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要做到“六抓”

 丹霞书屋2 2020-04-28

教育科研是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2001年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我认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教育科研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一、抓组织

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校长是关键。校长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搞科研,具体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这样,校长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导,教育科研的组织工作才能有实效。校长要成为教育科研的引路人,既要做教育科研的管理者,又要做教育科研的实践者。作为教育科研的管理者,学校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要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并指导教育科研工作,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同时成立科研管理部门,组建一批专兼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具体落实教育科研的各项工作,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一)建立科研的梯级网络体系

教育科研的网络体系主要有三级。第一级是 “核心体系”,处于教育科研管理和实践的 “领头羊”位置,并承担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第二级是 “骨干队伍”,由从事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选出的优秀教师组成,在群体性教育科研活动中起带头、引领作用。“骨干队伍”不但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把关,更是市、区级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并且参与教师课题的评估。第三级是 “群体队伍”,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网络化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在制度上确立教育科研的地位,把它作为一项全校教师的基本功来评估,在教师的业务考评指标中占有一定的权重,成为评选先进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的必备要求。根据不同类别教育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获得的难易程度制定相应的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方案,拿出一定量的资金重奖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

(二)创建科研的科学管理机制

第一,抓制度建设。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要制定相关制度,如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研究人员的职责等,为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学校规划中,教科研工作要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到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形成教育科研管理从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到课题研究的开题、中期、后期检查指导,再到成果申报、鉴定、课题发布、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制度。

第二,抓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规范过程管理,做到一题一档,明确职责。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进行全面调控,并从各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课题的全面实施;各课题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的开展及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抓过程管理。首先是将研究中心下移到教研组,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突出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功效,倡导教科研课题不离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次是突出过程管理。要求教科研工作要有总体规划,以为推动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服务为宗旨,课题研究要有具体目标;要建立各级课题档案,每学期按实施进程写出计划和总结,中期课题实施工作评估总结,及时校正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目标的达成度。开展个案研究研讨活动,对重点课题要实行跟踪管理。

第四,抓推广转化。学校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自挖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骨干教师教科研培训的力度。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培训专家联系具体培训事宜,设计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内容包括教育科研发展动态、课题的选择与论证、调查问卷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课改理论、论文撰写及成果表述等等。对于已经取得成果的科研成果,要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缩短研究到实践之间的距离,以科研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二、抓评价

评价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推动各项工作质量提升的内驱力。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评价标准:第一是要从教师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以及在科研过程中的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第二是科研成果,这是一项研究最显性的表现,成果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课堂教学、科研报告、科研论文等主要评估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对理论的发展和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和整体效益的发挥;第三是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组织能力和科研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核心指标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

学校要成立科研工作评价委员会,在平时调查教师科研的情况,在期末召开科研工作总结大会,由个人或团体用实例来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和心得,对取得成效的教师进行表彰。我们现行的职称评定方案对高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评价标准没有对课题研究提出硬性要求,但在推荐环节注重对课题研究的评价,以此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重视。评价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要多元化,应兼顾课题立项的级别和参与的深度来综合评价。应对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范围进行界定,按照其参与课题的级别和难易度分别赋分,在同一级别的课题中根据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赋分,而不仅仅考虑课题组中的排位;根据课题结题后发挥作用的大小分别进行赋分;根据课题成果的获奖级别和难易程度及其推广情况分别进行赋分。

三、抓认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搞教科研,老师们普遍感觉心里没底,在很多教师眼里,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一种理念,即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通过对教师进行教育,逐渐打开他们的心结。

要真正实施教育科研,当前的关键是要解决认识问题。要破除可有可无的随意性的教育科研,确立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是教师立身之本、发展之基的生存观;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确立科研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学术观;破除搞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恐惧心理,确立没有教育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更不可能有持久的高质量的发展观;破除科研是不务正业的歪理邪说,确立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必备能力的基本观念。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把教育科研工作和其具体的实际工作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意识支配行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教育科研是 “教师职业生活的新方式”,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才会主动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这是整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前提。要把教师转变为真正的研究者,就要让教育科研走进教师的实际生活。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好,新课程的实施也罢,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不只是教学内容或教学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在呼唤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 “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就此来说,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是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

所以,学校应该做的是要给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营造科研氛围,树立榜样和典型,促使教师走进科研的大门,挑战困难,体验成功,形成习惯,这样教师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同时,学校教育科研要有广泛的基础,要调动所有教师,通过做示范、压担子、交课题、“老带新”等方式,分层次给教师提供参与科研、参与锻炼的机会,使教师觉得有路可攀,逐步走上科研的道路。

四、抓氛围

教育科研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采取严密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是依托每位教师展开的,但却不是教师个体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一项系统的组织行为。学校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实施着学校各项变革活动,而且把身边的变革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有意识地认识和研究变革,促进学校各项变革活动有效地开展,因此,学校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改进科研管理就成为提高教师个体科研能力的助推器。

(一)严谨科学,提升科研认可度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富兰在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提出:我们将认识到不可能解决“变革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会预先了解它和更有效地和它相处。这也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的,学校越是自觉清晰地认识社会变化着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就越能认清变革的方向,有效地利用社会提供的发展条件和机遇,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学校的目标,走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在促进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清楚地认识学校组织变革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自觉捕捉到存在的关键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启动变革;二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课题研究方向,设计变革。对于学校组织而言,受教育内外环境影响而在学校中生成了某一阶段需重点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引导教师结合实际进一步聚焦,形成课题研究体系和探究团队,以科研引领学校发展和变革,同时对教师进行持续激励、提供条件保障、监控研究进程、整合转化成果,要营造科研组织氛围,端正科研态度。

(二)求真向下,提升科研参与度

中小学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和育人能力的持续提高,其直接价值体现在帮助学校实现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上。由此,教育科研工作要研究真问题,要有国际视野,要有数据支撑,要有事实做基础。所谓的真问题是指所研究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具备研究此课题的能力且对该课题研究有兴趣。我们所研究的课题要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课题,创设科研的浓厚氛围,这样的课题投入才值得,也才能出成果。研究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课题研究不是作秀,而是要解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校开展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和建立了科研工作的要点:要确立一个理念——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要保持两种身份——内在的参与者和外在的观察者;一个好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具有三种力量——文化力量、科学力量、逻辑力量;教育科研要关注四个趋势——由经验性、资料性研究向科学性、思想性转变,由宏观、确定性研究向微观、动态性研究转变,由理想状态的诉求向现实问题的扩展,从单一学科向多元发展转化;做教育科研要树立五种意识——主体意识、课题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教育科研成果应避免六个倾向——研究结论的理想化、研究方法的目的化、文献方法的虚化、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的官化、研究态度的情绪化、研究的语言表达西化;在教育科研方面培养七种素质——自觉、良知、想象力、独立意识、注重体验、积累教育智慧、社会责任感;好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坚持八个标准——论点要新颖、概念要准确、论证要严密、思想要深刻、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可靠、方法要科学、行文要流畅等。

五、抓导向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要坚决抵制名利主义、形式主义和 “假、大、空”倾向。在价值判断与导向、方法论等宏观决策上确立 “求真务实、研以至用”的教育科研价值观,使之在揭示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办学治校,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我们要求学校课题研究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来进行,必须重视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使课题研究切实沿着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轨道健康发展。

教育科研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持久地进行,与选题有密切联系。选择科研课题要着眼于教学实践、学生长远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和改进学校工作效益,摒弃大而空洞的课题,力求体现 “求真务实”的科研思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揭示其教育规律,使之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要注重将教学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问题中心”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切入口。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不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科研活动。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现实性问题,即学校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即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反思性问题,是具有 “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问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但校本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途径。

六、抓路径

教学实践是教育理论观念的实验场、教学智慧的发生地,教育观念的达成只有经由教学实践才能践其言、成其行。

(一)立足日常

立足日常的教学研究是实现教师观念和行动改变、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学校以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为科研的核心导向,积极创设科研工作化、工作科研化的氛围,围绕课题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说课比赛活动、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等活动,给教师们搭建平台,举办相应的研究课及不同层次教师的优秀课竞赛活动。学校可把在各项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优秀论文、课件等结集出版,并在校园网上发布。对重要的教学成果可以通过召开交流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研讨,要引导教师写教学反思,写理论学习随笔,编写教学反思集、教学案例集、理论学习随笔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二)立足本校

学习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给老师们提供机会。但是外请专家、外出学习的机会毕竟有限,抓实教育科研还要把目光投向本校教师,依托身边的先行者,挖掘本土培训资源。学校可建立学术委员会,把各个学科中业务扎实、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集结起来,成为校内学术研究的 “权威”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课题研究、论文评选、学术论坛、优秀课评比中的作用。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不能由学校领导说了算,而是由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集体评议决定,有益于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立足研究

校本研究是 “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可以说,学校教育中众多的活生生的教育现象都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学校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由来已久或正在发生的教育 “障碍”,比如,顾及到了个性,但会妨碍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破坏了课堂教学常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称之为教育的 “两难情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学校通过研究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做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对学生实行的德育教育等发生在身边的教育问题、教育难点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校本研究的方式来探索、验证某种教育教学设想,乃至自己的教育理念。

(四)立足整体

学校可实行校长和主任跟踪,学科主任引领、同学科教师集体办公、全员参与、专题研讨的科研环境。通过抓同学科教研,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所进步。对于新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怎样把所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合格的教师;对于骨干教师而言,要从老教师身上汲取经验,从年轻教师身上吸收教育新观念,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有志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而言,要通过教研不断升华成功经验,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发展,通过教科研凝聚一批人、培养一批人、锻炼一批人。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高素质教师的个体,但要使学校形成合力,就必须有卓越的整体效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 《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这样描绘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之间相互帮助,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只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才能够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团结协作、同心同德是搞好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因素。

(五)立足整合

为了使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学校要注重引导教师树立 “教学就是研究”的理念。整合教育科研与教学常规工作,提出一些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提出 “五个1”和“四个2”,“五个1”即每学期撰写1篇有深切感受的德育论文或教育案例;每学年主持或参与1项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学年撰写1篇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每学期做1节校级或以上研究课或专题讲座;每学年做1次校级或以上教材分析或参加1次读书论坛活动。“四个2”即每学期完成2篇以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每学期完成2篇以上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每学期编制2份以上高质量的单元检测试卷;每学期制作2节课以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的作法既把教育科研工作具体化,又有效规范了教学的常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