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一部让我们遇见好的作家的纪录片

 南京印象 2022-02-11

作家、知识分子一直以来被视为时代的良心。他们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动人的笔触记录着波诡云谲的生命;然而,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

文学式微的年代,能有《文学的日常》这样一部展现作家生活的纪录片,实属功德一件。友人探访作家的“日常”,这个角度切入得很好。

把“日常”过得“文学”,让“文学”渗透进“日常”。五位作家选择不同的生活,使得本片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互联网和资本裹挟众生的当下,有人依然保持自在的生活,与文学为伴,细细品味日常。

该片的制作团队把看起来严肃的话题,拍得轻松亲切实属不易,在日常场景中用老友聊天的方式来启发。内容很好,形式很棒。

即使有的观众对马原不了解,但是在云南诗意质朴的环境中,看他们对话,看他们孩子们的真实反应,在浮躁中慢下来,像喝了泉水一样舒服。

马原说“人生可以有很多磨难,但结局要好”。解释了他解患癌症后,选择去云南生活的原因。通过作家们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正应了节目的标语“思想反刍生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这般样子吧,不争,因为不必;不抢,因为不需。哪怕面对恶疾也要从容,要像善待别人一样善待它。

《文学的日常》这部纪录片每集会有一位与著名作家相熟的好友去拜访他,相伴两天,一路对谈。

在片中,不仅能看到像史航和麦家这种同职业间的默契交汇,还能看到不同艺术间的碰撞。

比如作家马原和画家吴啸海,作家马家辉和音乐家焦元溥。

作家则带领好友四处走走停停,畅谈人生。兴许会来到一间废弃的茶厂,亦或是走上杂草丛生的后山,也可能来到私人书阁……

每到一处,都在不经意间勾勒出这些思想者们的精神世界轮廓。让荧屏前的我们,也在发现东方文学之美的同时,能感受作家的神秘精神世界。学着深入思考和自省,领悟人生。

如今各种真人秀综艺泛滥成灾的时代,进入快餐时代,我们总是如此浮躁。

不知不觉忘记慢与静,这时候如果有人回看,才觉得,为什么那些年的音乐多好听,那些年的电影多好看,那些年的多好作品。能让人开心快乐的好,能让人静心思考的是真好。

无意批判什么,也无法界定什么。我不能代表我们,我不能代表任何一个集体。愿我们的日常,不求文学,但求并非娱乐至死,并非流量盖过日月草木。

也许此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娱乐,但可以确定的是,此刻比以往都需要文学。它不该是被社会丢弃在角落里自娱自乐。

往后无需特意讨论文学的日常,而是日常里的文学慧及你我。

《文学的日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录片。在我看来,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会对文学敬畏,对生活尊重。

文学在功利的现实面前,是渺小的,轻如鸿毛,甚至是多余的。但,生活不止是朝九晚五。

当然,你可能会问文学是什么?我想用麦家这句话来回答。

“文学是月光。文学柔软人心。”

商务联系-
郭明燕|13913037482

微信|njyingxianggm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