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学会李培聪研究员:云南宜良纱帽山墓地初步研究

 君子养源 2020-04-29

云南宜良纱帽山墓地初步研究

文 / 李培聪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昆明市博物馆)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李培聪研究员 

择要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57座墓葬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墓葬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人骨进行统计。对墓葬葬式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人群构成和墓主性别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与其它滇文化墓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该墓地所代表的是滇文化一种新的地域文化类型。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滇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纱帽山墓地   葬式  人群构成  墓主性别

纱帽山为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汤池坝子北面的一座小山,因为形似古代官吏的乌纱帽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附近村民在取土建房及修路时,发现有青铜器和人骨。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将其确定为青铜时代墓地,并划定范围进行保护。因为墓地所在的纱帽山北坡有云南出省的重要通道汕昆高速公路由此经过。1989年为配合公路建设,云南省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57座。通过对原考古发掘报告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对该墓地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此提出,求教于方家。

一  葬式类型

在以往历次发掘的滇文化墓葬中发现的人骨,绝大部分因为保存极差,故无法全面了解滇文化墓葬的葬式和葬俗。该墓地为目前滇文化墓地中除澄江金莲山墓地外,人骨保存较为完整,且做了较为全面的科学人骨鉴定的墓地。对该墓地的葬式和葬俗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滇文化葬式和葬俗的认识。根据以往对滇文化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呈贡天子庙、澄江金莲山等墓地墓葬葬式的研究可以得知,单人葬是最为典型的葬式,合葬墓主要为平置的合葬、叠肢葬、堆骨葬及立体分层叠葬等,其中最为复杂的应该是各种葬式分层出现在同一个竖穴土坑墓中的叠层葬。根据发掘报告(该墓地中有5座虽然也只有一具人骨,但已被后期严重盗扰和其它墓葬打破,故没有进行葬式分类。另外3座墓被其它墓葬打破,无人骨遗存,存留人骨的墓葬为49座。)及借鉴澄江金莲山墓地业已进行的相关研究,宜良纱帽山墓地葬式大致可以分为平置单层葬和立体分层丛葬两大类。又根据各自葬式的差别,有不同的分类,见图一。

图一  云南宜良纱帽山墓地葬式统计

如图一所示,第一类:平置单层葬,即人骨仅有一层,平面放置埋葬于墓坑内。27座,约占47.4%。为该墓地的主要葬式。根据完整人骨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人墓和合葬墓两类。

(一)、单人墓,1座内仅有1具人骨。共10座,约占17.4%。除1例未成年墓葬式不明外,其余均为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较为完好,基本是顺着山势埋葬。

(二)、合葬墓17座,约占30%。墓内有多具人骨存留,葬式与澄江金莲山墓地较为一致。我们根据埋葬现状,初步将其分为以下两型:

A型:散骨二次合葬,就是在墓穴内将颅骨、四肢骨、股骨等人骨捡来堆砌放置于墓底。合葬人数通过颅骨分析有2人、3人、4人和7人合葬4种类型。人骨放置较为杂乱,加之多数墓后期墓葬打破和盗扰,无规律可循。如M27,人骨散乱放置于墓底中部,有颅骨3个,肱骨3根、股骨2根、髋骨2根。经测定人骨分属3个个体,一为年龄在30~35岁成年男性,一为成年女性,有一儿童个体,年龄3~4岁。

B型:一次葬与二次拾骨同穴合葬。既完整的一次葬与二次拾骨葬于同一竖穴土坑墓中。完整一次葬有仰身直肢、侧身直肢和侧身曲肢三种葬式。人骨保存完好。2具及以上多具人骨重叠平面于墓底。他们有的头向相同,有的头向相反。二次拾骨葬的人骨放置于完整人骨之上。合葬人数通过颅骨分析有2人、3人、4人和8人合葬4种类型。如M35中埋葬有2具人骨。其中1号个体为一次葬,人骨保存较好。为侧身曲肢葬,2号个体的颅骨放置于1号个体蜷曲的双腿之内,同时在1号个体下肢左右两侧散乱放置有2号个体的四肢骨、肋骨和锁骨等骨骼残片。通过随葬品及人骨测定,1号个体为男性墓主。

第二类立体分层丛葬,22座,占38.6%。同一墓坑人骨分成几层,埋葬成立体形式。层与层之间填土分隔,底部多有腰坑或脚坑。该墓地发现的叠层葬数量最多,且葬式组合形式多样及最为复杂,为目前云南滇中地区青铜文化所少见。是该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葬式。墓葬层位有2层、3层、4层、5层和6层四种类型。根据遗存人骨的葬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型。

A型:平置的合葬与散骨葬。所谓平置的合葬,就是在墓穴内依次平行的摆放完整的人骨架,至少是2具及以上。其头向有的相同的,皆为仰身直肢,或一具为仰身直肢,另一具则为侧身直肢。头向相反的为一具人骨的头与另一具人骨的脚相对。葬式与头向相同的大致一致。散骨葬,指将人体重要的骨骼如头骨、颌骨、髋骨、骶骨、四肢骨等重要骨骼及其它人体骨骼收集埋葬于墓穴内,随意放置,没有规律。根据该墓地平置的合葬的层位不同实际情况又可以分为3个亚型。

Aa型:平置的合葬与散骨葬。如M30,该墓是该墓地墓坑最深、埋葬人骨层位最多和人骨数量最多的1座墓。该墓共埋葬有6层人骨。第1层为有2具人骨平置的合葬,其中为1具完整人骨,随葬品是所有埋葬有人骨的层位中最为丰富的应该是墓主人。第2~6层均为散骨葬。

Ab型:散骨葬、平置的合葬与散骨葬。如M20,该墓人骨共分4层。第1层为散骨葬,第2层为平置的合葬。第3~4层为散骨葬。

B型:叠肢葬与散骨葬。叠肢葬就是将2具及其以上完整人骨上下重叠放置于同一墓穴之中,他们的头向或相同,或相反。如M26,人骨分2层埋葬,其中第1层至少有3具人骨,1、2号完整人骨重叠放置。仰身直肢。2号个体与1号个体头向相反。2号个体斜压于1号个体之上。3号个体的零星人骨置于2号个体下。1、2号个体为一次葬,3号个体为拾骨二次葬。其中仅1号个体有随葬品,应该是墓主人。第二层为墓底,有两个圆形坑,坑内皆散置有人骨。人骨相对收集较为齐全有头骨、下颌骨、髋骨和四肢骨等。从完整头骨分析,该层至少有8例人骨。

C型:散骨葬与散骨葬。如M1,该墓共分3层,每层皆为拾骨二次葬。第1层仅有成年人肱骨1根,随葬品均为生活用品,应该死者生前随身之物。第2层,人骨散置于墓葬北端和南端。从头颅骨分析该层至少有5个个体,其中1号个体,虽为拾骨二次葬,但人骨上身基本收全,随葬品最为丰富。应该是墓主人。第3层为墓底有腰坑,坑内葬有完整颅骨4个和四肢骨若干。

D型:单人葬、叠肢葬与散骨葬。根据该墓地单人葬的层位不同实际情况又可以分为2个亚型。

Da型:单人葬、叠肢葬与散骨葬。如M5,该墓人骨共有5层。第1层单人一次葬。第2层为叠肢葬,第3~5层为散骨葬。

Db型:叠肢葬、单人葬与散骨葬。如M6,该墓共有3层。第一层,共有5具相对较为完整的一次葬人骨,5具人骨相互叠压放置。第2层为单人一次仰身直肢葬。第三层在墓底有一长方形腰坑,内散葬有人骨。从该墓第一、二层人骨有箭伤来考虑,完整人骨应该是同时埋葬的。

E型:散骨葬、散骨葬与单人葬。如M38该墓人骨共分3层埋葬。第1~2层为散骨葬,第3层为单人一次葬。第3层1次葬人骨应该为墓主。

F型:散骨葬、垫肢葬与散骨葬。如M40,该墓人骨共有3层,第1层为散骨葬,人骨随意放置于墓内。第2层为1具完整的一次葬人骨下部分其它个体的人骨,被压人骨摆放位置较为规整。该层完整人骨旁有随葬品,应该是墓主人。第3层为散骨葬。人骨分2堆放置于墓底两端。

G型:散骨葬、平置的合葬、垫肢葬与散骨葬。如M8该墓人骨共分4层。第一层为散骨葬。第二层为4人平置合葬,有较为完整的人骨2具,二者反向而葬。第三为垫肢葬,仰身直肢一次葬个体压有其它3个个体的人骨。随葬品均属一次葬个体。第四层为散骨葬。

二  人群构成

宜良纱帽山墓地虽然发掘的墓葬数量不多,仅有57座墓。但是该墓地保存的人骨是目前滇文化考古中除了澄江金莲山以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墓地。57座墓中,有49座墓保存相对完整的人骨,且都能够辨析葬式。虽然这些墓均为小型的竖穴土坑墓,一般长2~3米,宽0.4~1.2米,面积绝大多数在4平方米以下。超过5平方米的仅有M1一座。没有发现像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羊甫头等周邻滇文化墓地那样有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大墓。该墓地墓葬除M1在山顶外,其余均位于东南坡的南部阶地上,墓葬直接开挖于岩石之中,墓坑依山势排列,墓向多数大致为西北—东南向。

目前该墓地,除M15、M34和M36三座无人骨墓外,其余54座均做了体质人类学的测定,合计为230个个体(根据对原发掘报告墓葬登记表的人骨数进行梳理,发掘人骨数为304个个体)。占所有墓葬数的94.7%。占所有发掘人骨数的75.6%。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成年男性个体100例,疑似成年男性个体8例。成年女性个体76例,疑似成年女性个体10例。未成年个体15例。无法鉴别的成年人骨3例,另外还有3例未成年人骨也无法鉴别,无法鉴定性别的成年人21例(见表一)。 

性  别

数 量

所占比例(﹪)

备 注

男性

已鉴定

100

46.9﹪

以有明确性别鉴定的人骨为准

疑似

8

女性

已鉴定

76

37.3﹪

以有明确性别鉴定的人骨为准

疑似

10

未成年

已鉴定

12

6.5﹪

以有明确性别鉴定的人骨为准

疑似

3

无法鉴定

21

9.1﹪


合计

230

100﹪


表一:宜良纱帽山墓地墓主人年龄及性别统计简表

如表一所示:已做性别鉴定的人骨中,男性数量相对较多(包括疑似男性,女性也是同理),约为46.9%。女性约为37.3%。未成年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一起埋葬,且叠层葬中的各层位都有发现,说明他们与成年个体的关系非常紧密,应该存在血缘关系。男女性别大致相当是该墓地比较显著的一个特色,应该存在一定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图二  宜良纱帽山墓地已测定人骨墓葬性别

根据通过对该墓地已测定人骨的年龄的梳理和分析,借鉴澄江金莲山墓地测定人骨年龄段的划分,结合该墓地的实际,笔者暂时将他们分为0~6岁、6~12岁、12~17岁、成年、20~30岁、31~45岁、45岁以上7个年龄段(见表二)

表二:宜良纱帽山墓地已测定人骨各年龄段数量统计简表

性 别

各年龄段数量

备   注

0~6岁

6~12岁

12~17岁

成年(18岁)

20~30岁

31~45岁

45岁以上

男性




11

30

53

6

以有明确性别鉴定的人骨为准

女性




22

33

19

2

以有明确性别鉴定的人骨为准

未成年

8

3

4





未成年无法进行性别鉴定

合计

测定人骨数:230例

比例(﹪)

83﹪

性别及年龄鉴定明确人数:191例

1:男性

宜良纱帽山墓地,男性如图二所示,男性主要为青壮年,31~45岁的壮年男性数量最多为53例、其次为20~30岁的青年有28例,成年及45岁的个体相对较少,分别为11例和6例。20~45岁年龄段人数如此之多,结合该墓地人骨多为拾骨二次葬来考虑,该墓地男性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梳理原报告发现,在这一年龄段的男性人骨中有刀、剑创伤及受外力打击的证据存在,如M4-3:A人骨,年龄约33~35岁,头骨额部有箭伤,铜镞断骨中,右顶骨有两次打击痕。M6-1:D人骨,年龄35岁山下,有1枚铜镞插于右肱骨上,为生前所受之伤。M6-2:F人骨,年龄45岁山下,有顶骨有剑孔。该人骨为一具完整的仰身直肢葬,随葬有铜矛和铜镞生前之物。虽然发现的以上事例较少,不足以代表该墓地墓主的死亡原因,但根据该墓地人骨绝大数为二次拾骨,完整人骨较少,多为人骨残片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频繁的与外部的械斗或者战争是导致男性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2:女性

在墓地发现的女性数量大致与男性相当,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20~30岁这一年龄段的死亡人数最多,有33例,这一年龄段是女性的生育年龄,说明女性的死亡与生育有极大的关联。其次为成年,有20例,再次为31~45岁年龄段,为19例。该墓地虽未发现像澄江金莲山墓地女性腹腔内有胎儿的直接证据。根据该墓地人骨绝大数为二次拾骨的实际,结合适孕龄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约占69.7%来分析,生育应该是造成该墓地女性死亡的因素之一。该墓地女性超过45岁的极少,仅有2例。说明纱帽山墓地代表的人群中女性的寿命普遍较短。男性超过45岁的人数为6例,是女性的3倍。该墓地的女性也存在生前受刀、剑创伤。如M4:E人骨,成年,头骨左眼眶上缘上方有砍痕。M26:F人骨,25岁上下,头骨右顶骨前段有4厘米的创痕。且女性绝大多数与男性共同埋葬,由此导致女性大量死亡的原因,除了生育、疾病以外,战争也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未成年人

该墓地发现的未成年的人骨数量少。均为拾骨二次葬,均与平置合葬墓和立体叠层墓中的成年人骨共出。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从婴儿、幼儿到少年均有发现。经过年龄测定,0~6岁有8人,6~17岁有7人,说明当时儿童成长不容乐观,与社会动荡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图三  宜良纱帽山墓地墓主死亡年龄统计三 墓主的性别

宜良纱帽山墓地57座墓,有53座墓有人骨存留,占所有墓葬数的94.7%。230个个体做了人骨测定和性别鉴定,占75.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4座墓未见随葬品,其余53座墓均有随葬品出土,共有1746件(原发掘报告中未将海贝纳入随葬品数量统计之中,但是笔者通过分析报告之墓葬登记表,经过统计该墓地共有25座墓随葬有数量不等的海贝,约占43.8%。合计有海贝996枚。海贝在该墓地应该是一种重要的随葬品,为了更好的了解该墓地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故笔者将海贝也纳入随葬品之中。所以该墓地的随葬品加上之前原报告所统计的750件,应该有1746件。一般的仅有几件,多的几百件,除海贝外多为实用器。包括青铜器、五铢钱、铁器(包括铜铁合制器)、陶器、石器、玉、玛瑙、海贝、螺壳和骨器等。其中海贝数量最多,计有996枚,约占57%。其次为五铢钱,358枚,约占20.5%。青铜器242件,约占13.8%。陶器115件,约为6.5%。铁器(包括铜铁合制器)36件,约占2%。石坠,石纺轮、绿松石珠饰、玉玦、玉珠、螺壳等也有少量出土。如图四所示

图四  宜良纱帽山墓地随葬品构成示意图

由于该墓地人骨绝大多数为二次拾骨,我们以单人一次葬、平置的合葬中及立体叠层葬中完整的人骨为依据,并结合他们随葬品的差异,可以大致推断出墓主人生前的职业和社会阶级。

1:男性墓主及随葬品:

该墓地提取了17座保存有相对较为完整的人骨且随葬品归属清晰的男性墓葬,占29.8%。这些墓葬式均为一次葬,其中多数为仰身直肢葬。根据随葬品的质地和种类,可以大致将男性墓主分为以下几类:

A类有金属器的墓主,根据随葬青铜器、五铢钱和铁器(含铜铁合制器)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小类:

A—I,随葬青铜器的墓:11例。

1:只有工具的墓主:2例。M1第1层单人葬人骨,随葬有1件铜削。

2:只有兵器的墓主:4例。兵器有铜戈、铜剑、铜矛、铜镞。均为小型器物。

3:兵器及工具的墓主:4例。兵器有铜剑、铜矛、铜镞、铜戈。工具只有铜斧和铜削。

A—II类:随葬青铜器及五铢钱的墓:1例。如M17,随葬有青铜锄1件及五铢钱37枚。

A—III类,随葬铁器或五铢钱的墓:4例。

1:随葬铁器的墓:3例。铁器有铜柄铁剑、铜骹铁矛、环首铁削、铜銎铁凿、铜銎铁斧及铁矛,并有铜斧、戈、矛、凿和铜镞伴出。

2:随葬铁器及五铢钱的墓:2例。如M45,随葬有环首铁削1件及五铢钱18枚,另外还随葬有铜锄1件。M50,随葬有铜銎铁矛1件、环首铁削2件和五铢钱27枚,另外还随葬有铜镞。

以上两种类型的墓中,有少部分随葬兵器的墓,有用于磨制兵器用的石坠随葬。

B类,随葬有陶器的墓:12例。陶器有罐、壶、釜、豆、盘、钵、纺轮等,数量较少,多数墓只有1~2件。

C类,随葬有装饰品的墓:12例。装饰品有铜镯、扣饰、泡饰、带钩、铜铃、海贝、绿松石珠和玉管等。所有装饰品均与青铜兵器、工具、铁器或陶器一起随葬,未见有单独随葬。

2:女性墓主及随葬品:

该墓地提取了11座随葬品归属清晰的女性墓葬,占19.2%。女性墓随葬的青铜器主要以小件器物为主,如铜镞、铜爪镰等。随葬铁器仅发现1例。M22,随葬有铜锄、铜釜、铁爪镰各1件,并随葬五铢钱146枚。铜器饰品较男性显得更为简单,只有铜镯、扣饰、海贝和绿松石珠。陶器仅有陶罐、陶釜和纺轮。相比男性墓葬而言,女性墓葬随葬品少而且器类简单。

该墓虽然出土的器物以小件器物为主,所有器物均为墓主生前所使用。未发现明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男性随葬品总体要多于女性。兵器只随葬于男性。生产工具也绝大多数随葬于男性。女性仅随葬有陶器和少量青铜饰品。由于该存在大量的拾骨二次葬、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及后期人类扰动。我们无法准确确定随葬品到底属于哪一个墓主,也不排除器物混杂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结合云南历年来滇文化考古男、女性别指示性随葬器物规律总结。对于该墓地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兵器、工具、农具和石坠(砺石)应该是男性的标示器物。纺轮和铜爪镰是女性的标示性器物。以前,在滇文化考古中认为铜镯(铜钏)是女性指示性的器物,但在该墓地铜镯则是男、女性共有的器物。其它如五铢钱、铜扣饰、陶罐、釜、壶、碗、豆、盘及海贝、螺壳等则也是男、女共有的器物。只是男性随葬的数量相对多于女性。

通过随葬品,我们不难看出,该墓地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狩猎和采集工作,随葬的青铜工具如铜斧、铜削、环首铁削、铜銎铁凿和铜銎铁斧。均只能从事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铜锄的数量较少。与外部发生械斗和战争时做为战士参战,金属农具和工具一般与兵器共处,兵器形制也较为简单,仅有常见的铜戈、铜剑、铜矛、铜镞、铜柄铁剑、铜骹铁矛和铁矛。多数男性亦兵亦农。女性主要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应该是从事采集和捕捞工作。部分墓葬中有螺壳随葬,螺壳为云南常见的普通螺壳。有的度底部被敲破,有的底部完好。说明,当时该墓地所代表的人群捕捞应该是其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承担家务、照顾老幼和负责炊煮工作,只是这类活动没有随葬品来表征。另外,极少数人从事简单的纺织工作。该墓地说代表的人群在当时虽然有社会的分工,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严格的社会阶级划分。只是男性所占有的财富要比女性多,应该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

四  余 论

宜良纱帽山墓地是滇文化一处重要墓地,它既有滇文化墓地的一些特性,同时也有自己的重要特点。与其它已经发现的较为典型的滇文化墓地相比,其在墓地选择、葬俗和随葬品方面都有一些共性质。如墓地选择靠近水源的低山缓丘;均头靠山脊,脚朝山脚;为竖穴土坑墓;有仰身直肢葬;选用墓主生前使用的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随葬。在墓穴开挖方面与官渡羊甫头、澄江金莲山墓地有较大一致性。

图五  云南宜良纱帽山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2014年第八辑,第317页,图四。本文作者进行了改绘。

该墓地葬俗包括单层单人葬、单层拾骨合葬及立体叠层葬。基本上与其它滇文化墓地一致。从图五该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可以明显看出,该墓地的墓葬事先是经过一定规划的,尽管后期人类活动对该墓地的影响较大。但是我们还是能总结出其规律性。墓葬成排有规律的分布,单人葬墓与合葬墓及分层葬墓,分区域埋葬,主要集中在墓地的下部的西南角。单人葬墓之间无相互叠压打破现象存在。分层葬墓主要集中在墓地的核心区域的上部,成排埋葬的规律十分明显,之间也无叠压打破。墓地中有腰坑、脚坑、两坑和生土二层台的特殊墓葬均为分层墓葬。单人葬和合葬墓尚未发现。墓地中的随葬品也主要集中在分层葬墓中。墓葬均为中小型墓葬,其它滇文化墓地中标志权力、地位和象征财富的铜鼓和贮贝器等礼器在该墓地尚未发现,出土器物均为小型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陶器的实际说明纱帽山墓地所代表的族群未形成明显的社会分层,为聚族而葬,氏族血缘关系较为紧密。

据蒋志龙先生统计:晋宁石寨山墓地单人葬为95.4%,合葬墓为4.5%,合葬墓中叠层葬墓为3.4%;江川李家山墓地单人葬为86.2%,合葬墓为13.7%,无叠层葬墓;官渡羊甫头墓地单人葬为82.8%,合葬墓为5.5%,合葬墓中叠层葬墓为4.9%;澄江金莲山墓地单人葬为42.6%,合葬墓为30.2%,合葬墓中叠层葬墓为16.9%;而宜良纱帽山墓地单人葬为17.5%。合葬墓为68.4%,其中叠层葬墓为38.6%;叠层葬墓是晋宁石寨山墓地的近11倍,是官渡羊甫头墓地的近8倍,是澄江金莲山墓地的2倍多,如果以保存有人骨且能够辨明葬式的49座来分析,叠层葬墓是石寨山墓地的13倍多,是官渡羊甫头墓地的8倍多,是澄江金莲山墓地近3倍。同时从目前所知的滇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央王朝在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文化核心地域内设立益州郡,“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将今云南滇中大部区域并入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但是此举也遭到了云南土著族群的强烈反抗。二十三年后的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滇文化核心区域就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事件。“始元元年,.......夏益州廉头、姑缯、莊柯谈指、同并二十四邑皆反。遣水衡都尉吕破胡摹吏民及发犍为、蜀郡犇命击益州,大破之。”汉王朝花了前后四、五年的时间才将叛乱平息。该墓地以平置的合葬、叠肢葬、堆骨葬及立体分层叠葬为主应该与文献中记载的战争有极大的关系。可能是战死后,被集中运回原籍地埋葬,“但是多数人骨早已腐烂,才将这些腐烂的人骨一定形式堆砌为骨堆,同一埋葬。由于尸骨数量较大,墓坑深度较深,并经多次集中处理,产生了分层埋葬。”晋宁石寨山墓地和官渡羊甫头墓地的叠层葬均为单人的分层埋葬,澄江金莲山墓地虽然有多人分层埋葬,但是埋葬人骨的层数没有宜良纱帽山的层数多,未发现在墓底挖坑埋葬人殉的情况存在。宜良纱帽山的人骨最多的有6层。而且合葬墓是所有墓葬数的近四分之三,是目前所知的滇文化墓地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宜良纱帽山墓地与澄江金莲山应该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性。宜良纱帽山发现立体叠层葬墓随葬的器物中农业生产工具较少,而多武器和装饰品。该墓地人骨绝大多数为二次拾骨这也是其与石寨山、李家山、天子庙等典型滇文化墓地的最显著的区别。

表三:云南滇文化典型墓地葬式统计简表

墓地名称

单人葬(%)

合葬(%)

叠层葬(%)

叠层(层)

备 注

纱帽山

17.5

68.4

38.6

2至6层


石寨山

95.4

4.5

3.5

1层

叠层葬纱帽山是其11倍多

李家山

86.2

13.7



羊甫头

82.8

5.5

4.9

1层

叠层葬纱帽山是其8倍多

金莲山

42.6

30.2

16.9

3层

叠层葬纱帽山是其2倍多

作者简介:李培聪,男,彝族,历史学硕士。昆明市博物馆文博馆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一项。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长期在文物考古一线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2018年6月当选为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