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静、宅家、岁月静好的五一长假。 Sorry,重来。 明明是个憋屈、哪里也不好去的长假! 疫情,没法子。 没法子,Sir却想到一个安全法子—— Sir也很爱玩,身为影迷,Sir很多旅行灵感都出自电影。 想去南美的海边,因为阿方索·卡隆的《衰仔失乐园》; 向往阿拉伯和北非的沙漠与古迹,因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夺宝奇兵》; 还有这辈子必去清单上的西藏和新疆。 Sir出发的原因,显然来自《卧虎藏龙》《天地英雄》或是《撞死了一只羊》。 Sir的口味是有点Old school。 我司青春无敌的年轻人,足迹早已踏上《权力的游戏》的临冬城、《哈利波特》的9又3/4站台,还有日本的宫崎骏式乡间,或韩国的爱情街道…… 电影,总在影响着影迷的足迹——你呢,是否也一样? 这个长假,假如你哪里也去不了,就来Sir电影私塾一起玩吧! 这是一次和电影强相关的影迷云旅行—— 肉叔电影的掌门人肉叔,还有曾主理“私家电影地图”的李狗蛋,将陪你一起宅,一起聊聊他们因电影一时兴起而出发、抵达的某个神奇地方。 这5天,反正哪里也去不了,让眼睛和耳朵旅行起来! 4月30日(后天)晚8点,扫码进群,限时免费! 除了肉叔和狗蛋的故事,你还会在群里遭遇N多影迷,一起交换彼此关于电影的旅行经历,一起种草一个“电影的地球”。 最后还会收藏一份,足以用到60岁的电影旅行清单(请留意私塾相关资讯)。 好,言归正传,聊聊今天Sir要推荐的节目。 和电影一样,它也是一种令我们出发的理由。 它的名字叫,文学。 《文学的日常》 最近《十三邀》再出金句语录。 采访作家金宇澄。 说话带着文人的老派,却一语惊醒网络时代。 一个词,洞穿当下对文字的速食—— “渣男”。
果不其然,转头就有人去给他的作品《繁花》刷一星。 理由:“三观不正”。 这正是Sir今天必须,且急切地想安利《文学的日常》的原因。 “受难”的不仅文学,还有电影,甚至所有形式的艺术。 《文学的日常》 ,豆瓣8.7。 文学+纪录片? 这年头,谁看得下去。 Sir再一看导演,王圣志。 更奇怪了。 要知道,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美食纪录片。 曾让亿万网友尖叫的《早餐中国》—— 潮汕的猪血汤,凯里酸汤粉,西安的麻花油茶,福建福安的水煎包...... 文学+日常? 这不乱来吗。 就是乱来。 它神奇之处就在于—— 用拍水煎包的方法,把“文学”这一看似干瘪的词语,重新挤出诱人的汁液。 钱钟书有一句好玩的话。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而《文学的日常》的妙处在于—— 先让你认识那只母鸡,再让你燃起吃鸡蛋的欲望。 每一期,导演都安排作家的密友来和他们聊天、访谈。 每一个拍摄地点,都是在这些作家熟悉的地方,或家里,或故乡。 不得不说,导演这样的安排很高明—— 熟悉环境,密友面前,作家更容易坦露自己的的情绪和观点。 第一期,探访作家马原。 马原,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与余华、苏童等人,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拜访者是他的好友,画家吴啸海,拍摄地点在他西双版纳的家。 你没看错,这就是作家马原的家。 ![]() 这城堡,这书院,羡煞旁人。 马原一家人就在这城堡门口,接见客人老友吴啸海与他儿子。 两家五口,人一见上,话匣子就打开了。 ![]() 马原曾在微博上表达过焦虑: 这个纪录片没有任何剧本,会不会没有看头? 虽然我和啸海很熟 但很难想象 两个人能凑成什么有声有色的大戏 但现在有了两个能画能写的同龄小朋友 也就有了很多能形成冲撞的交汇 王导厉害! ![]() 果然,两位同龄小朋友一见面,就开始商业互捧。 过奖了 ![]() 散落在马原城堡里的,还有一个个小书院。 这些小书院都以他喜欢的作家命名。 可以说,他把文学,“住”进了日常之中。 ![]() 马原从上海,到隐居山林,造城堡,造书院。 从教书,写严肃文学,到开始写童话,都是为了自己10岁的儿子。 在与吴啸海谈话兴致正浓时,马原说了自己的掏心话。 对我来说 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他呀 我造这个城堡,书院,我首先是为了他 ![]() 镜头前也毫不避讳,面对妻子,一口一个“老婆,老婆”地叫。 中国一代严肃文学作家,展露别样的浪漫:
这些都是在其他的访谈节目,媒体报道里,挖掘不到的真情实感。 可见,导演“用一个朋友去撬动作家的日常”的妙处所在。 第二期,好友焦元溥作为马家辉多年好友,来到了马家辉的老巢,香港。 为什么你每次来我的车都会出问题 扫把星啊你 ![]() 焦元溥第一次来香港,马家辉则是这次漫步之程的东道主。 土生土长香港人,研究过李敖,醉心于张爱玲,写过无数散文,被称为“香港才子”。 林青霞都说:香港有了马家辉,将会是一座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他选择的路线也不是那种网红景点: 从香港开埠早期的文武庙开始,一路游览合昌大押,修顿球场,天地书店,九龙城寨的火锅店。 这明显不是单纯的徒步。 而是他对香港生活,香港文化的解读。 经过店铺,分享自己的美食哲学。 两个大男人当街评论一个菠萝包。 “菠萝包是没有菠萝的,只是看起来像菠萝。” 吃蛋挞的时候,他说:“这个配上咖啡更好了。” 嘴上的瘾过了,马上“贱”起来: 我是怕你胖,所以才分给你一点点 ![]() 在众多香港黑社会电影取景地九龙城寨,马家辉和老友在这里吃火锅。 表达对“江湖”的看法。 所谓江湖 就是相互帮忙 ![]() 马家辉曾经对自己如此评价—— 我的行为生猛,我的言谈痞气。 塑造他的,是他从小生活的香港的市井文化,香港的江湖义气。 而反映在他身上的,是他的风流才子气质,是他的文学作品。 旅游、串门。 还有听起来更“不正经”的——说书。 古希腊行吟诗人荷马到处与人吟唱解说的史诗,最后成为了欧洲文学的源头。 18和19世纪的欧洲文学沙龙上,小说家常常把刚刚写好的作品念给来客听。 中国,明朝的话本小说,包括三国、西游、水浒、三言两拍,其实都源于说书人每日的锤炼。 在电影《南海十三郎》中,整部电影都是借说书人之口,说出了当年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浮沉的一生。 Sir可以总结—— 说书,是寻常百姓与文学间最古老的媒介。 导演把“说书”这一形式,放到了《文学的日常》之中—— 说书即文学之日常,日常之文学即说书。 马原表达了对儿子以及一家人的感情后,他朗诵了他的作品《姑娘寨》里的章句:
![]()
![]() 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文学毫无门槛。 在这个被短视频、段子和爽文充塞的时代,文学很容易被置于高高的殿堂之上。 我们仰望着那一本本经典名著,总觉得与日常生活相隔很远很远。 不是。 不是文学远离了我们,是我们远离了生活,选择去拥抱各种虚幻、膨胀、悬浮的麻木。 正如当日本华侨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文学的日常》还告诉我们文学与生活的另一层关系—— 生活比文学更具有戏剧性。 马家辉在墓园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劳伦斯的阿拉伯的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带领士兵在阿拉伯世界的沙漠里,千军万马出生入死,但都死不掉。 退休回到了英国,骑着摩托车去邮局寄信的时候,他躲开了两个骑自行车的小孩,没想到翻车,死了。 他说:其实,现实生活比小说更荒唐。 ![]() 焦元溥在纪录片里感慨。
当我们了解这些作家生活时,才会更理解他们的作品。 在那一刻,印刷与文字忽然消失了,只剩下作家的声音回荡四周。 文学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日常形态,声入心通。 王圣志上一部纪录片《早餐中国》,虽然有100集,可是每一集都只有5分钟。 5分钟,观众用手机轻轻一滑,就能看完。 《文学的日常》每一期足足50分钟。 他在跟时代对着干。 马原就在纪录片里说,搞笑成为了年轻一代人唯一的价值标尺。 马格评价世界唯一的尺度居然是 “搞笑不搞笑” ![]() 这部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搞笑”的纪录片; 大多数观众可能会问:不好意思,请问能倍速看完么? 几个老人神神叨叨,聊上半天,有什么看头? ![]() 导演王圣志自己都承认:这是一档不合时宜的节目。 但在Sir看来,不合时宜,恰恰是这档节目的珍贵之处。 社会的变化太快,今天理所当然的事情明天就变成愚不可及的谬论。 面对每天都能引爆舆论的热点—— 选择、站队。 再选择、再站队。 面对为谈资牺牲的艺术作品—— 播放、倍速、结局。 下一部,再倍速、再结局。 就此而言,王圣志真是一个现实少有的乐观主义者。 他说:
导演王圣志毕业于中文系,一生热爱文学。 但即便如此,对于每位作家,他都要花至少2个月时间去阅读他们的作品,看相关的评论性文章。 无论是选择娱乐市场上少有的题材,还是学究一般的制片方式,都是导演在这个时代的执念。 这是他的选择。 之于我们,同样可以选择。 ——5分钟的聒噪,还是50分钟,可能沉闷的真实。 如果这个对比太绝对。 Sir可以用一个更“日常”的比喻。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笼水煎包(别流口水)。 你可以把它们迅速塞进嘴里,然后挺着肚子离开。 你也可以,先咬一口。 通过咀嚼、吞咽、消化,感受馅料与舌苔摩擦的丝滑,汁液穿过喉咙的暖意,酱料残留口腔的回甘…… 两种方式,都是在吃。 怎么选? 就看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多“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