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悠五千年的岁月长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便是这熠熠生辉的文学桂冠上璀璨耀眼的明珠,几经磨砺、愈久弥新。时至今日,她仍不断散发着清新迷人的光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究她的神奇与魅力。 笔者也是广大诗词爱好者之一,只不过胸无点墨、才疏学浅,平时未敢贸然造次。今偶遇好心情,见众文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往久矣也不禁蠢蠢欲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姑且将平日所学所思所感略作整理,做个记录,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和所得。 关于诗词创作方面的学问和探轶,前辈先贤们已有许多深奥精辟的阐述,我们不妨先听听大师们的高论。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华丽篇章中的精彩一页,书中借黛玉之口,道出了诗词创作的精要。诗贵壮阔、词贵空灵,“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易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潇湘妃子如是说。她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做诗填词虽有章可循,但不要拘泥于其中、不要被其束缚。诗要有新意创意,要有内涵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以正压巧。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不朽名著《人间词话》中,旁征博引、现身说法,将诗词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词以境界为最上,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神韵末也。”此语一出,似长河瀑布令人清爽,如春风化雨催人振奋。接着他又石破天惊地提出了“治学三境界”之说,犹如醍醐灌顶,真令我们茅塞顿开。直到今天,他及其学说仍被许多文人墨客奉若神明视为宝典。 被后人称为“诗骨”的陈拾遗,不拘一格不走寻常路,在他的气壮山河的《登幽州台歌》中这样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境界啊,难怪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而传承千秋呢。说句笑话,像类似这种既不押韵又不修边幅的诗歌,倘若搁到今天拿来投稿,很有可能就被极个别高级编辑以“词语单调、韵律欠妥”为由给和谐掉。这样一来,不光诗歌悲壮,连人也悲哀了。说句题外话,编辑工作非常辛苦,就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其中水平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点评是一种学问、一份责任、一门艺术,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切不可因几句太过随意的话而冷了众弟兄们的心。列位看官:痴人说梦,信口开河;权当笑谈,切勿当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偶深有同感,言为心声、书贵真实。诗词创作正如做人一样贵在一个“真”字,这是一切成功与幸福的源泉。另外,我们在点滴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情感、培养美感、捕捉灵感,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情商、鉴赏能力及灵性。“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到时渐天然。”这样,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我们的汗水才能化为彩虹! “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在此,笔者虔诚地引用大师名言与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