看似“普通”的手术变得“不普通”的,看完下面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得到提升(总结来源于多位骨科大咖的成功临床经验):

  • 克氏针导向作用

    将克氏针紧贴于骨表面插入,可以为后续的钻孔、置入螺钉提供导向作用,提高成功率(常用于骨盆、股骨颈、股骨髁等位置)。

  • 克氏针阻挡复位

    当髓内钉偏于一侧时,会引起肢体力线的不正常,采用克氏针阻挡钉技术可以使髓内钉居中,从而复位骨折端。

  • 克氏针过线技术

    穿针引线是骨科手术的基本功,运用钢丝或缝合线作捆绑固定时,使用与针头相连的小输液器管,套在2.0克氏针上,里面可以夹入一根引导线,进行引导穿过骨骼。

  • 克氏针牵引技术

    对于踝关节内翻患者,采用克氏针单侧牵引,可以纠正内翻。

  • 克氏针撬拨技术

    主要是U型克氏针,此撬拨技术是利用杠杆原理,对侧方移位的骨折端进行撬拨,前提是骨折端得充分牵开,没有骨性阻挡。

  • 克氏针的支撑作用

    遇到内踝骨折短缩通常需要抗滑或支撑固定,利用U型针可以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 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

    对于近节指基底粉碎压缩性骨折,利用U型克氏针的悬吊固定作用,可以比较好的维持骨折的高度。

  • 克氏针的阻挡作用

    石墨法:对于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型的锤状指,利用克氏针的阻挡作用,可以将末节基底背侧的骨折块复位并卡压固定。

    改良版石墨法:改良的石墨法,利用的是克氏针的弹性原理巧妙地将远位指间关节背伸,这样操作更利于骨折的愈合。

  • 克氏针钩固定技术

    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采用两枚克氏针钩进行固定,再于胫骨结节处用门形钉压住克氏针尾,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固定作用。

  • 克氏针钢丝缝合技术

    操作方法:先将克氏针插入双侧皮缘的真皮层内,然后用钢丝经克氏针缝合,这样操作可以分散皮缘的牵引拉力,使得创面愈合能力增强。

  • 克氏针皮肤牵张术

    此技术的操作方法是:将克氏针穿入双侧皮缘内,组成菱形,使用手套橡皮条进行弹性牵引,逐渐闭合创面。

  • 减张固定技术

    由于撕脱骨折在愈合时不能有太大的张力,否则可能会导致固定失败、骨折移位,而通过克氏针减张固定可以减小骨折端的牵位应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 克氏针内铰链技术

    对于外翻型后外侧旋转不稳的损伤,外侧副韧带尺侧束的损伤一期修复后仍然不稳的,可运用克氏针内铰链技术来增加稳定性。

  • 克氏针牵引防治足下垂

小腿的骨折外伤易发生足下垂,运用克氏针与手套皮的弹性牵引技术可以预防。
  • U型钉固定细小的骨折块

    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关节面骨折块,使用U型克氏针像钉书钉一样可以将两个骨折块抱在一起,不仅不易退出,还可以将突出的骨折块压迫后复位。

01

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该方法可将膝关节屈曲时骨折局部的张力转换为骨折块之间的压力,且价廉物美。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其它的内固定方式能完全替代它。

操作技巧:

将髌骨上下骨折块翻转,清除折端瘀血块和软组织,切勿将小骨折块与周围软组织完全分离,查看关节面损伤情况;用一根2.0克氏针在髌骨骨折块的中分(侧位上应该在髌骨的中前1/3处),由外向内横行穿过建立骨隧道,先留置于骨内;用一根2.0克氏针,先由髌骨上极向下平行于关节面钻入外侧克氏针,克氏针尖端到达骨折端即可,可以通过克氏针尖穿出骨折端的位置来判断和调整理想位置(正位上在中外1/3处,侧位上在髌骨的中后1/3处);然后再用2.0克氏针在髌骨中内1/3平行于外侧克氏针钻入至骨折端;取出横行钻入的克氏针,取长度适宜的钢丝由外向内穿过骨隧道,用大止血钳从经髌韧带后缘紧贴骨下极骨面穿过,将钢丝夹持导出,在髌骨外缘交叉,逐渐收拢拧紧复位骨折;行C臂透视,进一步确定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满意,弯曲尾端以防滑脱,并剪除多余部分,调整克氏针使上端针尾向后弯转,并将弯的部分锤入骨内,下端外露留5mm左右,多余部分剪去。最后缝合修复关节囊和股四头肌腱膜,常规冲洗关闭切口。

02

空心钉 克氏针治疗内踝骨折:来自美国纽约的Shur医生在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介绍的他们采用的空心螺钉加克氏针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的方法。

操作技巧:

通过标准的方法切开复位内踝骨折;然后使用2枚4.0mm空心带螺纹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横行骨折。然后使用克氏针固定矢状位骨折。从一枚螺钉的螺钉孔中置入克氏针到相应位置,然后将克氏针尾端折弯成60°,修剪长度后通过另外一枚螺钉的螺钉孔置入骨折部位。作者认为采用克氏连接两枚空心螺钉不仅固定了矢状位骨折,而且将空心螺钉构建成一个整体,横向骨折与矢状位的骨折都得到了稳定。因此是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03

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来自法国法兰西堡大学附属医院的LucianStratan医生在Techniquesin Hand & Upper Extremity Surgery杂志上介绍的他们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2枚经典的背侧撬拨克氏针,前后方2枚桡骨茎突克氏针穿透对应皮质。

操作技巧:

采用2.0mm直径克氏针,通过小切口置入相对骨干轴线倾斜大于45°小于60°置入,末端埋入皮下。手法复位骨折轴线后,按照传统的Kapandji技术置入两枚背侧克氏针进行撬拨复位,如果同时存在侧方移位则在外侧另外置入1枚克氏针进行复位。在桡骨茎突部位做1.5cm的小切口,前后方位置入两枚克氏针,后方的克氏针可以用于校正骨折移位。在置入克氏针时采用套筒保护软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克氏针的入点位于第一伸指肌腱间隙桡动脉附件。有时也在拇长展肌的远端,桡骨茎突的近端2-3mm处置入克氏针。如果骨折未完全复位,可通过向后退掌侧的克氏针来进行调整,直至触及对侧皮质,然后再用钻头打穿对侧。背侧横行结节克氏针的置入方法与此类似,其入针点位于第一和第二伸肌腱间隙中间,在拇短伸肌腱与桡侧伸腕肌腱之间没有什么需要保护的组织。当发现背侧撬拨克氏针无法很好的复位骨折时,最好是先置入背侧克氏针。在矢状位观察时,克氏针必须进入骨折近端,这样才能取得有效固定,因此克氏针的倾斜角度取决于进针点的位置和骨折的高度。在进行茎突穿针时可以互相平行,与骨干轴线倾斜20°。如果背侧撬拨克氏针可以完美的复位骨折,那么置入茎突克氏针时就不一定那么严格。在作者的实际操作中,只有75%的患者的2枚克氏针固定了双侧皮质,有15%的患者只有1枚克氏针固定了皮质,还有10%的患者只是进入了髓腔。

04

克氏针巧妙固定小骨折块:对部分特殊部位的小骨折块,固定对很多医生来说是个难题,Vincent D. Waldron等人介绍了克氏针固定小骨折块的技术,这个技术现在在临床中使用已经非常多了。

因为对小骨折块而言,一次性固定成功非常重要,多次重复进针固定可能会使得小骨折块进一步碎裂。如何实现一次性固定成功,该方法比较实用。其最基本的理念是,从主骨折块向小骨折块固定,确定合适的固定角度,并确定克氏针固定点后,将固定针穿出,再从小骨折块上反向打入,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主要骨折块上多试几次,以找到最合适的固定方式;同时对不能暴露的小骨折块,可以找到合适的进针点;而不用过分担忧小骨折块碎裂的问题。

05

关于克氏针的正确使用,相信大部分医生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不乏很多医生有自己的独到经验体会和有效的创新方法。但并非人人都能用好克氏针,临床上仍存在克氏针的滥用和误用。任何事物都应有规可循,手术操作更是如此,只有做到真正的熟悉和了解、多学习专家前辈的成功经验,才能让我们的操作越来越顺畅、手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好医术大学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学院,为帮助医生高效提升医术、汲取更多专家的成功经验,特把国内外骨科各领域的医学专家请到好医术平台上授课,让骨科医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一流的医术和手术技能,不仅可以学习到系统深入的骨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学习到手术操作技巧及要点等硬核技能,让医术分享变得简单实效,让更多的医生掌握更多的手术技巧,用好手中的工具,救治天下患者!

现在,正值好医术4周年庆典

各大亚专业史上最低价火爆来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