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学堂】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

 清欢几许 2020-04-29

诗词学堂


思维是人类特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人们说话、做事、交往,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活动。一首诗词的创作,也是一次思维活动,只是诗词创作的思维,一般说来不是人们日常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是要运用诗性思维。

一、什么是诗性思维   

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一般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前人说过的话、一些定性的判断、结论等,往往又使人们形成一种定势思维。逻辑思维、定势思维都是不宜用于诗词创作的。“诗性”一词源出于十八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台湾文藻外语学院应用华语文系教授林雪铃根据维柯在《新科学》中的论证,对“诗性思维”作了这样的阐释:“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林雪铃《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林教授是以诗性思维指导学生写作新诗的,而格律诗词的创作同样离不开诗性思维,甚至可以说,诗性思维是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诗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以上的阐述说明,诗性思维与日常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思维的悖常性即是它的第一特征。思维的悖常,是指在诗词创作中,不受逻辑思维、定势思维、职业思维等思维方式的束缚,变生新的思维角度、思维感触和思维形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

(李白《秋浦歌·十五》)

头发再长,即便女人,数尺而已,“白发三千丈”,不可思议。但正是因为它悖离常情而变生出这个新的离谱至极的思维感触和思维形象,才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之甚,以致成为千古名句。  

“脚染菜花黄,蜂蝶竞采香。

横笛吹鸟落,牛角挂夕阳。”

(冯树良《春牧图》,《中华诗词》2009年第5期)

此诗妙在三、四两句。第三句把人、鸟各自的行为搭配为因果关系,第四句则变生新的思维角度,利用空间定位错觉,把相距遥远的“牛角”“夕阳”置于同一空间平面上,把万不能的事写成了“现实”,从而由这个新的思维感触变生出新的思维形象,这幅春牧图自然就与众不同了。  

行文跳脱常规语法习惯是悖常性的又一体现。柳宗元《江雪》中有这样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与“雪”属 动宾搭配悖常。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均无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这叫句子成分残缺。这种人为的语法习惯悖常,在诗作中真是妙不可言。试想那老翁钓的是“寒江鱼”,柳词还有什么读头!温诗那两句不用动词、形容词,不仅句法别致,且于言外形象地写出了行人的劳顿、艰辛。 

诗性思维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创造情景相融的境界。在诗词创作中,境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境界必须具备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两个要件,情寄于象,象托载情,主客不分,心物合融一体,从而创造出境界。这是诗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王国维之境界说与此不谋而合。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这首小令描写一个少妇盼夫归来的情状。词人把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夜深了还在月下倚楼远眺的结着悠悠思怨的少妇构成一幅由白日到夜间的移动着的动人图景,少妇情寄于山水,山水托载着少妇的愁怨,此时的山水即是少妇,少妇即是那山那水,二者合融一体,不可分离。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而又是自然地创造出一幅深邃而幽美的境界。此小令被公认为艺术珍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大。  

柳永《雨霖铃》词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置一对离别恋人于萧瑟的秋景之中,将别、临别、别后三个场面把“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众多意象集合于一体,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字字是无限的离情,满眼是无边的秋景。词人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之中,创造出一幅凄婉而恢弘的境界,读后谁都会为之产生共鸣,扼腕感叹!诗性思维在这首词里被运用到了极致。  

诗性思维的第三个典型特征是通常要借助想象,用奇特的想象创造新的意象和境界。王令《暑旱苦热》这样写:“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此诗写暑热之甚,一开篇就运用奇特的想象铺垫渲染,接着再通过“江海竭”、“河汉干”、“手提天下往”等奇妙的想象,创造出气势恢弘、高深旷远的境界,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称此诗“骨气苍老,识见高远。”   写黄河的诗句最著名的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两句。两句之有名,是想象写出了黄河雄伟的气势。晚于二人的刘禹锡也写了一首黄河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此诗首联虽亦写得大气磅礴,但“自天涯”三字并未跳出“白云间”和“天上来”之境界。奇在第二联用“直上”一转,巧妙地通过想象把现实的生活引进汉武帝遣张骞乘槎穷溯河源的神话世界中去,这就在王、李之外开辟出一幅新的境界来。  想象一般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调动或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拈连、通感、夸张等来完成思维过程。 

“扁舟无岸任漂泊,一把新镰初打磨。

应是牛郎垂钓去,银钩遗落在天河。”

(徐淙泉《初月》,《中华诗词》2010年第6期)

此诗描绘的是一弯美丽的新月,这美丽在于新颖而奇特的想象。而想象调动了“扁舟”“新镰”“银钩”三个比喻,想象是在三个比喻中完成的。  

“谁种逶迤一岭春,馨香百里蝶销魂。

梨枝挂满农夫笑,掬捧欢声寄伟人。”

(笔者《游中华梨村》,新韵。

中华梨村,2004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永川百里优质水果长廊时命名)此诗的想象,是通过拈连、夸张、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完成的。  

维科在《新科学》中说:“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可见想象对于诗人和诗词创作是何等重要。 

三、诗性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   

从以上粗浅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找到了诗性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首先,诗性思维实际是一种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它要求作品跳出窠臼,想他人之未想,写“人人笔下所无”(袁枚语),因而使作品具有新的见地和立意。其次,诗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思维,它要求作品有真情实感,情有所系,防止作品情感的空泛苍白,因而使作品具有更多的亲和力;第三,诗性思维还是一种形象思维,它要求作品通过更多的形象性,“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王国维语),即创造出鲜活的意象和灵动的境界,因而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因此,可以说,诗词创作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着一件作品创作的成败。多年来,不少诗家都在呼唤精品,这说明我们成功的作品并不多。当然每人的每件作品都要是精品,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就争取多一些好作品吧。毫无疑问,诗性思维会让我们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公众号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