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主导欧盟的是法国和德国,而不是英国?

 9tx22v工人 2020-04-29

1871年普鲁士从法国手中割走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法国重新夺回上述两省;1940年纳粹闪击法国,德军再次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从上述脉络中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在法德两大欧陆强权的恩怨纠葛中,阿尔萨斯与洛林是无法绕开的一个死结,可即便如此,这同英国加入欧共体有什么关联呢?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涉及到与欧共体息息相关的“欧洲煤钢联营”,以及阿尔萨斯洛林富含的资源——铁矿。

图-法国地形

从地图上看,阿尔萨斯洛林位于法国东部,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尽管二者相隔不远却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阿尔萨斯洛林盛产铁矿,鲁尔工业区最不缺的是煤,而煤铁资源是近代工业最不可或缺的两种原料。如果上述地区能够置于同一个版图之内必然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问题恰恰在于法德两国从来都是世仇,因此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事实证明,打仗只能换来两败俱伤,二战的惨痛教训最终迫使双方思考新的解决之道,于是“欧洲煤钢联营”应运而生。

图-德国地形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署条约,以煤钢联营为标志开始了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很快随着经济联盟的影响不断扩大,一个旨在囊括全欧的泛欧组织脱颖而出,这便是今天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当然,欧共体并非人类首次对欧洲统一的尝试,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纳粹德国都曾在这方面做出过努力,但它们无一例外都着力于军事层面,最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教训让欧洲人不得不尝试从经济领域探索一条“和平”的道路,而欧共体正是这一思维下的杰作。

按照先贤们的理想,欧共体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将所有的欧洲国家吸纳在内,那么作为大西洋上最不可忽视的力量——英国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欧共体的欢迎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历史上看,英国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无一例外遭到法国的严厉拒绝,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明言:“英国迟早要加入欧洲共同体,但一定是在我死后”。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多亏英国的鼎力相助,寄人篱下的“自由法国”才能够卷土重来,那么战后的戴高乐为何会对英国有这样巨大的成见呢?

有人说是戴高乐在英国期间遭到英国政客的冷遇,而这段经历一直使寄人篱下的戴高乐刻骨铭心。这样的推测不无道理,但却低估了法国人的气量和胸怀,此时的戴高乐是法国总统,其出发点必然是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感情,所以真正促使其拒绝英国必然另有原因。

首先是英国“均势外交”的传统,亦即英伦三岛在孤悬海外的情况下冷眼旁观欧洲大陆乱成一锅粥,这种文化传承绝不会随着英国加入欧共体而在朝夕之间得到改变。

图-英国地形

其次是担心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毕竟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陨落,法国成了欧洲无可争议的霸主。如果在法国完成对自身地位的巩固之前接纳英国,那么以英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加上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则欧共体由“法德”主导的局面极有可能让位于“英德”。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对英美特殊关系的担忧,要知道无论从文化信仰还是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讲,英国对美国的感情都远远超过欧洲。

图-美国夜光

时至今日,英国已经由入欧转变为脱欧,不知看到此幕的法国人,会不会感叹几十年前戴高乐的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