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0. “建言”是立言还是格言?

 舞酒绿林 2022-10-07 发布于广西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何谓“建言”?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闇昧无所见。'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夷道若纇’,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他说“建言”是“设言”,指假设的话。

王弼注:“建,犹立也。光而不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纇,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纇㘨也。”就是说“建”同“立”,“建言”就是立言了。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因此老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似黯昧;进取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27页。)他认为“建言”是老话。

南怀瑾说:“什么叫'建言’?用现在的话,就是格言。老子说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是有格言的,格言如何讲呢?不晓得是几千万年前,老祖宗讲的'明道若昧’,真正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是看不见的。”(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95页。)他说“建言”是格言,“几千万年前”的格言,太夸张了。

陈鼓应今译:“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31页。)他认为“建言”是古人为道的立言。老子说的是“非常道”,不是古人说的道。

“建言”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设言”、“立言”、“格言”,还是其它意思,有很多注解。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建言,就是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和意见,如建言献策,大胆建言。“建言”这个词,现代汉语也还在使用。那么,建言、设言、立言、格言有什么区别呢?

立言,树立精辟可传的言论和学说或指著书立说。古人崇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是其中之一。立德就是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为后人树立德高望重的形象;立功就是建立丰功伟绩,为后人树立功勋形象;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教书育人的理论学说。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精练语句,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

很显然,古时的“建言”既不是现代的“立言”也不是“格言”。河上公注释的“设言”和王弼解释的“立言”与“建言”意思接近。还有学者解释“建言”就是古人的成语,也与下文内容不相符。下文是老子的建言,告诉大家“道”与“德”的一些特征: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又似乎有些暗昧,即“光而不耀”。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啊,老子是说,道是光明的但它不耀眼,就像皎洁明朗的月亮,而不是像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又似乎在后退,这是道行进的特色。道的前行是缓慢地稳步前行,不是突飞猛进。大物体的运行,如果没有参照物真不知道它是在前行还是在后退。大道就是在稳步前行,但又不让你感觉到明显前进,就像地球在运转,我们感觉不到一样。

“夷道若纇”,平坦的大道又似乎有些坎坷。用道路来形容“道”,它大致是平坦的,宽敞的,顺直的,但又不是光滑的,还有些许坑洼、宽窄和曲折的变化。有矛盾吗?换句话说,大道总的来讲是平的、宽的、直的,但平坦不是光滑,宽敞也有略窄的地方,顺直也有大转弯。纇,读lèi,丝上的疙瘩。古话说:“玉有瑕,丝有纇”,都是些小毛病。

以上三种道的特征也反映出“中庸”的思想:明而不耀眼,进而不急速,平而不光滑,道不走极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