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末路狂奔,最后陷到十面埋伏的境地,耳边四面楚歌,项羽惊问属下,“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夜不能寐,饮酒帐中,慷慨悲歌,他在垓下吟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后世称为《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的力量可以拔山,我的气概足够盖世!但却被时运所抛弃,连我最爱的乌骓马,都不向前奔跑呀!乌骓马儿不向前,我也毫无办法呀!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 诗歌第一句唱出了项羽本人所具有的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曾经叱咤风云,可接着却是对时运不济、乌骓不前的抱怨。在项羽看来,他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就是这匹良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句话说,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他最主要的战友就是乌骓马,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向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 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唯一忧虑的,牵肠挂肚的,是他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讨的美人虞姬的前途与命运。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即使是铁石心肠、杀人如麻的西楚霸王,也会有在爱的面前不免匍匐拜倒的浪漫情怀,但我们从全诗看不出项羽的悔恨和反思,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时运不济和上天的不眷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强烈地迷信自己力量的强大,自负且自傲。 对于一个出身于名门之后的不世出的天才勇将项羽来说,承认自己因能力不足而失败,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与此正相反,刘邦在统一天下回到故乡江苏沛县时,也吟唱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我回到故乡啊思虑良多,怎样得到勇士啊去替我镇守四方! 诗歌第一句中的“云”是刘邦本人的自喻,意思是“我(刘邦)在狂风中飞舞”。“大风”一词,既指时代的大风,也指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部下掀起的狂风。 但诗篇的着重点是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锋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他希望得到猛士,让他们守卫天下,而不是说依靠自己治理天下。 归根到底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努力,依靠诸侯和民众的支持来守卫天下。这种想法与始终固守自己力量的项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两个人的诗,一首是面临人生最大挫折时所作,一首是面临人生最大成功时所作。两首诗各自鲜明地表明了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项羽在吟完生命的绝唱后,猛然向刘邦军队的包围圈冲去,东城快战,来回冲杀,酣畅淋漓。当他来到长江北岸的乌江渡口时,乌江的亭长正备好船只等候着他。如果从那里渡江过去,故乡就近在咫尺,还可卷土重来。然而项羽拒绝了亭长的好意,仰天长叹,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说完他将最爱的乌骓马赠与乌江亭长,再次去迎击汉军,最后自刎而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是继大秦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被承认的皇帝共24位,享国4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