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水病和越婢汤

 曹俣的岐黄之术 2022-01-20

风水病和越婢汤

       风邪来袭而兼水湿互结,是名风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1条:“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肺主皮毛,风邪外于表,内舍于肺,则通调失司,金气不降,脉浮而恶风,水湿潴留于皮肤,症见头面浮肿,乃至躯干及下肢肿胀;湿邪流注于肌肤关节,则沉重而疼痛。

       第3条:“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风水之脉应浮,但见寸口脉沉滑,是水犯于表,水气相结之证,则风水病已有增剧之势。卫气被郁,故面目肿大、发热,肺气不宣,而时时咳嗽;眼睑微浮肿如卧蚕,似刚睡起之状,颈脉跳动显著,若按其手足浮肿之处,则有凹陷不起。

       第4条:“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感受风寒引起的太阳表证,脉应该浮紧,骨节亦必疼痛,如果身体不疼痛,反觉酸困而沉重,口也不渴,此虽见浮紧之脉,亦当是体内有水湿潴留于肌肤,为风水病,发汗即可痊愈。如果发汗不得其法,则损伤阳气,使人内虚,所以出现恶寒的症状,可加附子温经复阳以止其汗。临证水肿,若见渴而下利、小便频数者,表明已伤津液,不能再发汗,否则体内阴液有枯竭之虞。

       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者,属水蓄于皮里,由于陆续出汗,故外无大热而不渴,此有别于阳明里热炽盛之大渴,但热郁仍在,治宜越婢汤。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明示治水肿的基本法则:“去菀陈莝「cuò」、开鬼门、洁净府。”仲圣宗《内经》之大旨,腰以下肿,利小便;腰以上肿者,发汗而愈,立越婢汤以祛风水。藉味大辛、气大热之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为手太阴、足太阳之药,气味俱薄,性轻扬善散,可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故能去壅实,则邪从表而散;因肺胃有热,故加走手足阳明经、达于肌肉之石膏,味甘气寒,益气生液,载邪外出以清其热;使甘辛微温之生姜益胃中之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大枣味甘气温,号为脾之果。故此二物能补益中气,培土以胜湿。若水湿过盛,可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共治,以散皮里之水邪。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称:凡欲发汗,须先养汗源,并非顾虑其伤阴,而是担心津液不充,则邪无所载,仍不得出。故桂枝汤中用芍药,麻黄汤中加石膏,非但意清内热,甘寒之物更助胃以生津,使胃汁充盈,邪乃有所附而聚,聚则可使其驱出为尽,所以辛散之剂,佐用甘酸者,皆得载邪外出之义。

      《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水为至阴,其病之根本在肾;水化于气,标末在肺,故肺、肾二脏皆可聚积水液以发肿胀。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则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对后世的临床辨证起到了重要意义,风水病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主要表现,属阳水,是实证,多由外感风邪而成,病位在肺、脾,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预后多良。

       近两千年来,越婢汤得以薪火相承,泽被今世,其方之命名,成无己曰:“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卷一》中则称: 婢即脾也,岁久传写之误;又有本方治愈越人之婢女而得效,遂以此命方等说,不一而足。日医森立之所著《枳园丛考》中,对越婢汤的方名作了比较仔细、全面的考证,提出“越婢汤”当为“越痹汤”,亦颇有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