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mengk4fz0yyf5h 2020-04-29

文/林英明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到了乾隆、嘉庆年代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顿时给书法界开了眼界。一些书家主张书学汉碑,要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成遒丽绵密的新体。其时泉州府出了个“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的篆隶名家吕世宜,时与八分大家伊秉绶齐名,顿时有“闽中伊、吕双绝”之称,莆田郭尚先曾引杜甫诗句刻有“伯仲之间见伊吕”一印见赠,足见其盛况之处。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吕世宜(公元1784年—1855年),字可合,号种花道人,因其居金门西村(时属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故又号西村,晚年又号不翁。吕世宜先祖从河南固始移居泉州府晋江县城相公巷,后改居曾埭再徙南安县朴兜西仓甲,迁浯州不忍忘本故名西仓为西村(见金门西村《吕氏宗族总谱》)。

吕世宜自幼嗜学好古,研究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尤致力于书法及钟鼎碑刻的钻研,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秀才,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中举人,中举后执教于厦门玉屏书院,其书法扬名于闽、台,学问则为时人所称誉。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台湾淡水富豪林国华兄弟因久慕吕世宜的博学,礼聘吕入主林家“汲古书屋”执教,后又为其捐官至翰林院典簿衔。吕性情憨直,不苟同于人,捐官之事,非其本意。但此后20年内,吕世宜为林氏兄弟传授金石知识,并教以篆隶书法,又为林家搜罗了善本图书数万卷、金石拓本数十种,林家亭、台、楼、阁的楹联楣额,处处都留下吕世宜的真迹。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吕世宜善隶书,隶法广涉汉代诸碑,尤近《石门颂》。伊秉绶整整大吕世宜三十岁,可算是前辈了,两人之间有无交往相互切磋书艺,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西村的笔画墨韵分明,受到伊秉绶的影响是大有可能的。就隶书的结体而论,伊字愈大愈壮,吕字愈小愈精。而隶法出入秦汉,两家各有独到之处。吕西村曾对伊字有过点评:“结体甚平,平近板;运笔甚缓,缓近弱。”他又说:“学此等书,须从篆笔求之,须以险笔出之,依样葫芦即为所误。”这样评说伊字,可谓点到了要害处。西村在《古今文字通释》自序中说:自己“四十学篆”,“嗜古成癖,好书欲狂”。他的篆隶中锋运笔,笔画匀称劲挺,圆润率直,隶间籀篆古意甚浓,结体变化对称工稳,行气布列字无定格,大巧若拙,令人回味无穷。

其同年好友监察御使陈庆镛称赏他:“吾友西村,学古人得其意笔,是为所见之世……书法至隶一大变,然犹存制字之遗意……西村由隶入篆,由篆入籀,则犹春秋进霸而王之意也。”他在为西村《吾庐笔记》作序提到:西村擅长之金石,举凡商周吉金、下至秦汉、北魏石刻拓本,必搜罗到手,珍如拱璧。每有奇字妙画,稽古撰述不遗余力,以切合六书之旨。西村尤精古籀、篆、隶,时常正襟危坐,一升墨,一梱楮,随缮随弃,颇不自惜,而求书者门穿履满。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闽南历史上的篆隶名家吕世宜

吕世宜一生之书学虽兼擅各体,但最致力篆隶金石,以隶书作品传世最多,其书艺成就最大也就在隶书,隶书则得力于古文字、秦汉碑版之钻研。惜其一生之墨迹仅于金、闽、台两岸三地传送,远离中土书坛,故其书名也局限于闽台之间。其一生蒐集之金石碑帖,全数奉献于台湾,因而其知名度终未被大陆书坛所重视,其书学成就亦鲜为书论界所涉及,殊为憾事。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代闽台著名书法家,有“台湾金石学宗师”之称的吕世宜去世。离世前他自作墓记刻于砚背,墓记中说:“而嗜古如饥渴之于饮食,遇古图书、古彝器、金石刻,奇书妙画、名研名印,必拮据致之……我半生有用精神,尽消磨于此也,人又以为翁愚。”越年他卒葬于厦门大厝山。

吕世宜遗著有《古今文字通释》《千字文通释》《爱吾庐题跋》等。伊秉绶的书法可能由于地域之故流传于泉州的较少,旧“梅石书院”有他所写的“讲堂”二字,极为工整。和吕世宜的隶书相比较,伊的隶书较平整,而吕的隶书较瘦放,吕书的特色较著,伊书行色特点甚显,惜世人对此论述者不多。清代末期,吕世宜的隶书流传于泉州一带的颇多,但世人不很懂得珍惜,今大多湮没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