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青木森森 2020-04-29

清末民初湖南衡阳有位书法家——曾熙,他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曾熙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北宗李瑞清,有“北李南曾”之称。他是“民初四家”之一,也是 “海上四妖”之一。近百年,但凡提到书法、湖南书法、衡阳书法,曾熙都是绕不去的人物。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曾熙

曾熙出生于贫寒之家,他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颇有担当。2岁父亲不幸过世,仅靠母亲一人为人缝补浆洗,养家糊口。幸好有舅舅的经常接济,并且对曾熙进行识字启蒙教育。曾熙刻苦勤奋,8岁能吟诗作对,在家乡有“神童”之称。他还从小勤习书,没钱买纸时就以木棍画沙练字,逢年过节为人代写春联。

他20岁中秀才,31中举人,43岁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甲午战争时期,曾熙曾“投笔从戎”,还曾积极参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遭到清政府的排斥后,无奈只好转为“教育救国”。在家乡衡阳当地书院任讲学,还做过湖南教育会长。辛亥革命后,便在家乡闲居,孙中山和他的好友谭延闿曾两次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曾熙都婉拒,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道。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清末民初 曾熙 引契自喻八言联

曾熙书法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主要研习北碑,但也不自囿门户,沈曾植称其“沟通南北、融会方圆”,书风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最终形成了他宽博纵逸的书法风貌。曾熙也把何绍基的书法作为学习的模本,二人都喜爱《张黑女》碑,推崇颜真卿。 其书法总体成就应与于右任比肩,堪称中华书坛近百载之一代宗师。

曾熙明确指出:“书法宜取骨于篆,取筋于隶,取肉于分,取势于草。性情取之于其人度量,得之江海。” 对于篆书,他遍临三代金文。“以篆为本”,反对一上手就学习狂草,隶书浸润于《夏承》《华山》诸家。曾熙对自己的隶书很有自信。对于楷书,楷书方面,他广习多家。临楷书之前,需在古篆分隶上下功夫。曾熙反对从魏碑入手,他教学生“先习《毛公鼎》或《散氏盘》,次习《石门颂》,务使笔意坚苍,力透纸背,然后纵之临摹魏碑”。小楷取法以钟繇、二王。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清末民初 曾熙 楷书五言联

曾熙书法有汉晋风骨,在当时被人誉为'今之蔡中郎'。片纸只字都得到人们的争相购买收藏。其晚期作品更是方圆兼备,寓刚于柔,用笔婉畅多姿,被学者尊为“农髯体”。

曾熙并没有写专门的书法理论专著,但他对书法颇有心得,精辟的言论被众多弟子记录整理成书。弟子朱大可整理其书论《游天戏海室雅言》反响热烈。其弟子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曾《大风堂存稿》、《明清书论集》,这些书的出版,也为我们研究曾熙的书法理论打下基础。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清末民初 曾熙 楷书论书

无论是行草书,还是楷书,以及篆隶,曾熙注重五体的研习,首推篆书,将之视为“诗中之离骚”,他强调“笔力沉著,多从古篆分隶来”,最终表现为“以篆为本、求篆于金”的书学观。曾还主张“南北同辙”,尤以笔力为核心,认为 “习书如习拳”。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清末民初 曾熙 临《驭方鼎》

受好友李瑞清的邀请,曾熙来到上海,即使这时已是中年,依然毫不犹豫当起海漂,以鬻字授门徒为生。李瑞清亲自为其订书价,堪称当时书家最牛的润格,人们争相购买,。他与李瑞清谈论书法彻夜不休;曾熙在上海名声显赫,交游甚广。他去世时,上海大小的社团、组织、名流、书画家们纷纷前来吊唁;海上各大报纸纷纷发文,纪念曾熙;据说仅挽联就达800多副;门生众多,他是张大千一生受益最深的恩师,曾熙病逝上海,张大千亲自扶柩护送至恩师家乡,在墓旁筑庐,守孝一个月,尽孝子礼而去。可见曾熙的为人处世和影响力都非同一般。

他2岁丧父,是张大千最为受益的恩师,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清末民初 曾熙 隶书当夏诗

曾熙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民国,那一时期的中国民不聊生。曾熙和那个时代很多文人一样,不断变换身份,他的书法有种历经沧桑的沉静从容之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