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头感 • 摄影眼 • 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摄影眼(上)

 聋叟 2020-04-28

镜头感可以训练所得,熟能生巧,厚积才能薄发;摄影眼可由研习而获,相由心生,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创作灵感却只能奢望不可强求,只有身处险地,才可能急中生智,只有身临其境,才有望触景生情。

——苇海拾贝李勇

说到摄影眼,马上就会有人问我:眼睛就是眼睛,难道摄影眼与我们普通人的眼睛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案是:真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和用相机拍到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相机拍的既有表象的与人眼明显不同的镜头透视、景深大小、虚实影调、动静对比等客观再现层面的感性变化,更有内在的与常人视觉感受具有显著差异的创意思维、人性思考、宗教色彩或政治倾心等主观意识层面的理性区别。摄影眼并非真的具有可视功能的眼,而是一种相机的镜头视觉与人的创意思维有机合成、高度统一的视觉感受。与其说它是假定通过相机镜头进行摄影创意的想象或模拟,更不如说是人机合一的梦幻潜影。

拥有一双犀利深邃的摄影眼,是摄影家和成熟的摄影发烧友区别于大众摄影爱好者的显著特质。更显著的区别,则体现在各自摄影作品的艺术再现形式和内容表达深度上,前者的作品不仅会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还会让人产生联想,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集中在画面所蕴含的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中。

比如这幅我抓拍于2013年3月的《教堂里的小女孩儿》。

《镜头感 · 摄影眼 · 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摄影眼(上)

教堂里的小女孩儿

小女孩儿那双懵懂中凝望的眼神,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说过的那句:“并不是我在拍照,而是照片在拍我”的让人似懂非懂的名言。

我一直这样认为:一幅优秀的人文纪实作品,她应该是拍摄者和被摄者双方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是摄影师在拍摄这人世间的另一个自己。对被摄者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情是思想的语言;对拍摄者而言,思想是作品的灵魂,镜头是眼睛的延伸。

进入数字智能时代的今天,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随心所欲,丰富多彩,甚至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艺术创作也可以不假思索地一键完成。互联网、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发的懒惰和浑然不知的无知了。相机、手机、电脑上的自动程序、智能操作以及后期调图软件,都可以轻松完成各式各样视觉效果的美图靓照,帮人们一键实现艺术梦。摄影创作对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替老师和设计师按一下相机快门或键盘按键。如此简单的摄影创作甚至把专业的摄影师也打得晕头转向,找不着东南西北。长期苦练的拍摄技巧扔掉了,多年追求的创意思维放弃了,网络上、手机里貌似惊艳的艺术照片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摄影教程连篇累牍,相机和手机几乎就成了照片的垃圾生产线,电脑上的各类软件成了美女的靓照复印机。

这还是我们孜孜以求、刻苦实践的摄影创作吗?不是。这只是复制、是模仿,有的甚至是抄袭,这是对摄影创作的亵渎。这也正是我自不量力地极力推出《镜头感·摄影眼·创作灵感》系列文章的原始初衷。无数的知名前辈和当代智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摄影创作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用心。它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下,独特的视觉审美和个性的创意思维驱使下进行的,独立思考的拍摄过程。摄影创作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需要刻苦磨练,长期积累。

摄影作品只有与众不同,才有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的精品佳作是精湛的拍摄技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神奇的创作灵感完美结合的杰出成果。精湛娴熟的拍摄技艺是不断的勤学苦练、理论实践、细心观察和精心思索,逐渐养成的下意识的自觉拍摄习惯;而思想内涵和创作灵感的形成,更是长期的理论学习、知识积累、生活感悟和阅历积淀的迸发和升华。创意思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创作灵感是心有灵犀的产物。所谓相由心生,心灵才会手巧;熟能生巧,厚积才能薄发。摄影创作的前提是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前提是摄影人必须拥有一双犀利洞察、艺术呈现的摄影眼。

那什么是“摄影眼”呢?顾名思义,摄影眼就是摄影人通过相机镜头观察客观事物,使用摄影语言进行升华造像的眼睛。摄影眼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见他人所不能见”的观察能力,是一种视觉习惯、形象思维和思想意识有机结合的飞跃与升华,是摄影人在长期摄影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直觉或幻觉。

你可以想象着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影像,察觉常人毫无知觉的信息,可以先知先觉、预知预判,甚至能够与被摄者心灵相通、与影像心有灵犀、与奇迹相约而至。

这幅《神秘的漩涡》是我2018年10月带学员进山采风时,为了讲解摄影眼的出现和存在形式,现场拍摄的“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影像资料。

《镜头感 · 摄影眼 · 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摄影眼(上)

神秘的漩涡

这幅《激动的小听众》母女之间动作、表情和声音的细节画面,是2016年4月在市里的一次钢琴演奏会现场歪打正着抓拍到的。

《镜头感 · 摄影眼 · 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摄影眼(上)

激动的小听众

在演奏会开始之前,可能是太多的家长陪孩子一起听钢琴演奏的缘故,不仅演奏大厅的座位上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都站得人山人海,让人动弹不得。原本是来拍摄钢琴演奏的我,不得已被迫把镜头对准了听众。我在大厅中央手举着大炮实在有些太显眼,连我自己都感觉有些不自在,更何况还要四处“搜寻猎物适时狙击”。所以,我只能用眼睛的余光感受周围环境,通过发出的声音预判观众的表情和情绪。在一阵胡拍乱按之后,忽然感觉身后左侧较远处一个小孩儿被大人抱上肩头。想象中既然是“鹤立鸡群”,就应该有鹤的姿态。记得我当时挂的是135mm f/2L定焦头,我回头目测了一下大约有7米左右的距离,感觉拍摄距离应该没问题。我按事先设定好的曝光组合,按心里构思布局为主体预定的位置设定好单点对焦模式,然后假装听音乐预判主体动静。忽然感觉女孩一抬手,我便转身就是一张。原以为会拍到某种母女表情互动的情节,谁知歪打正着拍到了母亲警告女儿的一指“嘘”声。通过视觉影像,表现出了听觉的感受。

既然是预判,有懵对的幸运就一定有懵错的尴尬,当然也会有歪打正着的意外惊喜。但我要自此郑重表白的是:机会永远眷顾那些准备充分的人!

这幅《农家小院里的笑声》是2019年秋天由婺源去宏村,途径一个拍电视剧的影视城外景地盲拍抓到的。

《镜头感 · 摄影眼 · 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摄影眼(上)

农家小院里的笑声

平时,只要我带上相机就一定会保持随时随地按快门的戒备状态。一般会视情况使用24mm或35mm两个焦段、设置光圈优先模式的f/8光圈、ISO200-400、大约3米的超焦距手动或全自动对焦。当我走过外景地小门时遇到一位学生模样的姑娘在拍照,便与她闲聊了几句。离开的时候,看到迎面走来两位好像她同学似的女孩儿,边走边与她说说笑笑地打着招呼。我心里感觉她们的见面应该有些故事,至少也应该有些可以记录的情节。当后来的两个女孩儿走过我的身边估计3-5米的时候,我一回身,以盲拍手法按下快门,记录下她们这开心的一幕。

那怎样训练才能练就一双“摄影眼”呢?

摄影眼牵涉和包括的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多可少,而练就一双摄影眼的过程却是一个修炼过程。你修的是什么道,成的就是什么仙;念的是什么经,结的就是什么缘。

我非僧非道的一介草民,只能建议大家从草根儿做起:首先要练就一双慧眼,能识别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再掌握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学会怎样拍摄一幅好照片,知道通过哪些手段才能把好照片拍成好作品。也就是说:要想做个好厨师,你首先要成为一个美食家,至少要先学会自己做饭。

然后在日常观察和拍摄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下列两个方面长期刻苦的学习和训练:

一是进行相机性能操作方面的技术技巧训练和镜头焦段取景范围、视觉透视方面的现场实践。

二是进行理论知识、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历练与思考,长期积累,厚积薄发。

由于篇幅所限,摄影眼的具体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请阅读我稍后续写的《镜头感·摄影眼·创作灵感》之:摄影创作需要练就一双摄影眼(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