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骗人的太极拳文章知多少】带你了解真实的太极拳世界

 新用户69865774 2020-04-29

选择这个题目,就已经做好了被喷和被羞辱的准备,林林总总的太极拳文章多到不胜枚举,很多人凭借表演赛获得个奖,就自命不凡的挂出大师的旗号,广招门徒将自己推向神坛,然后著书立说,将太极理论引入歧途,忽悠众人,但真正的太极拳不是靠这些意淫就能练好的。

太极拳自杨露褝、杨班侯父子威震京师,扬名立万以来,所发生的一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就不详细的去阐述了,原因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对于认识和了解太极拳,各色太极人等纷纷著书立说,讲述太极拳的功法和练习,自以为是的讲解自己的认知,其实,著书立说无可厚非,自悟不足没关系,但误人就是有问题了,分析文章的正误当以先贤留下的理论和谚语为对照依据去理解太极拳的真谛,而不是今人的凭一些片面的理解著就的文章。

真谛之一,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敛臀、护肫。我在前面的文章有过专门的讲解,在这里不再重复讲解了。但太极拳身法是太极拳的灵魂与基础,是盖房的地基,没有身法是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

真谛之二,行拳时“如坐高櫈”,“如坐高櫈”说明高櫈是不存在的,而是用身法模拟成坐在“高櫈”上,很多大师讲拳时“如坐高櫈”,打拳时是没有“高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是讲习的大师前面讲、后面否定,常听到的讲法是腿要“前弓后蹬”。试想坐在一个较高的“櫈子”上,腿都不能正常着地,腿是用不上力的,如何让腿“前弓后蹬”?如此讲习是不是与传统的要求相互矛盾?当问大师为什么“前弓后蹬”?大师们会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腿”就是发力在腿,进行牵强附会的去解释,忽悠了学习的人。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整句的话的意思,断章取义了。整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的根基(俗称太极桩)是脚,所谓桩是不能乱动的,动是由腿开始(发起)的,而腿如何动,是由腰主宰的”。所以,又有“腰为主宰,肢为轮”之说。问题的出现,其实是体悟方面出现了偏差。坐在“高櫈”上行拳,想实现蹬腿助力,是实现不了的梦想,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大师们就没有真正的坐上“高櫈”上去体悟一下感觉,也就是所谓大师们自己没有学到或体悟到“如坐高櫈”的存在,也就模拟不出“如坐高櫈”的状态,所以就出现了诸如什么“裆走下弧”,“臀如钟摆”之说,但大师们是不会承认自己存在这些问题的。而对这个问题的无视和似是而非的解释是不负责任的,造成了整个太极拳的搏击性教与学系统性的坍塌。

真谛之三,太极拳的劲,传统太极拳在教学过程之中,讲的是“松、圆、匀、顺、整”及不使劲。既然太极拳不能蹬腿,显然是太极拳的劲就受到了约束,那太极劲是个什么样的存在?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是太极图的阴阳鱼,其首尾相接的旋转运动,在整个旋转运动中,大家能感觉到什么?两条鱼之间的互相追逐、无休止的旋转、若即若离,有劲都使不上。两条鱼的追逐无论快慢,其形态保持是相当完整的,永远都不会重叠、也不会分离。这在《太极拳论》中就有精辟的论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从《太极拳论》中,大家知道了阴阳的存在,是即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从太极的旋转动图,到阴阳不离,构成的是一个圆,相互之间旋转追逐。在这个圆内阴阳鱼的旋转,其本质是内部的运动,也就是阴阳互相转换,是不作用于外部的,因为一旦直接用力去作用于外部,也就破坏了太极阴阳旋转的稳定,这也是太极拳讲内修和不使劲的主要原因。而太极拳是武术,这样的太极拳是如何进行武术搏击的呢?先贤们留下的口诀与谚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手脚齐进横竖找”、“唯有掤撑贯始中”等等,但这两句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在“手脚齐进横竖找”这句拳诀中,太极拳的进攻(搏击)是是靠“横”和“竖”实现的,那什么是“横”呢?“横”就是左右转的旋转,俗称“打横”,其目的是引进落空,变直为曲,增加对方的进攻距离,达到化解对方攻击,同时横有拦击之作用,至于拦击需要有撑的配合,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掤撑”是为了保持圆的稳定性,但太极拳有一句谚语叫:“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说的就是:小我大宇宙,在宇宙中我非常的渺小,小到无我的境界,忘了我的存在,随波逐流;反之即是大我小世界,我能包容一切。古而传统太极拳中的攻击方式,是将我撑大,增加攻击的距离。但这些只是初级的搏击,尚不足以形成致命性的攻击,所以,太极拳诀告诉我们:松沉转,这个转,就是物理上的曲摇机构,用摇臂将活塞送出去。而在太极拳的实战搏击应用中,松沉是为了重心前移下沉,形成稳定结构的一个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带来的一个自然的转动,而这个转动的结果,带来的是一个“横拦”的截击。所以杨班侯在留下的九诀中,多处提到“横”。如:“贴身靠近横肘上”、“中在得横”、“得横便成功”等等,无不强调“横”的作用。所以,太极拳的技击靠的是“横”,而不是劲。所以,太极谈劲,大多是没有理解以小搏大的精髓,而许多大师们不讲劲,就不能谈太极的搏击。当然,强壮的身体也是必须,因为太极拳毕竟是脱胎于外家拳,仅是将外放型的外家拳,改造成内敛型的内家拳,就其本质“胎”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发展方向的变化,一个百练成钢,一个化为绕指柔。

真谛之四,太极拳的拳架,太极拳的拳架就是一幅皮囊,真正的东西是拳架下内在的东西。拳架之下是太极的运行规律,尊重这些规律的拳架,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拳架,以身带四肢为主要要求。而太极拳架,来源于众多的外家拳,其主要来源于戚继光的抗倭拳。所以说,什么什么拳架就是太极拳是一种谬传。拳论也讲道:虽千变万化,但理唯一贯。明确的告诉太极拳练习者,太极拳的拳架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太极运动规律支承的太极拳,充其量也就是在模仿一个外在的形似而已,也就是模仿到了太极拳的皮囊而已。太极拳是因时、因势、因地而变换运动方式的拳种,因环境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真正的太极拳架,是在行拳过程,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着达到目的的一种形式,并非规定什么样就是真的正传。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不是修拳架,而是修变化,达成遇阻而变。

真谛之五,太极拳行拳的变化,太极拳行拳的主要形式: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之八法,加之:进、退、顾、盼、定之五步(东西南北中五行)。八法之变,不外是:遇掤则捋,遇捋则挤等变化,破坏对方的攻击,达成反击之目标。而要想达成反击目标的目的,需要腿脚的配合,而如何配合?所以有: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用腰来做主导协调手脚进行配合。对于搏击来说,拳诀有云: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薅草。同时,太极拳全体大用诀中:云手三进臂上攻。也是讲身手脚同时进击,所以,太极拳的搏击要求,不是晃来荡去的手划拉,是身带手脚的同向运动。所以,太极拳的行拳是身手脚同时运动。同时,行拳过程中要求:“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是要求整个形拳过程中,不能出现棱角和坑凹,就是要求身体要撑圆了。至于有些大师讲到的,太极拳行拳中打出的劲干脆利落,也只能是刹车做的好,能急停就干脆利落了,但拳论讲的:“进之则愈长”没了,因为踩下了急刹车,与传统太极的理论是不符合的,这种劲使出来,就是有凸出处了,还能是太极拳吗?强调什么对拉劲,一旦产生对拉,就变成了一条线,因为对拉产生在两点之间,太极的圆就没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没了,变成阴阳互扯了,这也能是太极,各位看客自己去琢磨。

本篇文章到此就结束了,文中内容主要是针对网上自媒体的一些自我吹嘘的人。笔者就曾遇到不少这样的人,加好友,拉入群,或加好友后向本人推荐自己,取得的一些自娱自乐性比赛的成绩,再加上自己写的文章或所著书籍,推销自己。其文章或书籍内容空洞乏味,或前后矛盾,实为误人之传。发此文的目的,是对诸多太极爱好者了解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让初入太极拳之门的学习者多一点对照。

谢谢大家的阅读,点赞与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