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贰 修道者的明昧、进退与顺逆(1)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0-04-28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故建言有之”,建言据说是一种格言,古代也许有格言集,类似于我们对书中一些人生格言的摘录。“建言有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出现了这个“建言有之”,很多人认为老子的书可能是格言集,有人甚至怀疑世界上有没有老子。我告诉大家,肯定有老子,《道德经》也肯定不是格言集。因为它非常完整、非常体系化,格言集由四处收录的格言构成,不可能这么成体系。

       那么,老子说的是什么格言呢?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看起来非常黑暗、糊涂,很多得道者看起来也像是愚夫。这就是大道的特点。为什么?因为大道不追求欲望,不满足欲望,比起五光十色的欲望世界,在世俗人看来当然有些暗淡糊涂,他们根本不明白你为啥要受这种“罪”。得道者也无欲无求,因此没有任何心机,有点傻乎乎的,非常质朴,在世俗人眼中,这就是愚。所以,下士必然会觉得大道可笑,如果不被这些人嘲弄,反而被这些人赞同,就说明那所谓的道也充满了欲望和贪执,是在满足欲望。之所以古人说“下愚之人必有上智”,就是这个原因。

       神宗有一个规矩是“勿轻未悟”,也有这层意思。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开悟,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所认为的智者可能正是愚夫,而他们所认为的愚夫却反而是智者。传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唐朝有个窥基大师就非常典型,他整天夸夸其谈,睡觉的时候也不像个样子,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得道者。于是,南山律宗的道宣律师就看不起他,觉得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晚上也不修行,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鼾声震天,一点儿都不精进。于是道宣律师就批评窥基大师,说他没有出家人的样子,又不守戒。窥基大师却说,你既然守戒守得好,为啥会伤害生命呢?昨天晚上你从身上摸出一只虱子,准备掐死它,突然觉得自己不该杀生,就把它丢到地下,结果它被你摔断一条腿,惨叫了半夜,把我吵得睡不着觉。窥基大师在睡梦中都对周围的一切明明了了,这就是大智慧。而且,道宣律师平时每天都有天人供养,窥基大师来探访他的三天里,却一直没有天人来供养他,窥基大师走了之后,天人又来了,道宣律师问他们为什么前三天不来,他们说,漫山遍野都是护法神,我们进不来啊。这时,道宣律师才知道窥基大师不简单。所以,窥基大师就是典型的“明道若昧”,他明明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看起来却不成样子。

       “进道若退”,什么是进道?就是精进修道。精进修道的人,看起来却像是在倒退。为什么?因为,一旦他精进修道,就会放下很多东西,一般人就会觉得他变得懒惰消极、不求进取,于是觉得他在退步。实际上,修道的本质就是减少一些东西,而不是增加一些东西。所以,不修道的人每天都学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赚钱、如何得到很高的地位、如何跟别人钩心斗角。他们读一个MBA不够,还要上很多其他的培训课程。增加、增加、增加,一天比一天聪明,不只是突飞猛进,简直是“土匪进门”,但他们其实在后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智慧退步了。

       修道者恰好相反,因为修道就是做减法,减去欲望,减去仇恨,减去贪婪,减着减着,到了最后只剩下本体智慧,他就得道了。也许他看起来在倒退,因为他不追求世俗中那些欲望性的东西,甚至会放弃很多过去已经拥有的财势地位,但他的智慧在进步,能扰乱他、动摇他、左右他的东西越来越少,他的心是自己的。他在利益纷争面前不会尔虞我诈,在别人的苦难面前不会冷眼旁观;他也许两袖清风,家财散尽,却有一颗火热而自由的心。所以,“进道若退”。老子于是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生命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学会减少一些东两。一般四十岁之后就要开始做减法,因为你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我举个例子,如果你们今年四十岁,假设你们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七十岁,还有几年可以做事、修道?三十年。这三十年中间,用在睡眠上的时间就有十年,工作也要十年,只剩下十年。在仅剩的这十年里,你们要上厕所、吃饭、谈恋爱、和老婆旅游、生病、教育孩子、和朋友交往……能剩下多少时间来做事和修行?如果你还想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那就纯粹没有时间了。所以,不要欺骗自已。四十岁之后如果不学会减少一些东西,这辈子几乎没戏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欺骗自己。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